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Linux」標籤的文章

修正同步 Win / Mac / Ubuntu 內的系統時間

最近常在 Win 8 跟 OSX 之間轉來轉來去,系統時間不一致的小問題漸漸覺得有問題了,網路上找到解法,結果方法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從 Windows 改: 解决方法: 让 Windows 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 开始->运行->CMD,打开命令行程序(Vista则要以管理员方式打开命令行程序方可有权限访问注册表),在命令行中输入下面命令并回车 Reg add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imeZoneInformation /v RealTimeIsUniversal /t REG_DWORD /d 1 至於為什麼會有時間差異,請去看來源文章了。 via 解决 Windows 、Mac 和 Ubuntu 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Ubuntu for Phones - Superphone

圖片
倒數完畢,答案揭曉, Ubuntu for Phone 現身。 作業系統的介面設計 跟桌面版 Ubuntu 非常有呼應感, 插上底座就 可以變成桌上型電腦( 手機核心零件的效能也的確夠強了 ),不過,哪買得到呢? 現在似乎還在尋找製造商或合作夥伴當中,如果有現貨的話我應該會立即買一隻來玩玩看吧?

OSX / Windows / Linux 反轉滑鼠滾輪滾動方向

圖片
OSX Lion 剛推出就出現了一個頁面滾動方向的爭議, OSX 設計團隊認為的自然滾動方向跟滑鼠界流行將近二十年的滾動方向相反(Win95時期滑鼠才長出滾輪的),這連帶影響了許多軟體操作習慣,包括在軟體中放大縮小的體認感(像是 Google Maps 中 Zoon in/out ),對於使用單一作業系統的人來說,只要習慣一陣子就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跨界\跨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問題就大了(不過 Apple 才不會管你,因為 Apple 的滑鼠一直以來都沒有滾輪)。 你知道強迫一個年紀超過二十歲的右撇子突然改用左手為主做事情是會造成腦內失衡的嗎?如果短期內換來換去更有可能造成認知不協調或是失能的狀況! 因為突然的強迫改變習慣,會造成腦內活動的主要區域改變,腦電流與養分供給要時間適應與調整,突然的改變對於認知、心理、生理都是強大衝擊,腦要重新訓練達到左手工作、又要調整養分供給與血液流向,可能在短期內右手已經逐漸跟不上、左手又沒辦法順利主導而造成失能。(自動省略兩萬字)所以,熟悉20年的滑鼠滾輪方向受到改變是很大的影響!而跨作業系統工作的人來說,白天 Linux / Windows 晚上 OSX ,不只桌機滑鼠,還有觸控板的方向也是跨界不同,這樣的改變更是短、快、衝擊強,是會搞死人的,一整天下來連髒話都會飆出來...(再省略兩萬字) 遇到這種情況一種是改變 OSX ,一種是改變 Windows / Linux,最後一種就是繼續維持習慣分裂、看什麼時候把分裂變成習慣...

COMPIZ 0.9 : 有 Aero Snap 了!

圖片
COMPIZ 0.9 釋出測試了,而這次 COMPIZ 幾乎全面用 C++ 重新寫過,並且多了新的功能: Aero-Snap,像 Windows 7 一樣可以拖拉視窗到畫面邊緣後自動半畫面放大或是自動最大化; 支援桌面壁紙的自動轉向; 當拖拉視窗改變大小觸擊邊緣時自動最寬或最高(這也是類似 Windows 7 的 Aero Snap); 重新編寫視窗動畫,也有新的視窗動畫了; 其中,最令人興奮的當然是 Aero-Snap, Aero-Snap 也是 Windows 7 一用就愛上、再也不回頭的最重要功能,即便是在 Windows XP 下有以 .Net Framework 寫成的 AeroSnap  ,但是那種額外增加的遲鈍感沒辦法滿足那種系統原生操作的感覺,但是 COMPIZ 卻有可能做到,希望儘快能進入 Ubuntu 的軟體庫當中啊! ref: COMPIZ 0.9 available / OMG!UBUNTU ps: Aero-Snap 真的是 Windows 7 令人愛不釋手的功能: 試著拖拉視窗衝向畫面左右兩邊,視窗會自動放大佔滿半個螢幕大,在操作或比對兩份文件的時候相當好用; 試著拖拉視窗衝向頂部,視窗會自動最大化,但是這個最大化是被縮放到畫面大小的,將視窗bar拉開頂端又會回復到原來大小; 試著拉住左下角改變視窗大小的位置後拉往畫面底部,視窗會自動保持現有的寬度,將視窗「最高化」,這在閱讀網頁、pdf文件、電子書的時候特別好用。

