《進擊的巨人》:最像你的角色是誰呢?

進擊的巨人》漫畫於 2009 年 10 月號在日本開始連載(詳細資料請看 Wikipedia ,至今也不過 4X 話的進度,動畫化之後終於開始在港台地區獲得許多網友的注意。

在網路上最早在 2010 年已經有人開始進行翻譯,並且一直在漫畫迷之間擁有相當高的評價,初看這部作品時,並不覺得這部漫畫能夠吸引到台灣的觀眾,因為這部漫畫不像是其他日系漫畫那樣精緻美觀,尤其是作者的畫風粗糙又充滿業餘氣,在某些畫面中甚至會看到像是中學生畫的身體線條,有些對比強烈的情景看起來像是惡搞,像是表情和睦專注的巨人與四周恐懼的人類所表現出強烈的對比情境。但是這都不影響這部漫畫的好評(許多甚至成了加分的因素),因為這部漫畫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剛開始只會去想像這部漫畫對日本人產生共鳴的可能情愫是什麼。像是整個社會就像是個人吃人不吐骨頭的世界,所以這個故事會觸動到日本人心中的某個點。又或是故事中描述了現實社會中同樣存在無知的人民,只因為一輩子沒看過什麼是巨人,所以對巨人的威脅是完全的無知,對於他人所述的威脅則是嗤之以鼻,只求一己安全與溫飽,完全不管他人死活或生存的意義,認為自己一輩子不會碰到。

當然封閉社會的故事描述中一定會有令人厭惡的鄉愿,永遠不願意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狀態,甚至成為人類反抗勢力的反勢力,會在私底下耳語議論這樣反抗有多麼沒意義、不如安心和平過生活、或是往更內縮的生活去,出征或調查只是派人送命或是浪費國家稅金等,甚至把這種想法當成是教條,而不斷的向他人傳述這樣的意念。

故事中也有描述到有人一開始就想往舒適圈內逃避,儘管威脅依舊,但是這些人認為只要自己能往社會的中央走去,這些威脅就不會影響到自己,至少,要死也是自己最後死,完全是在競爭「最後死亡的機會」,而非「集體存活的機會」。

大多數的人可能就像是主角艾連(亦有翻艾倫),在年輕時期可能就開始見識到社會的冷漠與無情,整個社會都充滿著「巨人」,隨時都可能透過一些方法將自己的家庭撕裂;而這時候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似乎就是主角或配角的差別;而到求學時體系上是希望能夠教導所有的人學得一技之長而能開始反抗,但是同儕之中一定有人會希望走入舒適圈內,也有人可能早就決定投靠到巨人的身邊去,一旦失去的反抗意識,就成為了故事的配角。

當然,也有一開始就想反抗的人,卻不斷地見識到巨人的威力而湧現恐懼,但是卻也不斷的向前對抗,很可惜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而這些人面對巨人時一定是很容易被打倒的,只是這群人努力不讓自己的膝蓋與腰桿屈服於這些威脅,但社會卻不見得給予這些人尊敬。

一旦只要把漫畫或動畫中的「巨人」替換成「社會威權」,我猜想日本人的社會體驗似乎也能一點一點的投射到劇情裡去,套句村上名句的反用法,自身體驗跟《進擊的巨人》的情節簡直就像是兩張重疊的描圖紙一樣,轉個角度後就一點一點的貼合上了。我想這就是這部漫畫獲得極高好評的原因。

這部漫畫在今年動畫化,也立即獲得許多台灣網民的注意,會被這部動畫所觸動的原因,可能是劇情也能映射到台灣人的潛意識經驗。

台灣人總是被巨人們所包圍,而也有巨人在左邊虎視眈眈極想進擊台灣,但台灣就像是被圍牆圍起的國度,裡面有亟欲反抗的人、有帶領反抗的人、有活在舒適圈的人、有投靠對岸的人、也有鄉愿跟無知的人。這部動畫一定也會引起某些人討厭,尤其是當他發現他就是劇中的鄉愿或是無知之人的時候。

台灣一直都有很多自許為家畜的作法,即便是被人說成是家畜,也是一點覺醒都沒有。
台灣的政府當局當然也是不斷的在建立自己的圍牆,只不過不是為了防禦敵人,反倒像是封鎖自己的人民感知;像智慧財產局(簡稱制裁局)就想要建立起自己的高牆,讓人民看不到高牆以外的世界,只要人民能夠無知,外界的威脅對制裁局來說似乎就不再是威脅。
進擊的智財(網路轉貼)
如果制裁局真的讓制裁法過關,或許台灣人就沒辦法這麼快看到這部好動畫,而等到有人從巨人之國代理回來,也不知道是幾百年後,所以我們真的必須感謝現在沒有制裁法的存在。(能夠看到此動畫的平台,正巧就是制裁局說不會封鎖的網站,這真的是非常矛盾。)

對於觀眾而言,《進擊的巨人》或多或少打中心中的某個想法,至於你的角色是誰,故事應該也描述的相當清楚了。

對於動畫來說,我覺得 4X 話的進度就開始動畫化似乎有點過急了,應該很快就會追上漫畫版的進度,但是這是提高漫畫銷售量與提高觀眾人口的一個重要方法,不然接觸的群眾永遠都只會局限在有限的漫畫迷中,台灣人可能也不會這麼快的認識這部漫畫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