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rchi」標籤的文章

人民日報新聞總部建築特色:進擊的巨根?

圖片
via Architizer 中國正在興建中的人民日報總部建築物,在尚未覆上外層玻璃帷幕前,被拍攝到令人易於產生聯想的畫面。 實際上這個建築物設計是挺前衛的: 建築模擬圖 其實在照片亦反映出中國建築發展的差距,但這似乎是習以為常的畫面:在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物旁邊就是傾頹廢墟或非常老舊的集合型住宅,所以平常看到的中國現代建築物照片大多是採取仰角高角度的拍攝方式來避開鄰近地面的老舊建築物。 via The People’s Daily News Headquarters Looks Like A Giant Phallus

Adobe 公布 Mighty and Napoleon 計畫:數位設計的筆與尺

圖片
via Engadget Adobe 公布了一項新的硬體計畫: Mighty and Napoleon ,為數位設計帶來了真正可用筆與尺。 Mighty 是一隻透過藍芽連接平板、並能與網路軟體(雲端的 Adobe 軟體)進行互動操作的數位筆,可以直接在平板上書寫作畫點選工具,本身則能多階段感壓,並能呼叫軟體對應功能;而 Napoleon 則是一支特殊的數位尺,當它放上平板後,可以在繪圖軟體內出現導引線(Guide Line)讓 Mighty 能夠畫出精確的直線與圓弧線。 示範與說明影片: 對於 Mighty 來說,設計者可能不覺得稀奇,因為從事數位設計的人對於 Wacom 的感壓數位筆已經相當熟悉了,但是從示範影片來看,筆跟手的互動更貼近了原始的(或是該說我們被從小訓練的)使用方式,用筆寫、畫,用手擦拭、旋轉、放大等;而 Napoleon 更延續了真實「作畫」或「製圖」的經驗,事實上對我而言,數位製圖時不像真的製圖時拿一隻尺是件很難過的事情,我是喜歡手繪製圖的人,而 Napoleon 滿足了另一隻手的工作平衡,並且賦予精確的線條功能,我幾乎都能想像得出操作的感覺而感到興奮。 我一直以為會是 autodesk autocad 這類建模軟體公司才會先提出像這樣的硬體計畫,但是 Adobe 卻先有了這樣的概念,這應該會是一項專利吧?之後會授權給其他廠商使用嗎?或是 Adobe 願意開放這對筆尺的應用呢? 平板上是否會有更專業、更直覺的建模與製圖軟體出現也是很令人期待的,說不定之後建築系的學生都不再是背著圖筒了,而是一片片的平板跟數位筆尺啊。

膨風的英倫奧運主場館設計建築師

圖片
這是上個禮拜被媒體輕輕放過的重大新聞,並且在近日震撼台灣渺小建築界。 在英倫奧運前夕橫空出世一位中華民國建築師游邑,號稱是主導英倫奧運主體育場設計,因其自介身分目前在中國地區服務,更獲得臺灣媒體界(尤其是親中派)聚焦報導,像是旺旺週刊就專題報導:

杜拜超超高層摩天大樓 Buri Dubai 與其他摩天大樓之比較圖

圖片
杜拜超高層摩天大樓 Buri Dubai 正在興建當中,高度 650 M ,將是人類有史最高的建築物,並且超過原本第一名將近以來能夠使用的「最高空間」,之前台北 101 以 508 M 佔居第一名,不過卻有尖塔之爭與實際能使用空間的比較(大家來蓋塔?),如今第一名的封號將要拱手讓人,因為 Buri Dubai 將超越 40 M 以上,並且其能實際使用的空間成為人類所能使用的「地面最高空間」。 點圖可以去看完整大張的比較圖。ㄟ?之前有個網站用「點點圖」畫法畫出所有知名摩天大樓建築物並放在一起比較的網站,忘記是哪了...不知道最新的杜拜塔更新進去了沒? 杜拜:「這可不單是我戴的帽子比你長而已,我的真實長度就有這麼長啊!!」 via GIZMODO JP

Jean Nouvel : the 2008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ureate