Ubuntu 10.04 LTS Lucid Lynx Released

圖片
最新版的 Ubuntu 10.04 LTS Lucid Lynx 長期支援版( Long-Term Support )已經正式釋出,在這個版本當中重新設計了整體的風格,捨棄了原本大地沙黃色而改採紫色與暗棕色系為主,視窗與圖示也變得更加細緻美觀,所有的 更新與說明可以在這邊看得到 ,有興趣的就趕緊前往下載吧!! http://www.ubuntu.com/getubuntu/download

Ubuntu 10.04 Lucid Lynx Alpha 3 與新介面設計

圖片
Ubuntu 即將在下個月推出 10.04 Lucid Lynx (頭腦清晰的山貓),而這個版本不論是版本號(10.04)以及開發代號(山貓?有沒有想到豹?),似乎都是該要對 Apple 的 Mac OS X Leopard 致上最高敬意的版本,所以連桌面介面都有點傾向全面學習 Mac OS X 的 User Interface 了。 首先是視窗功能按鈕從原本的右上角移植到了左上角,整體配色也開始改走橘、紫對比色的新配色方式,畫面字型設定與邊線更加細緻,背景圖色則猶像是 Mac OS X Leopard 的背景圖( See This ),而 GNOME 的下一個版本 3.0 將有可能會使用共同功能表單列的設計方式(跟 Mac OS X 一樣上方的 Menu Bar 會隨軟體改變而改變),如果再回頭思考這個代號的名稱、核心層的改變、介面設計的改變、企業形象的改變,不難發現其中的敬意濃厚啊!但是依然保有 Ubuntu 個性與風格喔! XD Ubuntu 也針對這次的改變特別 用了一頁 wiki 來說明 ,現在 進度已經到了 Alpha 3 了,有興趣的人已經可以抓下來玩囉!接下來 RC 、 BETA 後,就等著 04/29 正式版推出了。 發布計畫行事曆在此 。

Ubuntu 9.04 (Jaunty Jackalope) Release

圖片
Ubuntu 9.04 已經在 4/23 正式釋出,不過卻一直沒有時間安裝起來,一直到今天才找個時間一次把它搞定。(這種圖片好像已經成為 Ubuntu 的代表圖片了...) 從 9.04 Alpha 1 開始使用至今覺得 Ubuntu 終於有時間也有能力開始去注意到一些使用上的眉眉角角,尤其是在整個系統功能與軟體功能的布局已經趨於穩定之後的現在,也或許是因為 Ubuntu 將小筆電視為進攻 Windows 的最佳利器,這次的更新有許多令人滿意的優點: 1. 新的字型 Render 方式在 nb 上有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中文字型在高解析度或小螢幕上鎖呈現的效果; 2. 新的 ext4 filesystem 快的令人驚奇,光是讀取與開啟檔案目錄的速度就讓人感受到與以往明顯的差距; 3. 介面一些非常細微的修改,讓整體看起來更為 harmony (不過 Firefox 的一些 detail 還是很爛); 4. 另一個就是對於 3G 網卡有更好的支援,像是我使用的 Asus T500 以往在 8.10 上使用就是一整個痛苦,尤其是 Asus 根本沒有把這個硬體的 Linux 驅動程式給搞好,但是在 9.10 的直接支援下, Asus T500 終於能夠非常順暢的運作,光是這點就讓我直接捨棄了 8.10 奔向 9.04 Alpha 1 的懷抱。 不過在 8.10 後似乎很少紀錄到 Ubuntu 的東西,或許就是因為系統穩定了、硬體支援廣了、少了很多安裝上的很多問題,裝了之後依照自己的習慣再安裝一些軟體就可以直接使用了,所以一直安安靜靜地使用到現在;同樣的,在網路上討論 Ubuntu 的聲音就變少了,能見度也低了,反倒是 Windows 7 / Vista 的討論文章多到不可數,這對 Ubuntu 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與 Windows 系統平行安裝 9.04 幾個要點: 1. 將 Ubuntu 的主要系統安裝到主要分割區,; 2. Grub 安裝到跟 Ubuntu 同一個磁區去,不要安裝在 mbr ,這樣重新安裝 Windows 也不會清除 grub 或影響 grub 的設定; 3. 安裝後把 Ubuntu 的磁區設為「啟動」,Windows 會自動抓系統安裝區為 c 或是第一個主邏輯區為 c ; 4. 搜尋 Mac4Lin 安裝 Mac...

