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nti」標籤的文章

Microsoft got someone who leaked the pics of windows 7

圖片
Who got who? ah? 有些事情就是要低調咩... 在網路上連續兩波流傳出 Windows 7 最新的測試抓圖,其中包含了一些 Windows 7 尚未公開的一些新特色與新功能,在 第一波流出露點照 的時候,很多呆瓜還懷疑這是 Windows Vista 惡搞版,不過只要有「一點點點點點點」基本做系統常識的人應該也看得出這就是真的 Windows 7 內測版,原本是簡體中文文件釋出後,原釋出人不甘心被懷疑吧?竟然把文章改寫成英文版本,大喇喇的丟出去,當然就在歐美地區吹皺一池春水(釋出的時間在今年春初啊!),同時也錄製了相關的操作影片來證明自己手上拿的真的是正牌的 Windows 7 內部測試版(或外傳的限量測試版),微軟此時還默不吭聲,就讓事情隨著潮水 噴出去 慢慢逝去。 限量測試第二版出來了,就在 Windows TechEnd 即將舉辦的前夕,微軟總是要在 TechEnd 上有些東西給 Developer 看一下吧?或許流量是迷人的,或許成為討論的焦點是爽快的,結果原本第一波的釋出人又抓了圖、拍了照、錄成影片、又再次寫成了英文版丟出去,其中完整將控制台抓圖,像是看得到 Windows 7 有觸控壓力調節功能、一些多點觸控選項、一些進階的控制、新的小畫家將有 Office 2007 一樣的 Ribbon UI 等等,終於,在成為新聞站台焦點的同時也引來了微軟關愛的眼神,有位自稱微軟的調查員寄了一封載名違反條文的 Email,讓讀者跟文章、圖片一起說掰掰(幸好我看完了!),這告訴我們就算是刀槍不 X 可能也難抵 PGP 簽署的電子警告函啊! 喂!你們那些拿別人圖片去 PO 的記者是不會保護新聞來源的嗎?尤其是這些消息來自「某個不該公開的消息來源」,除了盡是報些 Rumor 之外,這樣的做法是有沒有比壹週刊的水準還低啊? 好吧!反正都已經被一些為了撰稿費的記者給洩漏了,大家就只好慢慢等著微軟餵消息好了? sign

You hate Macs? I hate it too.

When you see the [Apple 'I'm a Mac, I'm a PC'] ads, you think, "PCs are a bit rubbish yet ultimately lovable, whereas Macs are just smug, preening tossers." In other words, it is a devastatingly accurate campaign. I hate Macs. I have always hated Macs. I hate people who use Macs. I even hate people who don't use Macs but sometimes wish they did. Macs are glorified Fisher-Price activity centres for adults; computers for scaredy cats too nervous to learn how proper computers work; computers for people who earnestly believe in feng shui. PCs are the ramshackle computers of the people. You can build your own from scratch, then customise it into oblivion. Sometimes you have to slap it to make it work properly, just like the Tardis (Doctor Who, incidentally, would definitely use a PC). PCs have charm; Macs ooze pretension. When I sit down to use a Mac, the first thing I think is, "I hate Macs", and then I think, "Why has this rubbish aspirational ...

Web 2.0 ...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將近五分鐘的影片,濃縮了網路上的主要發展與思考,而最後呢? We'll need to rethink a few things. We'll need to rethink ourselves.

Get Annoying Snap Preview Anywhere Out of Your Browser (Way 2)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Get Annoying Snap Preview Anywhere Out of Your Browser 只能針對 Firefox + AdBlock or AdBlock Plus 才能使用,這樣似乎蠻煩的。 沒想到這兩天又有一篇介紹怎麼安裝 Snap Preview Anywhere 的文章爬進熱門書籤榜,怪哉,一此情況沒用 Firefox 的人豈不煩到死?所以有人煩到 Snap Preview Anywhere 去了,一堆人都在問 有沒有別的方法能夠剔除 這種煩人又無用的效果: Q: Can I disable Snap Preview Anyhwere? A: Yes, you can. See below: Snap Preview Anywhere Deactivation Deactivation requires the use of cookie technology. If you should delete your cookies, please note that Snap Preview Anywhere will be re-activated for all sites automatically. Click here to disable Snap Preview Anywhere. Please note, you must refresh the affected pages or clear your cache for these changes to take effect. 如果你正在遭受 Snap Preview Anywhere 的干擾,就點下上面的連結或下面的 Via This Link,網站會送一個 Cookie 到你的電腦去,之後遇到有安裝 Snap Preview Anywhere 的網站、 Blog ,相關功能都不會再起作用了,因為是 Cookie, Firefox 與 IE 都能使用。

無腦記者再發威(你的家人在看哪裡?)

