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Hardware」標籤的文章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處理器與對應之 Macbook Pro 筆電, Intel QQ

圖片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兩款 CPU,分別能搭載最高 32GB 與 64GB 記憶體,頻寬高達 200GB/S 與 400GB/S: 對比 Apple 原本採用的 Intel i9 CPU 效能提升超過兩倍,效能驚人: 如果是論能耗比(效能 / 耗電量),原本的 M1 就已經不會輸了, M1 Pro / Max 更是突破天際線: 而前不久 Intel CEO 才出來說話,認爲自己手上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會大幅超越對手、 AMD 時代將會終結,蘋果或 ARM 也很難贏過 Intel : 而最新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於 11/04 上市,蘋果搶先發表 M1 Pro / Max 之後, Intel 將在 11/04 發售的 12 代 CPU 似乎瞬間成了次級品 甚至跟 AMD 比起來變成三級品,採用新架構與佈局勢必要更換主機板、龐大的耗能才能撐起運算效能(PL1 的 TDP 爲 125W、PL2 達到 200W),光是散熱設計與長時間運作帶來的風險就令人感到恐懼,瞬間讓 Intel CEO 講的似乎是個笑話。 蘋果當然也會跟獨立顯卡的筆電作比較,能耗比一樣驚人勝出: 蘋果這樣的處理器發展策略對比 PC 領域當然簡單許多,蘋果從不用顧及舊有的硬體升級或通用市場,相對於 PC 每 2-3 年刻意進行的處理器汰換期,蘋果可以毫無顧忌的發展自家處理器,不用考慮其他配合的主機板廠商與消費者而制定通用尺寸,一旦想要拉高處理器效能,擴展 CPU 的使用面積最快,能立即增加處理寬度與容量,也因爲面積等比增長、不會產生堆疊散熱的問題,耗電量自然也低,GPU 設計也是採用同樣的邏輯,一旦要拉高 GPU 效能,就直接擴大 CPU 使用面積、放進更多 GPU 核心,立即獲得效能解決需求,完全不用顧慮什麼相容性或升級問題。 想要更高的效能?沒問題、...

Apple M1 爆出 #SSD 高消耗問題,檢查一下系統 #SSD 使用狀況,並沒有想象中的弱啊

圖片
會做這個檢查,是因爲最近 Apple M1 機種爆出使用者檢查 SSD 健康狀況發現耗損很快 ,不到兩個月就有 1%  的耗損,甚至有人已經 2-3% 的耗損吧?再加上新的 M1 系統是 SSD 整合再一起,沒辦法更換的,因此各種恐懼感開始升高... 當然這個問題如果是「嚴重的狀況」,APPLE 應該要有辦法解決,看是直接再送一台或怎樣的,但 SSD 耗損似乎也沒有太需要恐懼的。 雖然我以前也寫過一篇 SSD 保養法 騙了不少點擊次數,但那篇文章終究是在上個年代、沒有平均抹寫技術之前所要做的一些設定,等有平均抹寫技術之後,我就再也不理,開始狂操我的 SSD 了,保固內操爆算我賺到,過保固後操爆就阿彌陀佛送它一程。 實際上我最主要工作用的 SSD 現況是這樣: 每天使用時間一定超過 8 小時、電腦也幾乎全年不關機,中間遇到跳電、當機、瞬間關機、強制關機都隨便用,系統版本經歷過 Linux 、 Win 7 、8、10 各版本重灌與各種升級更新、包含  Win 10 20H2 會導致 SSD 壽命大減 也都照常更新使用沒在理它的啦,繼續全年無休開著,應該早就超過五、六年的時間了,現在依舊當做工作用的主系統硬碟在賣命奔跑著。 透過 Crystal DiskInfo 抓到得數據如下: SMART 記錄到的使用時間:40871 小時 = 1702.9 天 = 4.67年 (使用應該五~六年以上了)  健康度:58% (軟體依舊判定爲良好) 已使用次數: 491 次 (一般預估全使用 500 次爲極限) 這 120GB 的晶圓顆粒也真的是實實足足用到夠本了吧?最高明的使用方式是:即使現在這個 SSD 爆掉,我也不擔心資料備份與系統重建的情況,才是重點吧? 使用 Mac M1 如果真的很擔心健康度消耗過快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是系統需求速度太快、系統太愛用取用暫存記憶體來補足實際記憶體了吧?參考保護之道把該搬走的放到外面去吧。