Notebook Hardisk :硬碟經常發出怪聲/磁頭歸位聲的問題與可能解決方法

圖片
最近趁著硬碟正便宜的時候,為小 NB 換了一顆新的 WD Scorpio SATA 160GB 的硬碟,把原本日立的換了出來,使用起來相當愉快,但是卻發現一個問題,在夜深人靜的夜晚裡使用時,硬碟總是三不五時會發出「噠、喀」的聲音,如果這時候要讀取檔案或是切換程式就會聽到馬達重新啟動與高速旋轉的聲音,讓人感到相當厭煩。 照理來說,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在電腦關機與硬碟進入休眠的時候(在 Windows 當中做電源管理,當時間超過設定值的時候讓硬碟進入休眠狀態時有一樣的情況),通常這時候如果重新啟動檔案或動作,就會聽到類似的聲音,如果是新生代大概會以為是硬碟快掛了而緊張的半死,但是有經歷過 DOS 時代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是硬碟在做 Parking 的動作(磁頭歸位),當硬碟接收到 Parking 的命令時就會強制磁頭回歸到安全位置(這時候就會聽到類似「喀噠」的聲音),而硬碟馬達則會進入停止運作的狀態讓磁盤繼續旋轉至逐漸靜止,啟動檔案時磁頭又從原本的位置快速移出(「喀噠」again),馬達重新啟動帶動磁盤而出現高速旋轉音。 當硬碟資料受損、出現壞軌、磁頭要重新搜尋磁盤上的資料時,也會進行歸位停駐再重新啟動,所以老硬碟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大概就是硬碟快要掛點的時候了,這種聲音成為一個判斷的依據,可是以現在的製程來說,新硬碟是不可能在初期就發生這種事情的,因為如果是瑕疵品,那連安裝作業系統都會產生問題才對。 會一直停駐磁頭發出聲音的這個問題,其中是包含兩種技術在裏面的,一種是 Head Load/Unload Technology,就是前面提到讓硬碟磁頭歸位的技術,而馬達停止運作則是電源管理技術(Power Managgement),通常,這是因為電源管理程式或元件發出命令,指示硬碟要進入休眠或是停止狀態,硬碟才會讓磁頭歸位並且停止馬達的運作。 粗淺的來說是這樣,不過要先寫一下別的東西。硬碟基於資料保護與資料延續等原因與義務,是有限制使用壽命的,這是一種人為的規範,也是一種人為的刻意限制,並非物理性運作的壽命時間,原因是避免硬碟過度長時間使用、等到硬碟真的發生故障後會造成資料無法挽救的狀況;像是一般硬碟會強調「平均故障時間 300,000 小時」,實際上硬碟可以使用的時間遠超過這個數字,但是這樣的機制是讓使用者知道這顆硬碟是否差不多該換了,許多資訊單位也會依照這樣的...

Shutter : Linux 下很不錯的螢幕抓圖軟體

圖片
在 Ubuntu 中一般抓圖大多用 Gnome當中的 Take Screenshot ,想要功能多一點就要安裝 KDE 中的 KSnapshot ,不過這兩個我都覺得不是很好用,一直在找好用的抓圖軟體,不要求像 SnagIt 那樣功能強大,不過至少也要像 Windows 當中 MWSnap 那樣小巧玲瓏、主要功能能面面俱到,後來才找到這個同樣小巧、安裝簡單的 Shutter 。 能夠跨螢幕抓圖、能夠抓視窗的 Object ( Section )、能夠抓指定視窗(不用切換過去)、也能夠直接指定抓取網站網頁整頁畫面,功能跟超乎預期,相當上手啊。 Shutter 之前叫作 GScrot ,榮登 Linux 當中「十大取名取很爛榜」的成員之一,不過這次改名換姓就頗獲好評,也讓我想到為什麼自由軟體的設計者在取名字的時候,就是沒辦法以直觀、直覺、好念、好記為主?在軟體前面加個特殊的 G 啊、K 啊是不反對啦,反正 Apple 也是拼命加 i ,可是在 getdeb.net 上就常會看到莫名其妙自以為名字取得很有創意的軟體。 這種情況也常蔓延到社群討論當中。像是什麼 QT 、 GTK 、 METACITY 什麼的,好像初學者一進到社群內天生就該懂這些名詞、不懂也得裝懂、不然就不要問似的。當然,可以怪一些小白很不努力,可是很多討論時或講解時會用到的名詞拿去 Google 搜尋資料時,資料也是多到讓初學者看不懂到底哪個網頁才是「說明某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而這些名詞通常在討論中也很不直覺,結果卻可能直接寫在說明文件裡,初學者與初次接觸的人很容易在這個階段就打退堂鼓了(「學長~幫我的 EEEPC 灌 XP ~」),即便是有心想學的新手也很挫折。 我是很討厭縮寫的人,但是許多時候我覺得自由軟體界縮寫似乎用過頭了,讓 Linux 似乎需要一次「白話文運動」,至少,也讓那些無私奉獻各式軟體的工程師們知道他們說的語言很不白話文吧?這就更別提初學者與一般人對於版本編號 0.x.x 的軟體所產生的恐懼感了... (「學長~這些軟體怎麼都是測試版,你沒有正式版喔?」) 要推廣 Linux ,還真的需要 Linux 彎下身來去貼近一般人啊。