原本沒看不知道,現在看到了,還真是一肚子火: 據傳為 中X記者 ,我真想知道為甚麼新聞台會派一個如此白目到不行的記者去跑第一線?中X新聞已經是繼 TVBX (您最信賴的新聞頻道,但是我覺得最難以信賴的新聞頻道)之後第二個難以令我信賴的新聞頻道,現在又搞出這種白目記者,是在做啥?國外的新聞台是越資深的記者越想往前線去,台灣多數的新聞台卻是越資深的記者就越想坐在辦公室裡面。 這讓我想到去年不斷出現的串連活動。在網路上常常發起一些串連活動,什麼我拒看電視、電視關機活動或是不看新聞台等等,我對這種活動經常是冷漠以對, 原因是跟隨這些活動向來是沒什麼用處的,為甚麼?因為 我實做 ,實做的原因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上網依然是以「目的性資訊」居多,像是查查電影時刻表啊、查網拍啊、上網購票啊、看 蔡依林部落格 啊(看底下諸多經典留言就知道了 XD),台灣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在上網後有在閱讀網頁資訊的?看網頁時他們對小貼紙的關注力有多少?而生活周遭有更多人是被網路所涵蓋卻不上網的! 我媽不上網,我爸不上網,一家五口只有我常上網,來家裏的婆婆媽媽不上網,隔壁大嬸大伯不上網,對面叔叔阿姨不上網(不誇張),樓下賣牛肉麵的不上網,甚至還禁止自己的小孩上網,樓上住的學生天天玩 WOW,再去網咖看看那些玩家誰有真的在看網?去饒河夜市吃個排骨酥,我覺得打烊完都已經半夜一兩點的老闆應該也不上網,學校當中還有一狗票的老師不太會上網,學生還得教這些老師呢。甚至轉寄 Email 都還有可能被當成垃圾信給檔在門外。但是他們都還是在看這種無腦新聞台,在網路上的串連能怎麼辦?更遑論許多鄉民一離開 PTT,回到生活中對什麼事情義憤填膺也忘了。 這種串連影響力現下是沒有辦法被擴及的,難道沒有人發現嗎?這就像是在撞球檯中的打 NINE BALL ,如果沒辦法一桿把網路這個桌檯框打穿,或直接讓母球跳到隔壁名為實際生活的桌檯去,十顆球就永遠只能彼此互撞而已,再大的敲擊能量就永遠只能在相同的場域內(網路)彼此互換、消耗,最終逐漸消失;有更多的球進來(花式),也只是讓這股能量更加快速的消散,到最後連母球都不知道洗袋到哪去了。有用嗎?我覺得沒用,無腦記者有越來越多、越來越離譜的趨勢,就可以知道,根本沒用,大家也別再催眠自己是什麼草根媒體了,因為主流媒體依然是主流媒體,只要它不理你,就依然沒人理你,隔壁生活球台的球也不自己跑過來理你。...

