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Movies」標籤的文章

Suicide Squad 自殺小隊 首支預告

圖片
我超愛小丑女荷莉昆恩這個角色啊~ San Diego Comic-Con 超多爆點,持續關注。

網友實驗:冰淇淋 六小時 不溶化

圖片
左邊 瑞穗鮮乳蛋捲冰淇淋 32元一支 右邊 冰戀雙旋冰淇淋-巧克力 40元一支 時間:2013/06/28 10:50 7-11購買 實驗地點:家中冷氣房內 恆溫約在27度 這真的是太他馬的驚人了!

Inception 全面啟動 | Christopher Nolan 版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圖片
有點出乎意料。如果,你還沒看過《 Inception 全面啟動 》的話,我會告訴你「別看這篇了,趁現在有空看文章不如趕緊去買票、趕緊去看!」看電影前先上網看評論是全世界最無聊的行為了,更何況接下來不管媒體、網路到處都會是劇情地雷,除非這部電影你早就決定不想去戲院看了;如果,你有看過村上春樹( Haruki Murakami )的《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又喜歡這本書的話,我會告訴你:「你根本沒有選擇『我不看』的權利,因為你一定要看完電影之後才會得到『喜歡《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人真的非看不可』這個結論,而我看過了,我現在把結論告訴你,所以請你趕快去!」喜歡《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人,在 Inception 這部電影裡獲得的啟發與樂趣,可能比沒看過書的人多好幾倍、好幾十倍!這種觀影後的滿足感甚至讓我很想去 IMDB 留言叫老外美國人先看過 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再進戲院去。 看 Christopher Nolan 的 Inception 就好像是看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一樣,會在觀影過程當中湧出源源不絕的 Deja Vu,仔細去想,《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本書的世界架構就像是《 Inception 全面啟動》的前傳似的,或是說,後者像是延續前者的世界架構去衍生出續集故事一樣,以至於我們可能都還沒走進夢境,只因看過書籍內容而有著 Deja Vu;而身為讀者的我們,原本只存在村上書中意念幻想的那個世界,在 Inception 裡被用"另外一種方式"、"一種 Christopher Nolan 的方式"延續與詮釋了出來。 在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當中,「世界末日」裡的主角是一位「編碼者」,他能將企業的機密資料輸入頭腦之後經過潛意識的深層世界去進行編碼,之後在無意識(潛意識)的過程當中寫出來編碼後的密碼作為資料的傳遞,而解碼也必須透過主角重新回到潛意識當中去進行,主角的潛意識世界則成為進行編碼與保護資料的世界,沒有相同的潛意識根本無法進行逆破解(潛意識成為編碼書),只不過主角並無法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技術大量應用在企業機密上,當然也出現敵對的「破解者」,他們要找到主角、透過破壞性手段去取得主角的潛意識,再利用這個潛意識...

"BBS鄉民的正義"預告片

圖片
感覺上,看完預告片好像就把整片看完了,預告片完完全全算是 "電影內容懶人包" 吧? XDDD 這樣的預告片有點不太妙... 裡面用了非常多 PTT 上常用的詞語,但是這叫一般阿公阿罵怎麼看得懂咧?而年紀小一點的、還沒機會上 PTT 的中小學生們對於這部可愛動畫的梗大概也是莫宰羊的情況,族群只能密集鎖定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觀眾,而要從這群人口帶中把錢吸出來實在是很難啊~(因為這群人也熟悉一種動物叫做驢子、一種自然現象叫做數位風暴) 不過反過來說,這部電影卻可以看作是台灣在有限資金下拍攝出來的 Matrix 啊!!(有沒有這麼偉大?)把原本在電腦世界當中的術語給實體化,在可愛的畫風中會帶來一種幽默(在嚴肅的 Matrix 當中則來一種神秘感),而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 竟然不是 鬍子哥 讓我覺得好可惜 卻也可以發現一種平凡的親近感(至少不是什麼開國元老看魚逆水而上之類的真人政事假故事...) 從預告片看到 3D 動畫的真實感的確不錯,質感、表現都有到位: 裡面似乎還有用到實景疊合,不過畫面上無法判斷: 這個畫面覺得很有感覺: Matrix 的 FU 馬上就出來了: 不過我怕這種片丟出幾個質疑點之後,連立場都不敢表達、電影就準備結束散場了,氣勢會整個噓掉的...像是「人多就會強佔正義」,有誰說那是一種正義?或是強調真人真事改編的背後,到底能在真實世界反映出什麼?目前完全看不到。 而其實我最想說的是:豆花妹好可愛~我有看電玩快打喔~(為了說這句打這篇) XD

Oscar Academy Award :第 82 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者有...