Ubuntu 8.10 ( The Intrepid Ibex ) Released

The Ubuntu team is pleased to announce Ubuntu 8.10 Desktop and Server, continuing Ubuntu's tradition of integrating the latest and greatest open source technologies into a high-quality, easy-to-use Linux distribution. Read more about the features of Ubuntu 8.10 in the following press releases:  Desktop edition     http://www.ubuntu.com/news/ ubuntu-8.10-desktop  Server edition     http://www.ubuntu.com/news/ ubuntu-8.10-server Ubuntu 8.10 will be supported for 18 months on both desktops and servers. Users requiring a longer support lifetime may choose to continue using Ubuntu 8.04 LTS rather than upgrading to or installing 8.10. Ubuntu 8.10 is also the basis for new 8.10 releases of Kubuntu, Xubuntu, and UbuntuStudio:   http://kubuntu.org/news/8.10- release   http://xubuntu.org/news/ intrepid/release   http://ubuntustudio.org/8-10_ release_note To Get Ubuntu 8.10 ------------------ To download Ubuntu 8.10, or obtain CDs...

Install OpenOffice 3 Beta in Ubuntu

圖片
既然 OpenOffice 都已經推出 3.0 Beta 了,在 Ubuntu 當中不拿來玩玩實在說不過去。 1.首先到 OpenOffice 3.0 Beta 的下載網頁 去下載安裝檔案,因為 Ubuntu 是 Debian 支系, 下載 Deb 版本 。下載速度不知道為啥非常的慢...可能幫我挑錯了mirror站... 2.下載的檔案是 .tar.gz 的壓縮格式,不是 deb 的格式,deb 藏在壓縮檔裡,先解壓縮下載的檔案(假設 Firefox 下載的檔案是放在桌面上): tar xzf ~/Desktop/OOo_3.0.0beta_20080429_LinuxIntel_install_en-US_deb.tar.gz -C ~/Desktop/ 好啦!有誰可以告訴我初學者怎麼知道解壓縮要下什麼參數?直接雙點壓縮檔,將資料夾拖出來放在桌面上比較快... 3.所有的 deb 安裝檔案放在解壓縮後的 DEBS 資料夾內,總共有 46 個!一個一個點開安裝會瘋掉吧?還是得求助指令列,打開終端機,輸入下列指令: sudo dpkg -i ~/Desktop/BEA300_m2_native_packed-2_en-US.9301/DEBS/*.deb 一次把所有的 deb 安裝完畢,下載檔案跟解壓縮的資料夾可以直接砍掉了; 4.安裝完後,ㄟ...在 Applications / Office 中竟然還是 2.4 版,原因是 OpenOffice 3.0 並不會自己增加系統的啟動捷徑,那只好自己手動(我是用英文介面,中文自己猜一猜了): (a)啟動上方 menu 的 system/preferences/main menu (b)在自己喜歡的類別當中新增一個物件(item) (c)執行程式的命令輸入: /opt/openoffice.org3/program/soffice 這將會直接啟動 OpenOffice 3.0 程式中心 (d)要建立各程式就把上面指令 soffice 替換成 scalc 、 sdraw 、 simpress 、 swriter 、 smath 等等,用得穩的話,乾脆直接把原本 2.4 啟動圖示指向的路徑改成 3.0 的比較快。 5.啟動看看~完成~原本 Ubuntu 8.04 LTS 中的 OpenOffice 2.4 並不會受到影響,...