iPhone interface on Treo650

關於 iPhone ,只要過了頭先的狂熱,仔細沈靜下來思考,應該就能發現除了安裝三個便宜的紅外線距離感應之外,整隻手機沒有任何創新之處,蘋果並沒有創造什麼新的電話,反倒是 如我所說的 蘋果 電腦 的「新力化」或是說「家電產品化」將會越來越明顯 。 01. 雖然據傳 SIM 卡將會燒死再手機當中,避免使用者跳槽,但是還未證實,不過我想這是必定的策略之一,還不準你換電池。 02. 手機本身要綁約兩年,只有單一通訊商 Cingular,使用者沒得選擇。 03. 手機能夠安裝軟體,已經不稀奇了,8GB 卻不能外接記憶卡,搞屁? 04. MP3 播放早就不是手機的新聞了,還不用被 iTune 的 DRM 綁死,一般人拖拉放進 SD 或 MICRO SD 卡就可以拿去手機聽了。 05. 200 萬素相機也已經不稀奇。 06. 手機上網更不稀奇了。 07. 一般手機就能上網,還「PU」什麼「沒有」?PHS 早在七年前就可以 Push Mail 了,現在這個服務根本就是 BULLSHIT MAIL。 08. 全螢幕無按鍵觸控操作加上上面的功能 DOPOD 早有了,還是台灣之光、揚名歐美的品牌呢。舉了一堆有按鍵的手機當例子,夾不死連 DOPOD 都不知道?一整個遜了吧?請他老人家多看一下 www.engadget.com 吧? 09. 只能透過 iTune 更新,意思是使用者在 Windows XP 上連 Widget 都沒機會新增? 10. 所以之後得要放出 Leopard 來咬 Windows Vista ? 11. 使用 Google Maps,讓 Google 迷很欣慰啦!但是已經有手機內建 GPS 了... 12. 說是使用 MAC OSX ,卻沒說是精簡版,那怎麼不說早就一堆手機是用 Windows & Linux 了? 13. 美國年中才推出,這意思是蘋果今年的 Macworld 2007 上除了 802.11n 規格未塵埃落定而場面冷颼颼的 Apple TV 之外,沒有任何新的東西。 14. 歐洲年底推出,亞洲卻要到明年;全鏡面手機,大概不到兩個月就有使用者會因為手機刮花去提告了,明年 Macworld 2008 會不會有升級版?再重新依照相同的時程輪一次?亞洲人就該死? 15. 連續使用時間「只有」五個鐘頭,真慘,比初代的 Windows Mobile...

依博客來數據分析:大學生比中小學生「更不願意上博客來買書」?

圖片
邏輯不夠堅硬的數據報告總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從這份分析數據的報導來看(左邊為 報導 之「全文列印」後 列印成圖片 ,引以為證,非轉載):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中小學生更易受電子報促銷言詞影響而進行衝動購買?(家長是否要針對中小學生上博客來消費進行管控?)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也可能是博客來本來就是主打中小學生市場?(有不少漫畫呢!買一套死亡筆記本有幾本?總價還不夠我買一本外國進口的建築作品集...唉)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大學生不再被博客來行銷手法所扇動,也不易被標題聳動的電子報行銷所影響?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聰明的大學生根本不會去博客來買書,他們選擇到獨立書店去直接購書?(像 這一位「聰明的大學生」 一樣?) 「在所有年齡族群中,以大學女生購書數量最少」,因為大學女生比男生在經濟運用上更為精打細算、更加精精計較,因此更不願意前往博客來買書? 博客來的行銷手法無法進一步吸引大學女生進行消費? 反過來說:中小學生下課後較不容易獨自前往誠品、金石堂、諾貝爾等實體書店(父母不願意小孩子晚歸吧?),晚間時間只能上網買書?大學生則到實體書店買書居多? 「由於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可能也反映在台灣目前競爭力衰退的現象上」,因為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所以高學識份子(大學生)更不願意上博客來買書?反映出博客來在台灣競爭力衰退的現象?(一家網購公司如果衰退不代表整個台灣吧?) 「男性在23歲後大量購買商業理財書,在上班族暢銷書單中有一半以上是商業理財書籍」,可能是因為會看商業書的人因為不懂怎麼做「消費抉擇」,所以跑去博客來買書?還是怕被別人知道自己不懂理財,才偷偷上網買書?(心理學中的消費行為) 「李家同建議,不買書,至少要借書來看,或是多上網看新聞報導,吸收新知」,恩,像許多 bloggers 一樣,上網吸收知識、儘量去 市圖 借書、跟 朋友交換或是多在咖啡館看書 、只到實體書店買書、跟人群多接觸、抑制上網過度消費,所以不上博客來購書?(李家同並沒有建議買書一定要到網路上去買) 從這上面的幾點就可以想到底下更多問題 : 我一家十口都愛買書,卻只有一個大學生但是有五個中小學生,每個人都有博客來帳號,買過...