圖片
再過 33 天(美國時間 03/07 ),第 82 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即將到來, 入圍者名單已經公佈 ,而在 Yahoo! US 上有網友預測與投票的網頁 。 就現在的結果來看, Avatar 好像是受到觀眾一面倒的青睞啊~ 但是只要獎項有 Pixar 的 UP 我一定用最盲目的態度投給它 XD ,至於 Avatar 嘛... 我還在想要不要來寫一篇... (不過很懶)而入圍名單內有不少電影是屬於陌生的。 今年最佳女主角聲勢比較高的似乎是大嘴妹 Sandra Bullock ,感覺好像是要輪她拿一下了(電影是 The Blind Side ,沒看過!),最佳男主角是 Jeff Bridges ( Crazy Heart )。

Tokyo Sonata 東京奏鳴曲

失業者與其家人的悲歌。 「老婆,我失業了…」正是一句日本男人開不了口、說不出來的話,看完後覺得:「其實,每個人在世上都是很辛苦的活著」,不見得大家都很難過或是有部分的人可以過得很輕鬆,大家都是辛苦的,而辛苦之後的成果,有些好,有些壞;如果你是想要抱怨的別人的輕鬆,那就先閉嘴吧,因為大家都是辛苦的,請先想想自己會什麼。 不過,如果是要抱怨政府的無能與無所為,那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XD 一個無所作為的政府,是還要這個政府做什麼啊?

Igor 伊果 / 異想天開

圖片
看完 IGOR 之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不,很多點什麼... 就技術面來說, IGOR 的動畫表現其實並不輸 Pixar 的動畫,但是有很多畫面是令人覺得很怪的,其實就差在分鏡,有些畫面就是覺得可以在更表現出些什麼,但是就是沒有,讓整部動畫從頭到尾有點平淡無奇,甚至感覺到一些刻意放入的怪異;其次是劇本的原創性,套用了科學怪人的情節後,整部片似乎沒有那麼原創了,而結尾也讓人覺得有點唐突與草率,在情節當中好像刻意要照顧一些編劇所關心的團體,不過卻似乎令人反應不大啊,在看 CINAMAX 介紹時覺得好像很有看頭的動畫電影,結果平淡無奇、了無新意,故事掰不長的電影,令人感到可惜, IMDB 目前 6.1 分,不過如果是我應該不會給超過 5 吧?

當地球停止轉動 - 幹!超爛!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圖片
他媽的真的可以列入人生十大地雷爛片之一: 美國國防部長一定是豬腦,這眾所皆知的,總統聽到攻擊會助長對方的攻勢還下令攻擊,連總統都是豬腦; 小鬼玩魔獸的聖騎士媽媽叫兩聲就死了,技術太差; 玩魔獸最基本也要看任務內容吧?片中小鬼動不動就要她媽殺了外星人、阻止他之類的,恁背當場就巴下去了,阿你是不會先問對方要幹嘛喔? 地球都快毀滅了、世界到處都被攻擊過、最後外星人撤退時,竟然還有人在雪梨歌劇院前賞風景、汽車廠裡還有人在組裝汽車、都市裡面還燈火通明,這什麼鬼啊? 如果基努李維拍這部片是希望人類能有所改進,結果整部片到最後什麼也沒講,是要人類追求和平、環保、看到外星人就要兩手高舉投降請求對方饒命與幫助、還是什麼鬼的,通通沒講,阿到是拍這部片幹嘛? 幹!真的是超級大爛片!

Movie "Coraline" 第十四道門 / 鬼媽媽

"Caroline" 《第十四道門》 是 「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名作家 Neil Gaiman 驚悚奇幻名著,於2006年台灣皇冠初版 ,榮獲星雲獎、布萊姆.史托克獎、藍帶獎等大獎;Neil Gaiman 曾說這本書原先是為五歲女兒而做,預計只有五十頁的小型童話故事最後演變為 192 頁的中篇小說,不過因為是要講給五歲女兒聽的故事,內容傾向長篇奇幻童話故事。 之後 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的導演 Henry Selick 接手開拍 "Coraline" ( 中國翻譯「鬼媽媽」),成為最新的黏土動畫( Stop-motion ) 3D 拍攝電影。Coraline 全片帶有恐怖與驚悚的風格(或許是因為來自於 Neil Gaiman 的緣故 XD),就像之前的聖誕夜驚魂一樣,並不是從頭到尾都和諧歡樂的動畫電影,劇情描述一個小女孩 Caroline 在搬家後覺得並不愉快,在走進新家一道秘門之後發現另一個精彩奇幻的平行世界,故事情節可從書本簡介獲知一二: 寇洛琳的新家有一百五十三樣藍色的東西、二十一扇窗戶、十四道門。十四道門裡有十三道沒鎖,寇洛琳好奇地把每一道門都打開來看看。第十四道門是上了鎖的,但門後只有一面磚牆。有一天,寇洛琳偷偷地打開了這道門,卻發現門後竟然出現一條通往隔壁公寓的走道。 另一頭的公寓跟寇洛琳的家一模一樣,甚至也有『另一個爸爸』和『另一個媽媽』,他們長得也跟寇洛琳的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除了眼睛是又圓又大的黑鈕扣。一 開始,另一個『家』裡的一切都棒透了!食物比較好吃,書本裡的畫會扭來扭去、閃閃發光,玩具盒裡有可以飛來飛去的發條天使,還有牙齒會咯咯作響的迷你恐龍頭骨。但是寇洛琳慢慢感覺到那裡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她想要回去自己真正的家了,『另一個媽媽』卻說:『我們需要妳,寇洛琳。我們要妳永遠留在這裡!』 全片在面積達 13,000 平方公尺的倉庫內逐一畫面拍攝而成,影片全景切分成數百個場景來進行拍攝;這次因為故事內容的關係,拍攝過程甚至要請一位員工專職位黏土人偶製作各類所需的衣物與配件,工程相當浩大。片中的黏土人偶造型細緻,拍攝手法也更加具有創意,片中生動的黏土動畫絕對讓看過聖誕夜驚魂的人再次感到驚訝。 全片的背景配樂也相當好聽,在 Co...