Komodo Editor 4 for Linux ( Ubuntu )

圖片
最近在找 Ubuntu 中 Notepad ++ 的替代品, Linux 當中似乎有很多很多的編輯用程式與 IDE 開發環境(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可是測試了幾套編輯用程式功能好像東缺西缺的,後者通常又相當的龐大(動輒上百 MB),對於一般使用來說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東翻西找看到這個 Komodo Editor ,突然有一種「啊!就是它了!」這種感覺。 Komodo 是 ActiveState 軟體所提供的商業程式,有完整的 Komodo IDE 版本,也是少數在 Linux 當中要錢的開發環境($295 !),不過該公司卻也提供了精簡版的 Komodo Editor 供社群免費使用。 不過既然是 Editor ,一些 IDE 所具有的功能,像是 Debug、Live View、Shell 等等功能,在 Editor 當中就看不到了( 可以參考比較表 ),但是 Komodo Editor 做為一般常用、使用的編輯器來說相當的輕簡,功能又不像 Gedit 那樣陽春(gedit 安裝些外掛可以當基礎的程式編輯器,可是還是很陽春),執行啟動的速度比一般的 IDE 又要快上太多太多,並且符合幾個我認為必要的懶人需求(其實就是「只要跟 Notepad ++ 差不多就好!」,問題是,好難找啊!) Komodo Editor 支援「語法自動完成」,能認識的語言很多,像是 CSS 、 HTML 、 C# 、 Ruby 、PHP 等等大多都認識,這在文字編輯器來說少見,並且支援程式語法多彩標示;其次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語法褶疊」,光是為了找有這個功能的軟體我就不知道試過幾種 Editor ,多數需要外掛且安裝步驟複雜程度不一,不然就只能使用臃腫的 IDE 才有類似的功能,這個在 Windows 的編輯用軟體中似乎經常看到的功能,在 Linux 中卻並不常見(可能開發人員大多都是神眼);再來是「介面設計美觀度」,Komodo Editor 畢竟是商業軟體,圖示、字型、配置等等設計都相當不錯,並且具有專案樹狀管理與瀏覽功能;最後是 Komodo Editor 跟中文文字的相容程度非常好,還有多頁編輯、行號、預設瀏覽器、進階取代、、、等等很多不錯的功能也都有。 安裝也非常、非常的簡單,下載解壓縮後,開啟一個終端機進到目錄裡執...

Ubuntu 8.04 LTS 連接 Bluetooth 鍵盤與滑鼠

在 Ubuntu 8.04 發現藍牙滑鼠有看得到、接不到的問題,上網搜尋了一下 連線方法 ,已經可以正常工作,方法如下: 1.打開 Termianl 輸入: user@computer:~$ hcitool scan Scanning ... KEYBOARD_ADDR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MOUSE_ADDR Microsoft Mouse user@computer:~$ 在這個步驟的時候,設備應該要切換成預備連接的狀態(通常就是紅綠閃燈狀態),如果沒有找到相關的設備,指令重複輸入幾次,refresh 幾次,應該都會正常偵測到; 2.新增滑鼠或鍵盤的 Mac 值到設定檔中: user@computer:~$ sudo gedit /etc/bluetooth/hcid.conf 3.在檔案最末端輸入: device KEYBOARD_ADDR { name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auth enable; encrypt enable; } device MOUSE_ADDR { name "Microsoft Mouse"; } 其中 KEYBOARD_ADDR 跟 MOUSE_ADDR 輸入剛剛 TERMINAL 中查詢到的值; 3.重新啟動藍牙伺服: user@computer:~$ sudo /etc/init.d/bluetooth restart * Restarting Bluetooth services... [ ok ] 這邊跟原文不同,在 7.10 裡藍牙設定名稱是 bluez-utils ,但是在 8.04 裡設定名稱是 bluetooth; 4.開始配對作業與重新連線: user@computer:~$ sudo hidd --search Searching ... Connecting to device MOUSE_ADDR Connecting to device KEYBOARD_ADDR user@computer:~$ 滑鼠或鍵盤應該就可以正...

從 Compiz-git 安裝最新的 Compiz Fusion Plugins

圖片
幾個步驟就可以讓 Ubuntu / Debian 的使用者從 Compiz-git 中獲得最新的 Compiz Fusion Plugins: 1.首先,下載最新的 Compiz-git: wget http://www.xs4all.nl/~mgj1/downloads/compiz-git-newest.tar.gz tar xzf compiz-git-newest.tar.gz 2.這樣在家目錄中就有 compiz-git 的目錄,進入目錄進行安裝: cd compiz-git ./compiz-git install 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就這樣! 要移除也很簡單: cd compiz-git ./compiz-git uninstall cd .. rm -r compiz-git 試試看吧!