微軟推出更先進的筆電 Surface Laptop

圖片
直接說重點: CPU 是第七代 i5 / i7 記憶體 4GB\8GB\16GB 顯示元件 INTEL HD650 夠你玩 LOL 跟大部分遊戲了 14.5 小時影片撥放時間,注意,這是影片撥放時間,不是水果公司用 WIFI 上網看看網頁而已 1.25 公斤而已 13.3 吋,解析度 2256*1504 解析度,注意,這是觸控螢幕! 杜比音效、臉孔辨識登入、 結果看到網路上的中文新聞部落格說「微軟推出更傳統的筆電」,幾乎都沒提到這台是觸控螢幕,好像就真的是一台傳統筆電一樣,傳你老母雞啦,這些外電記者\部落客的眼睛不知道是觸目或是不知道在翻譯哪裡的,沒發現這台一樣配備 PixelSense 多階壓力式感應全觸控螢幕、支援 10 點感應、採用第三代金剛玻璃嗎?除了支援觸控還可以使用 Surface Pen 。 售價 999 美元的機種論基本核心就有實力直接單挑水果 1799 美元的機種,全觸控螢幕 10 秒內一拳就打趴那個水果牌的假太極宗師 Touchbar 了,結果中文消息卻都在寫一些 543 的東西,還在寫「這台跟蘋果的 Macbook Air 相比..」比你老母雞啦,微軟是用 Macbook Air 的尺寸放進了一台 Macbook Pro 的效能還給了全觸控螢幕,早就不是 MBA 那個等級的東西了,持續使用時間比 iPad 更久。 雖然預裝 Windows 10 S 讓人有點詬病,但是微軟提供年底前可以免費轉換到 Windows 10 Pro,一整個誠意來著,之前 Surface Book 已經放生掉台灣了,我看 Surface Laptop 在台灣這種報導氛圍之下,應該也是會再次放生吧?真希望台灣微軟這次能引進啊! Surface Laptop Spec Introducing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Google 推出 Chromecast 電視棒:沒有內含智慧喔

圖片
Google 推出了 Chromecast 電視棒 ,而在 wired 上也是今天的頭條介紹 ( wired 一定要看英文版) ,並且盛讚其為 miracle device 。能夠透過手機、平版、筆電的 Chrome 瀏覽器遙控連動,透過本地遙控同步觀看雲端影像內容,售價是 35 美金。

Adobe 公布 Mighty and Napoleon 計畫:數位設計的筆與尺

圖片
via Engadget Adobe 公布了一項新的硬體計畫: Mighty and Napoleon ,為數位設計帶來了真正可用筆與尺。 Mighty 是一隻透過藍芽連接平板、並能與網路軟體(雲端的 Adobe 軟體)進行互動操作的數位筆,可以直接在平板上書寫作畫點選工具,本身則能多階段感壓,並能呼叫軟體對應功能;而 Napoleon 則是一支特殊的數位尺,當它放上平板後,可以在繪圖軟體內出現導引線(Guide Line)讓 Mighty 能夠畫出精確的直線與圓弧線。 示範與說明影片: 對於 Mighty 來說,設計者可能不覺得稀奇,因為從事數位設計的人對於 Wacom 的感壓數位筆已經相當熟悉了,但是從示範影片來看,筆跟手的互動更貼近了原始的(或是該說我們被從小訓練的)使用方式,用筆寫、畫,用手擦拭、旋轉、放大等;而 Napoleon 更延續了真實「作畫」或「製圖」的經驗,事實上對我而言,數位製圖時不像真的製圖時拿一隻尺是件很難過的事情,我是喜歡手繪製圖的人,而 Napoleon 滿足了另一隻手的工作平衡,並且賦予精確的線條功能,我幾乎都能想像得出操作的感覺而感到興奮。 我一直以為會是 autodesk autocad 這類建模軟體公司才會先提出像這樣的硬體計畫,但是 Adobe 卻先有了這樣的概念,這應該會是一項專利吧?之後會授權給其他廠商使用嗎?或是 Adobe 願意開放這對筆尺的應用呢? 平板上是否會有更專業、更直覺的建模與製圖軟體出現也是很令人期待的,說不定之後建築系的學生都不再是背著圖筒了,而是一片片的平板跟數位筆尺啊。