『「Kuso」 對 Kuso 』 之 Kuso 大對決

圖片
水果冰店年度巨獻,不過可能媒體關注度太低,所以每次年底總是要搞一下年度巨獻,這位大老花錢買 APPLE 果汁機向來不手軟,怪的是還得頻頻回頭向台灣宣教,神奇是信眾也不少,這又讓我想起 Xbox360 推出時在那邊看到的幾篇 Kuso 酸文,現在再看看 Xbox360 前幾天宣布出貨達 1000 萬台,Wii 預計年底將可至 400 萬台,再看看這群信眾所熱衷的藍光、 PS3 、與蘋果機向 Windows Vista / XP 低頭之慘況(謎之音:拜託你買我的機器裝XP吧!!),真是一場「 Kuso 對 Kuso 之 Kuso 大對決」啊... 不過通常這類消息信眾拜完後都是沒下文的居多,也不用寄望這些人會回頭承認自己寫過什麼。不過這讓我想到我去年完成下單動作的 Super Shuffle 還沒收到呢 ... 另外套句網友說的:「冰果室也是在自己的部落格罵,沒有到處丟,這是良好的鄉民表現...」 (問:什麼是鄉民啊?@@ 我只知道有一群被觀察的人很鄉愿而已)

部落格觀察- Blog Look - - 之觀察:令人想再譙一次

哈!德不孤,必有鄰!又有 Blogger 非自願的被丟進「部落格觀察- Blog Look - - 」去排名,卻只能在自己的 Blog 上小靠憋。在此請 食夢黑貘 你醒一醒,思考一下什麼叫做「日常倫理」。之前有位網友說我寫了落落長的譙文,根本沒那麼嚴重,結果昨晚從 HEMiDEMi 上看到某位網友也有相同的反彈,轉而過去這位苦主的網站留了個言,沒想到今天一開收到封信,竟有人問我這個部落格觀察站的站長到底是誰,怪了,怎麼會問我?再晃過去看,這位 部落格觀察站長 竟跑去那位苦主網站中滅火,又說可以設定什麼 Private 設定什麼鬼的... 可是老師有說過 重點不在這!!重點不在這!!重點不在這!!老師有說你有沒有聽?沒有嘛! 重點在於「部落格觀察」整個網站的邏輯從根本就有問題嘛! 你開了一個「部落格觀察」服務,要做台灣繁體/正體中文的部落格排名, 請讓「想要被排名的人自願去註冊、加入後才被排名」 ,而不是你搞了個服務出來,任何阿貓阿狗想知道哪個格你老子的格是幾名,就可以丟進去看,這樣的邏輯根本不尊重人嘛!丟進去後,就算某個部落格的站長急急忙忙衝上去設定 Private、Invisible,它還是在排啊!你搞不懂啊? 就是請你別把你自己設計的「排名」機制套用在「不願被排的人」身上嘛!你甚至不該要求別人先表態「拒絕」嘛! 換句話說,你早就該在服務推出來之前,就先想好這個問題嘛!不願意被排就是不願意「被排」, 就算是你提供匿名、遮掩、戴安全帽、戴口罩,還是有人不願意被排嘛 !不願意被排、不願意被排、不願意被排、不願意被排!你這樣是有聽沒有懂啊?這麼基~~本的不願「被排」,你聽不懂?唉唷!你中文有問題?你如果真是像這個 大創意產業 的簡介中寫得這麼大腳的人物,你更應該要有 大器思維 ,顧慮到別人的感受嘛! 一個服務平台的思維是「願者上鉤」、「志願者自行加入」嘛!這就跟全民英檢一樣,也是你自己去報名考試他才能排名嘛!總不能有某個人錢多無聊事情少,跑去替全台灣人民報考全民英檢,就把全台灣人民都拿來排名,這道理是一樣的嘛!我說英文、他也說英文,不見得我們都要考全民英檢吧?你個人要設計一個服務平台,前面的第一層把關,當然是要願意的使用者自行去註冊登入、確定身份無誤後,輸入主事者自己的網頁網址,你才能排嘛! 有香港網友因為在部落格觀察輸入的網址被刪而抗議,這表示這個世界上真的還是有不少...