Ubuntu vs Sony Vaio : 解決 ACPI error 問題

Ubuntu 8.04 LTS 這個版本在筆記型電腦上安裝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 ACPI 抓不到的問題,其中又以 Sony VAIO 系列的筆記型電腦最常遇到,其次聽到的有 Dell 部份系列、ASUS 部份系列(好像是 F 系列)。 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是由 HP, Intel, Microsoft, Phoenix, and Toshiba 所共同制定的. 是為了在作業系統和硬體之間有一個進階的設定雨共同的電源管理介面. 藉以改進電源管理上由各別的廠商所制定的不統一介面,同時作業系統也可以藉由此介面改變電源輸出(關機!)。 老電腦上不完整、不標準或是經過廠商調教過的 ACPI 常常讓 Ubuntu 8.04 LTS 在開機過程當中因為偵測 ACPI 錯誤(找不到電源控制或是偵測不到電池),而讓畫面停在 ACPI error 的畫面中,無法進退,只能重開,尤其是遇到像 Sony 這種很愛自己搞一套的公司所出產的筆記型電腦,就更常發生了;可是之前的 7.10 之前卻又很正常,推估可能又是新版核心的問題? 經過 Google 大神的開示,在網路上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for Hardy Heron )如果在安裝、測試 Live CD 時遇到 ACPI 的問題,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決: 執行 LiveCD 試用 Ubuntu 8.04 LTS: 1.使用光碟開機,選擇完語言後將選項停在第一項,按下 F6 ,輸入開機參數; 2.可以測試兩種參數,看看哪一種可以正常啟用 LiveCD (1) acpi=off (2) noacip; 3.輸入完後 Enter,進入 Ubuntu 系統。 安裝 Ubuntu 8.04 LTS : 如果進 LiveCD 桌面後,直接進行安裝也行,但是如果想直接執行安裝程序也很類似: 1.使用光碟開機,選擇完語言後將選項停在第二項,按下 F6 ,輸入開機參數; 2.一樣可以測試兩種參數,看看哪一種正常 (1) acpi=off (2) noacip; 3.之後依照正常程序安裝 Hardy Heron(這部份應該很正常); 4.重新開機後,在開機選單中將選項停留在正常開機的第一個選項,按字母「e」,會進入到 Grub 的「裡選單」進行開機參數的編輯; 5.選擇 root ...

Ubuntu 很忙 : 解決 8.04 LTS 安裝時掉進 BusyBox 的問題

圖片
這一次 Ubuntu 8.04 LTS Hardy Heron 的釋出,許多人(真的非常多人!)都遇到了 BusyBox ,不管是使用光碟開機準備進行安裝,或是使用 Wubi 安裝法安裝,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而在安裝的經驗上,似乎老機器比較常遇到這個問題,新的機器則比較少, Ubuntu 8.04 LTS 有這麼忙嘛?怎麼老是掉進(Drop into) BusyBox 模式裡?在英文討論區中有人說這是 Linux 新版核心 2.6.24-16 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似乎是找不到 IDE 軟碟機的問題(像是 ZIP、SD 或是其他類型的軟碟機),尤其是手邊的主機幾乎都沒有軟碟機,它很忙,卻也讓我更忙,手邊 nb 、工作機、遊戲機都遇到同樣的情況,不過還好有辦法解決,使用光碟安裝請這樣做: 1.使用光碟進行開機,選擇使用語言(反正中文套件沒有完整內附,不如使用英文) (點擊看大圖) 2.將選擇停留在 Install Ubuntu 上,按下 F6 。 (點擊看大圖) 3.螢幕下方會出現修改開機參數的地方(游標在下面那行字的最右邊) (點擊看大圖) 4.在後面接著輸入底下參數: (點擊看大圖) all_generic_ide floppy=off irqpoll ENTER 進系統,應該就可以正常的進行安裝程序了。 如果是用 Wubi 安裝法,也是差不多: 1.執行完 Wubi 後系統進行第一次開機,選擇 Ubuntu 開機: (點擊看大圖) 2.出現開機倒數的時候立即按下 ESC 進入 Grub 開機選單當中,並將選擇停留在第一個項目,按下「e」: (點擊看大圖) 3.這時候會進入修改開機參數的「裡畫面」: (點擊看大圖) 4.將選項(光棒,是吧?)停留在第二行,再按下「e」,輸入 Kernel 開機的參數: (點擊看大圖) 5.進入編輯畫面的時候,一樣在後面輸入開機參數: (點擊看大圖) 可以先試試看這個參數就好: irqpoll 如果不行就輸入跟上面一樣的參數: all_generic_ide floppy=off irqpoll 這樣就可以解決絕大部分電腦安裝 Ubuntu 8.04 LTS 的開機「很忙」問題。 不過這些參數在安裝完以後被沿用到新的開機設定內,這時候可以試著將這些參數拿掉看看,依照經驗是安裝過程當中開機時才會有這個「很忙」問題,正常在主機中執行的時候則不...