Asus 新電腦將會搭載 Leap Motion 技術

圖片
是否還記得 Leap Motion ?如果忘了或是不記得了,看一下這個影片: 對於大螢幕來說,觸控螢幕可能不是最好的解,畢竟還要走到螢幕前觸碰到才行,而在微軟推出 Kinect 技術之後,「遠距體控」成了人機介面操作上新的發展方向,這個小東西當然也把 Xbox 360 推向新的高峰。至於 Leap 這家公司,則試圖將類似的技術應用在電腦操作上。 Leap Motion controller 原本還是概念性的產品,正朝著商品化的路邁進當中,如今獲得 asus 的青睞,將會在不久的未來進駐 asus 的筆電與桌上型 AIO 當中。在影片中示範的是蘋果電腦,但是據 Leap 對齊他新聞頻道所說跟 PC 相容性 100% ,不必擔心相容性問題。 只是我比較看好客廳前的電視應用。以後在星巴克就不只會看到自言自語的人了,還會看到對著筆電手足舞蹈、比手畫腳的人了。另,感覺雙 A 好可憐,台灣都只跟風報蘋果新聞,這種值得大作文章的消息也只能從國外網站才讀得到。 via Mashable

Mini PC MK802: CP 值與應用度超高的迷你 PC

圖片
最近著迷於這隻小小的精簡電腦系統 MK802 。壹網樂變成壹往生,壹電視、壹傳媒也準備跟著陪葬、屍骨送給小狗汪汪去啃,不想辦 MOD 跟第四台的我除了用電腦看之外,也開始找替代方案,既然 Apple 可以用 iOS 搞出一個半殘像屎的 Apple TV , Android 一定有比 Apple 更具競爭力的對應產品,所以很輕易的就找到這隻 MK802 了。 原本開發這隻產品的公司瑞科美 Rikomagic 已經停產 MK802,改生產 MK802 II / MK802 III / MK 808 等,所以市面上看到的絕大多數是中國的山寨廠所生產的 MK802 ,只有極少數是真的掛 Rikomagic 的名字出來,而這些山寨廠主要都還是以 Rikomagic MK802 初號機作為模仿架構,所以相關刷機資源都可以繼續使用(偶而會遇到山寨品質與系統不相容的小毛病),目前在淘寶、露天拍賣等也都還買得到,這個東西的市佔率大概是那些毫洨 Apple TV 功能的人從沒想過的(因為目前也沒辦法統計)。 我是湊巧跟上一團團購,買到一支山寨版,團購價 1750 元,露天、雅虎中各山寨版本的拍賣價也都在 2000 元以下,當然透過淘寶買是最便宜的。MK802 的 詳細介紹可以看這 , wiki 介紹在這 ,主要優點是: 採用開放式架構 CPU Allwinner A10、 記憶體 1GB 優於一般價位手機、 內建 4GB 儲存並可以再插入 SD 卡最高支援到 32GB、 硬體影音解碼且支援 HDMI 輸出、 支援 OTG 能外接硬碟(或多硬碟外接盒)與其他硬體設備、 幾乎支援所有的影音解碼方案,如果沒有 Google Play 內一定找得到, 內預建 4.0.4 ICS 冰淇淋三明治版 Android 系統(且已經root,真的是便民)、 因為開放式架構 CPU A10 的關係,還可以改用 Linux!