默默吞掉:「天空部落」併收「蕃薯多」無預警踢「樂多」

圖片
施展吸星大法,資料庫直接轉接, Yam Blog 將不再使用 樂多平台 ,今日開始與 web-tv 所提供的天空部落進行整合,web-tv 加快吸收蕃薯根養分的動作。 可是在我過去多次使用的經驗當中,我覺得樂多系統是設計的比較好用的,也是屬於比較直覺的,除了像 商業週刊 所說「 陳正然學不會「放手」,蕃薯藤失守 」這個因素之外,這樣改變應該還能再說些什麼吧!哪些人也該被列入檢討呢?在整個產業當中,一樣是全部的人都噤聲不語...連個討論都看不到。那些人呢?死到哪去了?冬天來了,沒家的候鳥都趕緊飛了,唉~ 11/28 14:26 追蹤「蕃薯天空」事件:因為事情實在是跟 香草天空 一樣太過詭異,停機停得太突然,所以姑且稱之「蕃薯天空」(真是人人記得蕃薯,沒人記得天空),雖然查 Google Cache 中有些說明,但是這突然轉換似乎沒有太多消息,所以沒有多做評論;不過 有豬小草留言 ,樂多也發表聲明了,整件事情宛如上演貪婪的吞噬「反正你是我的...咭咭咭...」就吃了! 是啦...雞腿便當買了,要怎麼吃別人是管不著啦... 但是重點不在於怎麼吃,我還是得問那一句「在整個產業當中,一樣是全部的人都噤聲不語...連個討論都看不到。那些人呢?死到哪去了?」那些暗地裡在行銷的人員呢?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嗎? 你們這些人都是在利用公司資源服務別人來行銷自己嗎? 反正公司被吃了,自己能安身立命就好了,是吧? 腦海中總浮現得出這群人的嘴臉。 兩張捉圖上下對照一下, 嘿嘿嘿,趣味性蠻高的。 2006-12-1 update: 恩?是因為一片撻伐聲太過熱烈,所以我進到首頁看到各聯播區塊都是空白?看來這樣的洗版效應不錯, 快樂反抗軍 應該閒著沒事就約個時間回頭去洗一下,Google Calendar 配合 GMAIL 的約會通知相當好用喔!; P

鳥事(2):你說這叫「創新實驗」,我說這叫「抄襲實驗」

什麼格的觀察參與某大媒體舉辦的活動,還入圍「 創新實驗 」的網站,但是我卻必須說這個叫做「 抄襲實驗 」,如果事不關己,我還不太想戳破或是點出我所看到的。 因為早在這個什麼鳥格觀察出現之前的 2003 年,國外就已有一個網站,叫做 BlogShares.com ,利用從網路上收集來的數據,計算每個 Blog 在全球中所佔的市值,用「股票上市上櫃」的方式,將這個實驗計算整個包裝起來,並且還不斷的在改進他們的數學公式,讓整個網站的表現更符合經濟學、統計學的表現方式,使用者則可以進去網站中登記上市上櫃,並且回頭在自己的網站上放個小貼紙,認領網址,之後發行 Blog 虛擬股票,其他使用者如果重視某個 Blog ,則可以進行虛擬股票的買賣,每個 Blog 的「市值」,就成為在 BlogShares.com 的排名, Blog 寫得好、連結數多,預估市值就高,「重視度」自然就高,股票就搶得凶! 這樣的數學計算有意義多了,因為「股票買賣」這件事情就是非常有經濟學意義的,但是回頭來看這個什麼鳥格觀察的: 排行榜以統計個人部落格為主,必須一個人創作 (最多兩人) 目前列入排名的限定為繁體中文或台語文之部落格 (整體而言是指台灣經濟圈的模糊定義) 重點在最後一句話,這意圖很明顯了吧? BlogShares 在 2003 年就推出了 Blog 股票買賣的「經濟」遊戲,建立起全球 Blog 經濟圈的模糊定義,你們這幾個人也不抄漂亮一點?先把 BlogShares 的外觀包裝拆掉(在網路上模擬股票操作),然後弄個不知經濟定義也不成熟的計算模式,最後抽出個排名出來,說是替大家搞個繁體中文的排名,結果是啥? 接下來想幹嘛?等你們把數值計算搞定後,包起一層行銷的皮,準備開始給大家來玩遊戲?如果說 BlogShares.com 代表的是全球股市,你們是不是也想弄出個台灣 Blog 股市(Blog 台股?)給大家玩?順便也替香港弄一個、替中國大陸同胞也弄一個? 這叫創新嗎?『屁。』這不叫創新! 創新是要像 BlogShares.com 首次想到以真實世界的概念套用到不同的領域上,「第一個想到並實踐」才稱做「創新」,這跟「是不是第一個想到」有相當大的關連,簡直就快要是相當於無中生有的「發明」,才配叫做「創新」;但是別人做過了,你再拿來玩,那叫做「重製」(duplicate),就跟有了美股再弄個台股一樣...

鳥事(1)請你做任何事之前,先尊重別人「不要」的權力好嗎???