Ubuntu 8.04 LTS Hardy Heron Official Released

圖片
Ubuntu 8.04 LTS 已經正式發佈!配合 Wubi 安裝在 Windows Vista 當中,使用者可以輕易嘗試與啟動 3D 桌面特效(不過初期的下載 iso 的速度真的很慢啊...) 這一版本的推出的也讓太空人 Mark Shuttleworth 再次受到 IT 產業的媒體聚焦,根據 Mark Shuttleworth 的說法,Ubuntu 8.04 LTS 是 Ubuntu 系列第二個長期支援的版本,尤其是 Server 版的支援維護將到 2012 年為止,Desktop 版也整合了許多使用者的意見,新增了非常多的新特色,在長期支援的加持之下,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企業的青睞。Ubuntu 網站也製作了 相當精美的介紹頁面 來介紹 Desktop 版本讓更多使用者認識。 Ubuntu 8.04 LTS 這次也將 Wubi 給包裝了進來,並且推薦使用者使用,尤其是一般人大多還在使用 Windows XP 並且無法放棄 Windows XP 的階段,使用 Wubi 在 Windows 中安裝 Ubuntu 是最好不過的使用方式了: 只要你有夠大的剩餘空間(建議 5GB 以上),最好是 Windows NT/XP/Vista 常用的 NTFS 格式,啟動 Wubi 後,就可以很簡單的把 Ubuntu 安裝到 Windows 底下某個資料夾中,所需要的檔案與 ISO 檔 Wubi 會自動從網路上抓取回來進行安裝,之後重新開機、選擇 Ubuntu 來進行開機,即可完成整個安裝動作並且開始使用,使用者很輕易的能在兩個系統當中做雙重開機;要移除的話只要從 控制台\新增移除程式 當中移除 Ubuntu 即可。 如果嫌 Wubi 抓取檔案太慢,也可以先將想要安裝的版本 ISO 檔案抓回來,跟 Wubi 放在同一個資料夾當中, Wubi 就會直接先取用資料夾內的 ISO 檔案資料進行安裝,加速安裝的速度。不過一個小問題是 Wubi 安裝完後會是簡體中文的環境,只要依序執行過 updater manager、進入 Language Support 中選擇「汉语」,系統就會自動把最新的正體中文支援抓取回來,完成整的環境建置與安裝工作。(當我在輸入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在 Wubi 安裝的 Ubuntu 8.04 當中。) Ubuntu 8.04 LTS 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版本(在面對...

Ubuntu 8.04 LTS RC Release (Hardy Heron)

圖片
Ubuntu 8.04 LTS 終於進入最後的測試階段,RC 候選版本正式出爐! Ubuntu 7.10 Gusty Gibbon 可說是史無前例的在正體中文的網路世界當中引起一般使用者相當廣泛的討論,當 System76 與美國 Dell 開始銷售預載 Ubuntu 的機種之後,更讓 Ubuntu 成為桌面主流環境的候選者之一,也讓研發代號 Hardy Heron (堅毅的蒼鷺)的 8.04 版在披露階段就已經引起多方注意,尤其是 8.04 版本在 Ubuntu 的規劃當中屬於 LTS 的版本(Long-Term Support:長時間支援版本),所引起的企業關注度更高。 Steve Langasek 在 04/18 正式發出公告信件,Ubuntu 8.04 在正式推出前一個禮拜先行釋出了 RC 版本,這個版本已經相當接近正式版,目的是希望有更多、更廣泛的使用者能夠進行測試,讓正式版本能夠更完美的推出,如果對於測試過程有所疑慮,他建議使用者可以使用 Wubi 的安裝方式(安裝在 Windows 裡!) 進行試用;當然,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屬於等不及的,就下載 iso ,直接安裝它吧! 如果你已經有安裝了 7.10 的版本,你也可以使用升級更新的方式直接升級到 8.04 RC 版: 1.按下 Alt+F2 執行終端機,命令行輸入: update-manager --devel-release 按下「檢查」(check)按鈕檢查升級更新。 2.出現下列視窗則表示已檢查到有升級版本: 3.點下「升級」(upgrade)升級吧! 如果上面的方法無法正常升級(或沒有檢查到新的更新),可以使用下列指令: sudo do-release-upgrade -d 接著讓系統只要依照程序進行更新,你就可以直接升級到 8.04 LTS RC 版本,當正式版推出之後,只要透過一般的 Ubuntu 更新程序,就可以升級至正式版。 下載 Ubuntu 8.04 LTS RC ISO: Europe: http://ftp.belnet.be/mirror/ubuntu.com/releases/8.04 (Belgium) http://ubuntu.linux-bg.org/releases/8.04 (Bulgaria) http://hr.releases.ubu...

