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想創業、中國年輕人想致富?
看 索爾孟不遠千里而來,到底講了些什麼? 有感。 其實這篇文章本身好,因為主流媒體都略過了這位人物到台訪問的主要目的與內容,藉由網路文章補媒體之不足,其意與文甚佳,而看其內文提到一段,覺得與索爾孟見解不同: 那台灣跟中國的比較呢?索爾孟說,台灣年輕人想的是「創業」,但中國年輕人想的是「致富」,這是最大的不同,不得不佩服,真是一針見血。 索爾孟說明創業跟致富的不同,創業的確也可能致富,但是更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志業、理想,台灣人為了這個而奮鬥;中國人則不同,為了致富,什麼都可以做,而在中國,致富最快的路線是官商勾結,因此中國年輕人想的都是如何套關係,如何進入統治體系,這種文化使中國成為貪腐的溫床。 為了理想而奮鬥者,有所不為,為了致富而奮鬥者,無所不為。許多抱持中國觀念的人常會說台灣年輕人沒有競爭力,其「沒競爭力」指的是並非台灣人外文能力或國際視野輸給中國人的這種競爭力,而是說台灣人不像中國人那樣「什麼都肯做」,這種觀念是很危險的,一個企業、社會之中,若人人無所不為,互相爭來鬥去,其結果是全部倒台,我不認同這是一種競爭力。 索爾孟或許是站在樂觀的經濟動能立場來看待兩岸的現象,但我覺得現況遠遠不是如此啊。 台灣年輕人會想創業,實際上是台灣偉大中華民國大馬政府實施多項財團利多政策與高失業狀態所造成的後果。 首先是整個就業情況,依據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三月份 的失業率數字分析來看: 15至 24歲年齡者失業率 12.68%;25至 44歲年齡者失業率 4.29%; 年輕人的失業率已經是相當驚人,而這項失業率調查是排除就學人口、針對就業人口而言,如果再計入因瀕臨失業只好繼續就學(也就是還在大學、研究所內延畢的人口),數字可能還要再翻上一番。 其次是馬政府實施多項財團利多政策中,破壞整個薪資結構的 22K 實習就業補助方案,更害得年輕人即便有些許的企業就業機會,也無法賴以為生而只能離開就業市場。 這形同是政府政策創造出低薪、低就業、高失業的環境後逼迫年輕人自行去另謀出路,創業變成是年輕人苦無工作卻要滿足基本生活要求的情況下,一個不得不的選擇,卻不是為了完成理想或個人實現自由選擇的方向。 而依據主計處調查中另一項數字更值得關注是: 3月失業期間達1年以上之長期失業人數為7萬6千人,較上月增加 1千人。 就各年齡層失業率的佔比來評估,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