才重新開始沒多久,就遭遇到兩件鳥事,鳥到不行、鳥到想『靠』! 就先從早一點的事情說起好了,首先是:我莫名其妙被觀察了!要不是我又看到三個莫名其妙的反向連結,我根本不想提這件堪稱『白吃大事記』的事情! 我在 referral link 中看到一個很奇怪的連結,反連回去,發現「 我被觀察了! 」這個網站被某個毫無遠見、困在 Web 2.0 名詞遊戲中的媒體評為「 最具實驗性的網站 」,還被入圍什麼中時什麼評選裡面(這個什麼中時的媒體不是被同樣一群人譙罵到翻三、四遍的嗎?現在還在自己的網站高興的放上小貼紙咧!),又上了什麼時代,又上了什麼鳥的,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網站就是「把 Google、Yahoo跟什麼亂七八糟的統計」搞在一起後再重新排一次名,問題來了:這個網站存在的重點在哪裡? 就數學而言,對於每個數字都做了相同的事情(什麼根號、平方、LOG等)之後再相加,只因特定事件(繁體中文),將結果中符合事件的項目重新取出來排名,跟『沒做根號、平方、LOG』之後出來的相對關係,是一樣的,然後再把其中符合「繁體中文」的 Blog 取出來排名,也是「一樣的」,這是觀察個鳥?大家數學都這麼差?尤其是某雜誌的編輯群(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報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報了)?這到底是在觀察什麼個鳥? 數學家憎恨統計學家並能征服物理學家與建築學家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懂得數字在什麼時候才有意義。 A>b ,取平方之後 A^2 還是大於 B^2,這樣的關係你還想取什麼值?LOG?平方?開根號?這個網站為每一個『單獨從別的網站偷取回來的數字』搞了一堆改變之後相加起來再排名(把幾個從各站取回來的數字分別取什麼平方、再取根號再相加後然後把某個條件的東西取出來,做一次排名,這就是這個網站的重點),跟原數值中每個對象的相對關係有什麼差別嗎?你載浪費網路資源啊?既然如此「幹嘛不信Google 的排名就好?」所以我壓根沒去管過這個網站。有什麼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信 Google 的原因是因為在數學的邏輯上, Google 的機制交由最基本的數學去做排名,是完全中立的,今天有人重新把幾個網站的數字抽取拿來胡搞一番後,弄出來一個很像新的排名,你信他? 後來我發現 Referral 中,跑來這個網站的連結,才發現有某個阿呆把我的網站丟進去排名了(最後我也找到這個白癡,狠狠罵了一番)。進去排名幹嘛?你自認是他們養的寵物?...

這就是廣告: Dove Evolution

我愛看電視廣告,尤其是美美的商業廣告,我也喜歡看日本的電視廣告、歐美的電視廣告,但是就是不愛看台灣的電視廣告,我上 Google Video 搜尋電視廣告,也上 YouTube 搜尋各大知名品牌在國外的廣告,如果有當紅漂亮女明星的就更愛,非得收進 Bookmarks 中不可。我也愛看平面廣告,具有巧思、具有創意、具有啟發性的廣告,讓人覺得窮思而不得解的廣告,而這,就是我們每天在看的廣告。 你看廣告嗎?如果沒有消費慾望,看廣告,其實就是在看未來會被收進虛擬博物館的古典藝術,是一種欣賞。

對,你也是御宅族!不然就走出圈圈吧!