自架 Android BT / NAS 機:超靜音超省錢超低功耗

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篇文的標題到底該怎麼下。 最近無聊就想玩點新鮮的,在 PTT 上看到有位仁兄用 一萬元搞出一台效能頂強的 NAS ,心裡癢癢的也想來試試看,研究了一番回頭想想,我到底要 NAS 做什麼呢?一般 NAS 主打網路儲存與備份功能,但是卻是附加多媒體儲存中心、iTunes 伺服器、自動化  BT 下載、遠程調控設定等等這些功能讓我感到有趣,所以我的需求有點顛倒,我要的應該是一台多媒體動物機並附加有 NAS 的功能。 萬元主機主機就 NAS 而言, CP 值是很高的主機,但價格區間依然不很親民,耗電量也高,要搞到靜音要花費不少,而我想弄的卻是台超低價主機,需求絕對靜音、省電、24小時開機、便宜、耐操、可替換、最好系統夠強健、不易損壞、能簡易備份與恢復、 且要好操作 、效能不需超強但是要能應付所需、最好還能當客廳機看個片之類的,儘量做到物盡其用,一般電腦配上 FreeNAS / Linux 等系統幾乎可以完成前述八成以上的需求,但是要做到靜音、省電與便宜,桌上型 PC 幾乎就是被打槍的份了,所以最後我把目標縮小在 Android 設備上。 Android 系統與設備的訴求就是「每天使用、耐操、能快速恢復」,而大多 Android 設備都沒有風扇或是硬碟設計(你看過哪個手機掛硬碟的?),能達到絕對靜音的需求,且大多採用 ARMS 架構,省電不在話下,確認目標後,幾乎只要隨便拿起一個 Android 設備就可以開始動手。

SSD 固態硬碟保護之道

圖片
最近買了顆 SSD 固態硬碟 ,雖然對於讀寫速度非常滿意,但是也不是沒聽過業界諸多蠢事與慘劇,像是把 SSD 當成一般硬碟拿去放 DB 然後資料全噴光之類的,很多人可能在追求那種爽度之餘,根本沒去理解過 SSD 固態硬碟的特性或完全忘記可能的風險。 基於 SSD 讀寫生命有限的特性, SSD 一般只適於當作系統碟,不適用作頻繁讀寫的資料碟,縱然 SSD 現在有平均抹寫、動態抹寫等技術來延長可用時間,但是讀寫次數依然有限,不巧碰上那一次就是萬念俱灰全送給它了,有幾個保護之道是在使用 SSD 可以派得上用場的,太奇技淫巧的方式就不寫,省得出問題靠悲靠墓的,基本保養工作應該就可以延年益壽了。

OSX / Windows / Linux 反轉滑鼠滾輪滾動方向

圖片
OSX Lion 剛推出就出現了一個頁面滾動方向的爭議, OSX 設計團隊認為的自然滾動方向跟滑鼠界流行將近二十年的滾動方向相反(Win95時期滑鼠才長出滾輪的),這連帶影響了許多軟體操作習慣,包括在軟體中放大縮小的體認感(像是 Google Maps 中 Zoon in/out ),對於使用單一作業系統的人來說,只要習慣一陣子就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跨界\跨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問題就大了(不過 Apple 才不會管你,因為 Apple 的滑鼠一直以來都沒有滾輪)。 你知道強迫一個年紀超過二十歲的右撇子突然改用左手為主做事情是會造成腦內失衡的嗎?如果短期內換來換去更有可能造成認知不協調或是失能的狀況! 因為突然的強迫改變習慣,會造成腦內活動的主要區域改變,腦電流與養分供給要時間適應與調整,突然的改變對於認知、心理、生理都是強大衝擊,腦要重新訓練達到左手工作、又要調整養分供給與血液流向,可能在短期內右手已經逐漸跟不上、左手又沒辦法順利主導而造成失能。(自動省略兩萬字)所以,熟悉20年的滑鼠滾輪方向受到改變是很大的影響!而跨作業系統工作的人來說,白天 Linux / Windows 晚上 OSX ,不只桌機滑鼠,還有觸控板的方向也是跨界不同,這樣的改變更是短、快、衝擊強,是會搞死人的,一整天下來連髒話都會飆出來...(再省略兩萬字) 遇到這種情況一種是改變 OSX ,一種是改變 Windows / Linux,最後一種就是繼續維持習慣分裂、看什麼時候把分裂變成習慣...