圖片
03/30 法國知名建築師 Jean Nouvel 尚‧努沃 獲得 2008 年普利茲建築獎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殊榮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 Times )有一篇不錯的整理報導( Nouvel wins the 2008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另外一篇 Jean Nouvel dreams in architecture's practical craft 也非常值得閱讀,同時洛杉磯時報也整理出 部分 Jean Nouvel 的作品照片 ,可以讓不熟悉的讀者了解一下這位設計師的設計風格。在普立茲建築獎網頁中也可以下載到 Jean Nouvel 的相關資料,要抓要快相關資料,要抓要快。 尚‧努沃網站: Jean Nouvel (大建築師們怎麼都這麼愛用 Flash 啊?真煩!) 題外話:台灣嘛...對於這類新聞的關注力似乎趨近於零,只有 一篇短到不行的新聞 ,像是甚麼分類廣告一樣,看譯名就知道八成是從對岸照抄來的,然後才看到一篇【歐洲日報╱法新社洛杉磯三十日電/郭昭澄編譯】的新聞「 法建築師努維爾 獲建築界諾貝爾獎 」,這是告訴我們台灣報紙除了翻譯新聞與政治大專題型的新聞之外做不出什麼好新聞嗎? 至於 Jean Nouvel ,在網路上則有人則覺得他長得非常、非常像 王牌大間諜 中的邪惡博士 Dr Evil...這是 icon 雜誌害的嗎?囧

My Favorite Flickr Group x3 Tag x1

圖片
視覺是感官中最直接、最立即、且最有距離的一種享受,因為視覺能夠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因為看到冰塊而感受到一絲冰涼,看到跳躍的火焰而感受到心頭溫暖,看到豔黃的鳳梨而感受到舌根一陣酸麻,看到棒棒糖而感受到它膩口的甜味,看到一鍋熱騰騰的濃湯而感受到他濃郁的口感與香氣。 在網路上也總是需要帶來一些視覺感官上的刺激,有人會盯著 diggirl.net 猛看,有人可能是訂閱 美顏賞 (昔稱:乳波臀浪)欣賞別人每日嚴選的精華,不過這樣的說法似乎比較限制在「美體」與「女人」上。 逛相簿,一直是個刺激視覺感官的好方法,但是以國內的情況去比擬一個國際的情況,似乎有著很大的落差,而要汲取全球的相簿資源,被 Yahoo! 收購的 Flickr 似乎是最好的路徑與來源;底下兩個就是讓我覺得非常值得訂閱的 Group: Designer Wallpaper 這個群組有相當多的平面設計師加入其中,藉由創作各式精美的 Wallpaper 來互相交流,每日數量不多,但是也相當的「夠看」;圖片大多是 Copyright ,可是並不拒絕使用者下載後當成桌布使用,有的圖像可以大到 1900 X 1600,各種顯示桌面都一定可以滿足,每天換一個都不嫌少,每天換十張也不嫌類。而這個群組也是見識各設計師功力與作品的最好出發點:先找張看得順眼的桌面,觀看作者資料後瀏覽他在 Flickr 上存放的作品,就夠人眼花的;如果在從每個設計師參與的不同群組更伸入,就更是無窮無盡,Designer Wallpaper 就當成是每日視覺饗宴的出發點 。 Best Portraits 觀察「人」一直是我的樂趣,肢體、表情、視線、神韻、慾望、交流、互動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主題,而「人像」或是說「肖像」的攝影也是最吸引我目光的作品。 Best Portraits 是在成立之初我就開始訂閱至今的相片群組,有別於一般使用者經常丟放個人照、親友照而夾雜許多業餘相片的標籤 Portraits ,這個群組參加的成員大多是職業好手,或根本就是業中高手,除了一張張精美、帶有世紀氣息、各個生活層面的喜怒哀樂各個面容外,每個主角都有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表情,都讓人直接融入畫面的情感當中,不時還可以看到許多登上國際刊物的封面相片。從國內職業攝影師分享的風氣來看,只能說「唉,有時候要他們把東西拿出來『分享』,不是要有上得了檯面的作品,就還真的是在逼他...

貝聿銘封刀

Quote: 人間福報 在台灣,貝聿銘這三個字和國父紀念館畫上等號,蓋了一輩子房子,名作無數,蘇州博物館新館被視為貝聿銘的「封刀之作」,作品最大特點就在展現貝氏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卻又能融入周邊傳統民居。 在紐約貝氏建築事務所的入口,就高掛著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圖,可見他對這件案子的重視。貝聿銘親自出席外,還邀請好友一百多人參加開館酒會,可見他對這件作品的重視。 有沒有封刀,沒有正確的消息指出,但是一般人都認為年紀差不多了,似乎這就是最終之作,新館一開,大陸就有不少的 相關新聞 , 魚腸劍譜 有些圖片可以供賞。 貝聿銘啊...好遙遠的一個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