我把這裡的ATOM發佈關了,所以當你會在「非常不特殊」的情況下看到這篇文字,幾乎就可以說「對,你也是御宅族」,很可悲吧?難道你不願意承認嗎? 其實很早已前就已經知道轟動日本網路族的電車男事件,這件事情會造成話題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背後多麼刻骨銘心的愛情(因為事實上並沒有),或是整件消息多麼令人振奮(實際上的情況你可以去翻翻真正原本日文的討論區,事實上並不是如此),而是這個故事直接穿透了很多人的心臟,告訴他們「嘿!你也是御宅族!」讓觀眾告訴自己:「對!我不能在這樣了!」而在電影情節中所出現的人物,都是「御宅族」,你看出來了嗎?我想似乎還沒有。而「電車男」在某些人眼裡看來的確是一部好電影,至少我就是,像我可能就為了其中網友們的聲援,而感到熱淚盈框,因為曾經也是如此而心有所感,不過我並沒有真正的走出陰影,而繼續成為「御宅族」的一員。 「御宅族」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他或她所真實駕馭的範圍,就在一層公寓內,或是在一個房間之中,除了工作會到辦公室之外,主要的活動區域就是如此而已。這些人可能週末偶爾會出去,不論是逛逛街,吃吃飯,或是上上電腦賣場(男)或是服飾店(女),(這樣的男女註解可能很極端,但是目的只是讓情況更明顯),然後又是回到家裡,主要的活動範圍,一個月三十天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家裡,而這些人稱作「御宅族」。 電影中的「電車男」是個不折不扣的御宅族,而另外一個身份叫做毒男(獨男),不論生活或是工作,都是一個人,他心裡面可能感覺到在網路上有很多朋友,可是事實上卻是孤獨一人,喜歡玩具、看看電影、打打電動,偶爾會外出,但是就是只到自己熟悉的地點,像是秋葉原,而範圍可能像台北市幾條主要街道這麼大的一個範圍,可是他是御宅族,因為他的主要活動、佔絕大多數的活動,都跟自己的房間脫離不了關係。 愛碼仕小姐在留言版中其實也被稱為「御宅族」,不過因為沒有接觸電腦,所以稱作「準御宅族」,不會電腦,平時就是工作,結束後可能馬上就是回到生活優渥的家裡,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學習一口流利的英文,自己泡泡紅茶,跟可愛的小狗玩,然後洗澡上床睡覺,準備面對第二天的工作,偶爾週末出門跟朋友吃飯,或是逛逛精品服飾,看起來似乎很懂得生活,但是主要的活動範圍,還是自己家裡。所以她叫「準御宅族」,可能買了電腦之後,就變成「御宅族」了。 所以,如果你朝九晚五上下班,經常加班到八九點,就是低著頭回家,偶爾跟熟識的朋友吃吃...

看新聞總是可以看到怪異的邏輯

今天看到一則非常好玩的新聞消息,因為這種邏輯觀念的蔓延總是令人發噱不已,我只能說「怎麼最近老是看到這種事情?」 少喝一杯咖啡 退休不用愁 【聯合新聞網 記者洪凱音/台北報導】 萬事達卡針對台灣消費行為調查發現,都會區的五、六年級生,每月花在「喝咖啡」的消費上,竟高達3,000元。如果喝咖啡習慣不改,喝了一生,以50年計,大眾銀行理財中心經理杜淑娟表示,假設年報酬率5%,累計喝咖啡就喝掉800萬元。 喝咖啡已成為很多上班族的生活習慣,每次幾十元的消費,不會感到昂貴,若從25歲成為社會新鮮人起,每月就花3,000元喝咖啡,即使不考慮每年的通貨膨脹,喝了50年的咖啡,累計的消費金額,高達180萬元。省下咖啡錢來投資,複利效果可達800萬元。 咖啡文化儼然成為都會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五年級的陳小姐在年輕的時候養成喝咖啡的習慣,至今已十年了,每天早上出門前要喝兩杯咖啡,白天會找時間再來一杯,但是陳小姐並不把喝咖啡視為消費,而視為生活必需品。 根據萬事達卡委託麥肯廣告公司的調查,仰賴咖啡的人不少,尤其是都會區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習慣都市生活的五、六年級生,每個月平均花在喝咖啡上,就要3,000元。 問題是,除了咖啡的花費外,還有其他非必要的固定消費,調查顯示,購物、夜生活及唱KTV也是都會區五、六年級生每月消費的重點,平均花費分別為8,000元、4,000元及2,000元。 30歲的小華,已經工作六年,月薪5萬元,卻常常抱怨存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遙遙無期。杜淑娟認為,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就是變相的存錢,因 為持續的複利累計以及節流,就是致富的關鍵,但卻是很多六、七年級生最容易忽略的因素。多數的消費者,常忽略雞毛蒜皮的小錢,「長年」累計的複利,算出來 後才知道代價很大,讓人不能忽略「零錢」投資及平時存款的重要性。 看出好笑的地方嗎?(沒有~)喔,很正常。 咖啡是「生活」。當這件事情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份而成為「生活」的時候,我們用同樣的邏輯觀念這種邏輯觀念可以放在「喝湯」這件事情上面。恩,全文邏輯沒變。喝湯也是屬於非必要的固定消費之一,如上文所說,我沒說不要吃飯,但是可以不要點湯。 而同樣的邏輯開始可以放在各個事情上面,例如開車(可以走路)、加油、搭捷運(可以走路,搭捷運與公車的花費差額也不低)等等各項民生花費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