Notebook Hardisk :硬碟經常發出怪聲/磁頭歸位聲的問題與可能解決方法

圖片
最近趁著硬碟正便宜的時候,為小 NB 換了一顆新的 WD Scorpio SATA 160GB 的硬碟,把原本日立的換了出來,使用起來相當愉快,但是卻發現一個問題,在夜深人靜的夜晚裡使用時,硬碟總是三不五時會發出「噠、喀」的聲音,如果這時候要讀取檔案或是切換程式就會聽到馬達重新啟動與高速旋轉的聲音,讓人感到相當厭煩。 照理來說,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在電腦關機與硬碟進入休眠的時候(在 Windows 當中做電源管理,當時間超過設定值的時候讓硬碟進入休眠狀態時有一樣的情況),通常這時候如果重新啟動檔案或動作,就會聽到類似的聲音,如果是新生代大概會以為是硬碟快掛了而緊張的半死,但是有經歷過 DOS 時代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是硬碟在做 Parking 的動作(磁頭歸位),當硬碟接收到 Parking 的命令時就會強制磁頭回歸到安全位置(這時候就會聽到類似「喀噠」的聲音),而硬碟馬達則會進入停止運作的狀態讓磁盤繼續旋轉至逐漸靜止,啟動檔案時磁頭又從原本的位置快速移出(「喀噠」again),馬達重新啟動帶動磁盤而出現高速旋轉音。 當硬碟資料受損、出現壞軌、磁頭要重新搜尋磁盤上的資料時,也會進行歸位停駐再重新啟動,所以老硬碟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大概就是硬碟快要掛點的時候了,這種聲音成為一個判斷的依據,可是以現在的製程來說,新硬碟是不可能在初期就發生這種事情的,因為如果是瑕疵品,那連安裝作業系統都會產生問題才對。 會一直停駐磁頭發出聲音的這個問題,其中是包含兩種技術在裏面的,一種是 Head Load/Unload Technology,就是前面提到讓硬碟磁頭歸位的技術,而馬達停止運作則是電源管理技術(Power Managgement),通常,這是因為電源管理程式或元件發出命令,指示硬碟要進入休眠或是停止狀態,硬碟才會讓磁頭歸位並且停止馬達的運作。 粗淺的來說是這樣,不過要先寫一下別的東西。硬碟基於資料保護與資料延續等原因與義務,是有限制使用壽命的,這是一種人為的規範,也是一種人為的刻意限制,並非物理性運作的壽命時間,原因是避免硬碟過度長時間使用、等到硬碟真的發生故障後會造成資料無法挽救的狀況;像是一般硬碟會強調「平均故障時間 300,000 小時」,實際上硬碟可以使用的時間遠超過這個數字,但是這樣的機制是讓使用者知道這顆硬碟是否差不多該換了,許多資訊單位也會依照這樣的...

2009 Mac mini

圖片
等不到 3/24 蘋果發表會,2009 年新版 Mac mini 跟 iMac 一併登場。iMac 先閃邊去,先看看 Mac mini 吧: 使用跟 Macbook / Macbook Pro 一樣的 NVIDIA 整合型主機板晶片 Geforce 9400M 最高可支援至 320 GB 硬碟 最高可擴充至 4 GB DDR3 Ram 使用 2.0 GHz 的 Intel Core 2 Duo CPU (3MB L2 Cache) 內建支援 802.11n 無線網路 可燒錄DVD、內部預裝 Leopard、預裝 iLife '09 可以使用 Bootcamp 安裝 Vista 當然,也號稱環保節能 其他的部分幾乎沒有改(外型應該也改變不到哪去),後方接口些修改,USB 變多了、改用 FIREWIRE 800、支援 mini DVI Port 與 mini Display Port,後方圖如下: 目前台灣網站還沒更新, 只能先看看美國版 ,可是 Apple Store 倒是已經先開賣了,美國售價 599 美元起,以今日匯率 35.07 兌換 1 美元計算,約 21,047 元台票, 台灣版的 Apple Store 售價 21,900 元,高階版本 28,900 元,這個價格應該是首次看到蘋果訂價從佛心來的,低階版本可選擇: CPU 2.0GHz -> 2.26GHz (5,355 元,太坑人) 記憶體 1GB -> 2GB (1,785 元) 或 1GB -> 4GB (5,355 元,賺太多) 硬碟 120GB -> 250GB (3,570 元) 或 120GB -> 320GB (6,195 元,這太夭壽了,這硬碟是 15K rpm 的版本?) 買低階版本、記憶體直升 4GB 、擴充硬碟容量改用外接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吧?