KDE environment 進軍 Windows 與 Mac OSX

圖片
KDE 正式跨平台了! KDE 跨平台的專案 從去年底開始執行,除了迎接新的 KDE 4 桌面環境之外,發展團隊也開始將 KDE 環境的主要軟體、核心軟體開始 殖民 到其他的作業系統當中,這些殖民軟體除了同樣擁有 KDE 軟體一貫的高品質之外,另一個一貫的特點:免費。 這些移植軟體有一般 linux user 熟悉的 Konqueror (web browser)、Kate (text editor)、 Dolphin (file manager, wow!)、KDE 一直獨立發展的 office 軟體 KOffice Suite,也包括了 Linux 環境中大名鼎鼎、足以與 iTune 媲美的 Amarok (music player)。 能夠順利移植這些軟體最主要的原因是 KDE 的軟體主要都以 Trolltech 的 QT 作為程式撰寫的基本框架(framework),而 QT 本身就是跨平台的發展工具,除了讓這些軟體可以在一致的環境當中共存、共同更新、共同升級之外,也可以很快速的殖民到其他的作業系統當中。原本 QT 只有針對 Linux 與 Mac OSX 採用 GPL 方式釋出,現在也在 Windows 平台採用同樣的授權條件,讓 KDE 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得以順利轉移到 Windows 作業系統之上。 在昨天 KDE 釋出了最新的相關程式(for windows),安裝方式則非常的方便,只要 下載 KDE 主要安裝檔案 ,執行後你就可以自行選擇要安裝哪些屬於 KDE 桌面環境的軟體(可選擇自行 Compile 或是下載已經編譯好的 Binary),不過根據 Arstechnica.com Ryan Paul 的測試 ,現在依然有不少 bug 存在,主要是一些語言處理、UI 處理與環境認定的問題(像是 Windows 的 Home Folder)。 至於我則比較期望 KDE 的桌面(desktop window manager)能夠取代 Windows 桌面的上層,如果能同時使用 KDE 4.0 美觀的桌面環境,又能保有 Windows 底層硬體、應用軟體、遊戲等相容性,一魚數吃、皆大歡喜啊!(不過這不太可能,Windows Explorer 建構的桌面環境與許多軟體的關聯性運作結合太深了)News via [ ars technica ]: KDE ...

下一部 Open Movie " Peach "

圖片
上一部 Open Movie 是什麼片子?知道的人似乎不多。 Elephants Dream ( wikipedia )是第一部完全採用 Open Source 軟體所繪製而成的動畫短片電影,這個計畫是由 Blender 基金會 發起,稱作 Open Movie 計畫,在 wikipedia 當中說明了這個計畫發起的初衷: The film's purpose is primarily to field test, develop and showcase the capabilitie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emonstrating what can be done with such tools in the field of organizing and producing quality content for films. 實際上獲得相當好的成果,而所使用的軟體有 Blender 、 CinePaint 、 DrQueue 、 GIMP 、 Inkscape 、 OpenEXR 、 Python 、 Seashore 、 Subversion 、 Reaktor (Proprietary)、 Twisted 、 Ubuntu Linux ( GNOME and KDE desktop)(哇屋!又是 Ubuntu!),片長 10 分 54 秒,製作經費 12 萬歐元,部份的經費來自影片尚未發行前的 DVD 預購(許多人對此影片深具信心),並且在影片推出之後 Elephants Dream 進一步提供了 HD 高清晰並支援 5.1 聲道的版本。 這部影片現在 可以在網路上直接下載 、觀看與收藏(同時提供 DVD ISO 與電影中的配樂),除了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網友製作的中文字幕之外, 網站後來也提供了 30 種語言的翻譯檔案 (包含中文), 開發團隊的領導人 Matt Ebb 則在前日接受 COMPUTERWORLD 的專訪 (這才是原本要說的重點...)。 在成功的製作第一部 Open Movie 動畫電影之後,同樣的團隊已經開始著手製作 下一部 Open Movie " Peach " ,在網站的 Gallery 當中已經可以看到動畫主角可愛的身影,並且看得出許許如生的動物毛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