Amazon Kindle 2

圖片
ㄟ, Amazon Kindle 2 (簡稱 K2)預計要在 2/24 推出,售價跟一代一樣 $359 美金, Kindle 的第一代 的確還蠻成功的,文字的閱讀性相當高,結合報業、出版業的支援,變成一個相當流行行動設備,現在即將要推出 2.0 版本,看起來外觀更 chic 了一點,背板改用金屬材質,機體也更薄了,沒有之前方方角角、歪歪斜斜的感覺,使用時間不知道有沒有更長一點,其他功能改進還不明朗,看來地球人距離這種情境越來越近囉: Reports: Kindle 2 will be $360 Purported Kindle 2 images and price leaked

CES 2009 : Palm Pre, New Smartphone & Good Looking

消息來自 Gizmodo ,引兩段影片: Palm Pre Video Walkthrough 1 from Gizmodo on Vimeo . Palm Pre Video Walkthrough 2 from Gizmodo on Vimeo . 新的 Palm 看起來相當的甜美誘人啊~實際操作從影片看起來不但滑順,反應速度也相當迅速,並且有一般 OS 操作的 Desktop 概念在裡面,裡面有些動態變化效果不知道怎麼處理的,手機的運算效能應該也不差吧?這是這兩天來很引人注意的一整段新聞。Palm 真的回得來嗎? (小聲)ㄟ...還有人注意今年的超大型哈欠連連軟體教學秀 MacWorld Expo 嗎?XD 都跑去 CES 了吧?

CES 2009 : Asus Eee PC T91 Tablet & Eee PC Keyboard

圖片
Asus Eee PC T91 Tablet 初次看到的感想是:好大一台 iPod Touch 啊...XD 影片 : 如果價格也跟 iPod Touch 8GB 版一樣就好了... 另一個神奇物: Eee Keyboard ! 在鍵盤裡面塞進了一台電腦...不,應該說 keyboard 本身變成電腦...右手邊有觸控螢幕( 圖片 ),還可以外接螢幕,不知道售價是多少...另一個網站 techradar.com 也貼出了 華碩發表會的照片集 ,看起來 Eee PC 的潛力無限啊~不過: 1. " Eee PC " 這個 Logo 可不可以改一下啊?貼在NB螢幕背版上,比以往的 Asus 更帶不出門; 2. 什麼時候有 Eee Toilet 出現?這很重要啊!

[GPhone] HTC T-Mobile G1

聽說線上預購全都銷售一空,也沒有現貨可供應店面銷售了,手機作業系統平台 Android 也已經正式開放原始碼了( 這邊 ,網站連結圖示好像 Google Site?),可以看一下 ReadWriteWeb 的報導;不過就算買回來,反正台灣應該也還不能用...那就先看一下 HTC T-Mobile G1 Tour 吧? 看完影片我忘記要說啥了...那順便看一下 Project 的介紹吧:

Unibody Apple MacBook : Back to Craft Art

新的 MacBook / Pro 採用全新的打造方法,稱做 the Brick ,使用一整塊鎔鑄密合的鋁合金進行刨削、切割、鑽孔,運用雷射與極細的鑽針切割出所需要的孔洞(對外的連接埠、音響的出音孔、Slot CD Drive 的薄縫等等),透過十三道嚴密的製作工法,成為組裝的基礎底盤架構。 除了大量降低組合零組件所需的時間,製作過程當中還回收刨削下的鋁屑重新熔鑄使用,不是以往所認知的開模、灌注、壓製成型這種過程,從整塊密實的鋁合金塊來進行製作使得新版的 MacBook / Pro 擁有更高的強度與硬度,不容易扭曲、不容易受熱變形、不容易因外力損壞其結構,這也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各零組件的結合所能容許的誤差值也更小,計算各零組立體位置的精準度可能要求要小於 0.05mm (不然側邊的耳機孔有可能無法完整結合),尤其是 MacBook 比 MacBook Air 有更多更複雜的細節;這也讓電腦外殼與組合零組件的整個製作方法重新回到訴求真實工藝(True Craft Art)的工匠精神上。在看完影片之後,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款透過「淬鍊」與「打造」之後所呈現的極致新工藝品。 雖然它非常值得當成一件數位時代下的工藝品來欣賞,但是不希望它只能當成是工藝品欣賞而已,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有人用新 MacBook or MacBook Pro 跑個特效與 FSAA 全開的遊戲報告一下心得,因為我想要買一台了。

Dell 也要小筆電 mini Inspiron 現身 D6

圖片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 at D6 from Dell ... 在 AllThingsD , Dell 終於秀出了一台小小筆電,紅色外觀,跟鉛筆相較看起來真的很小,側面看得出來有 USB 、 VGA 、讀卡機、網路孔,然後, 又是 GIZMODO ,直接拿上手玩給你看: 跟 eeepc 或 mini note 比起來, Dell 的真的比較 Cute 啊! ACER 你要振作啊~現在台面上好像只剩下 ACER 沒說話而已~真的~儘管加入戰局做吧~市場上沒有人會記得你們老總 林顯郎曾經說過什麼話的 (誤)

VIA 揭開 Open Source Notebook 的面紗

圖片
還有人記得 VIA 嗎?(之前股價很慘,小股東常去跳腳~)以及 VIA 的 CPU?(啊~不勝唏噓~)如果說 VIA 也要推出低價小筆電哩?(驚?) 在今年低價小筆電已經徹底展開熱血激戰,展現出筆電原本、根本、最基本就應該要有的風貌,把聲稱這是什麼『次筆電風潮』的人刮了兩巴掌之後,使用者大概也發現到一件事情,就是低價小筆電也促使更多人接觸到 Linux 作業系統;如今光是作業系統是開放來源的還不夠,筆電也準備吹起硬體開放來源風,而率先踏進這個領域的則是 VIA ,筆電名稱很直接,就叫做 OpenBook(喂~ VIA 可是 .tw 的!老捧國外 LP 的那些人可以暫時回頭看一下國產品吧?) 那...是哪裡 Open? OpenBook 主要是在 Open Design 與 Open Connectivity ,希望筆電規格不要老是被 Centrino 三位一體的策略給綁著(CPU + 無線網卡 + Intel Chips),能夠把 NB 硬體規格的自主權還給購買者,同時也希望開放無線網路的連線自由,不要被 Intel 有限的硬體能力所限制了(802.11a/b/g/n) ,簡單來說就是 VIA 在 Intel 的領域內已經沒搞頭只好用開源話題想辦法自己另闢天地 。 介紹影片: 預計售價在 500 美金~ 800 美金之間。 抄一抄硬體規格: Processor: 1.6GHz VIA C7-M ULV Processor (不意外...) FSB: 800MHz (喔?) Chipset: VIA VX800 unified chipset Memory: DDR2 SO-DIMM up to 2GB HDD: 80GB Hard-Disk or above (用 HD 比較便宜...) LCD Panel: 8.9" WVGA 1024X600 LED screen (LED 耶...) Graphics: VIA Chrome9 HC3 DX9 3D engine with shared system memory up to 256MB (夠了夠了~) Video Decoding: MPEG-2, MPEG-4, VC1 and DiVX video decoding acceleration (喔...

Ubuntu 8.04 LTS 連接 Bluetooth 鍵盤與滑鼠

在 Ubuntu 8.04 發現藍牙滑鼠有看得到、接不到的問題,上網搜尋了一下 連線方法 ,已經可以正常工作,方法如下: 1.打開 Termianl 輸入: user@computer:~$ hcitool scan Scanning ... KEYBOARD_ADDR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MOUSE_ADDR Microsoft Mouse user@computer:~$ 在這個步驟的時候,設備應該要切換成預備連接的狀態(通常就是紅綠閃燈狀態),如果沒有找到相關的設備,指令重複輸入幾次,refresh 幾次,應該都會正常偵測到; 2.新增滑鼠或鍵盤的 Mac 值到設定檔中: user@computer:~$ sudo gedit /etc/bluetooth/hcid.conf 3.在檔案最末端輸入: device KEYBOARD_ADDR { name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auth enable; encrypt enable; } device MOUSE_ADDR { name "Microsoft Mouse"; } 其中 KEYBOARD_ADDR 跟 MOUSE_ADDR 輸入剛剛 TERMINAL 中查詢到的值; 3.重新啟動藍牙伺服: user@computer:~$ sudo /etc/init.d/bluetooth restart * Restarting Bluetooth services... [ ok ] 這邊跟原文不同,在 7.10 裡藍牙設定名稱是 bluez-utils ,但是在 8.04 裡設定名稱是 bluetooth; 4.開始配對作業與重新連線: user@computer:~$ sudo hidd --search Searching ... Connecting to device MOUSE_ADDR Connecting to device KEYBOARD_ADDR user@computer:~$ 滑鼠或鍵盤應該就可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