Pixar Up : 皮克斯【天外奇蹟】北美上映,周末票房冠軍

圖片
繼 WALL·E 之後, Pixar 的 Up 終於在北美上映了,當然立即成為上周末票房冠軍,什麼終結者、博物館員通通都得滾一邊去了,看預告片、看預告片! 從一開始 Pixar 在玩具總動員還不太敢畫人,歷經 The Incredibles (IMDB: 8.1)開始嘗試人體,到 WALL·E(IMDB: 8.6) 擺脫了束縛用逗趣的方式描繪人,在 UP 的預告片當中可以看到 Pixar 更精細的去掌握面部表情了,豐富的畫面與飛天房屋的驚奇,這應該是部大放童心的冒險狂想曲,美國已經上映了,可惜台灣竟然還要等到 07/31 ... Orz 唉。中文翻【天外奇蹟】... 我怎麼老想到某個跟西遊記有關的老 GAME ? Movie "Up" : Official Site Pixar Feature Film : Up 、 Full Story IMDB : Pixar Up 目前獲得 9.2 的高分 Rotten Tomatoes : Up 獲得 98% 新鮮指數 觸電網的 Up 網頁 各介紹資料完整

Star Trek : 全無冷場的精彩前傳

圖片
作為星艦迷航記最新一部電影,沒想到故事卻是回到最古早的「第零集」去。不知道為什麼電影公司要將這部前傳片名翻譯成俗又無力的「星際爭霸戰」,可能是因為這部片屬於前傳性質,且為了擺脫星艦迷航記的傳統老片印象,硬是要掰出個新名稱出來吧? 整片電影自一開始就立刻進入高科技太空戰的一個高潮,動作刺激、情節緊湊、笑料也很多,對星艦迷航記不熟悉的觀眾也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劇情,很可惜的是沒有去看 IMAX 或數位版本,不然應該會更過癮。 為了鋪陳看這部電影的樂趣,我在過去一年重新看了整套 Star Trek : Voyager 系列影集 ,再來看這部前傳電影時似乎更可以體會到這部電影在製作與科技設定上的用心 ; 地球上的城市與建築不像 Voyager 當中那樣未來化,也沒有什麼飛天車; 在這時候接觸的外星人除了瓦肯、克林貢與羅慕蘭人之外,片中能看到的外星種族還不算多; 這個年代星鑑依然是在地球面建造的,而不像新一代 Jean-Luc Picard 的 Enterprise 與 Janeway 的Voyager 是在環月衛星軌道上的太空工廠內進行製造的; 這個時候的星艦速度依然還卡在曲速六級 ( Warp 6 ,Voyager 已經到達 Warp 9); 在艦橋上可以看到操縱面版大多是按鈕或操縱桿,而不是觸控螢幕或是 3D 立體投影操作介面(像是啟動推進器至曲速都是用令人懷念的推桿 XD ); 穿梭艇大多都是以平行四邊形為基礎的造型而非後來的流線型造型; 另外一個有趣的是艦內許多區域是由鋼筋混凝土所製作而成的,這相當有趣 XD; 這個時代也還沒有 Holodeck 全像甲板,像是生化人、機械人、全像人也還沒出現,還是全有機生物的時代; 光傳送是維持最古早一代那種迴旋式的直立光束分解,而非新一代光粒子消散式的傳送; 武器還是填充式扣板機式,而非後來的可調控按鈕式的手持相位槍等等; 這個時候的星艦任務主要還在建立和平邦交與人道救援等任務上,而非後來 Star Trek 中探索未知領域的主軸,因為這個時候地球人還剛在 Alpha 象限中跌跌撞撞走不完; 前兩天考古學中的 遺失的環節似乎被找到 了,而這部 Star Trek 的前傳電影似乎也補上了整個系列中與現代隔閡內的遺失環節;儘管整部片的畫面看起來色調與設計都相當具有現代感,但是這部片的導演與場佈很努...

Watchman : 沒想過這麼具有可看性

圖片
在還沒有走進電影院之前,沒想過 Watchman 這麼「可看」;說「好看」就太過於主觀(或許不少人覺得好看),說「不錯」又覺得這種形容詞少了點,說是「好片」似乎又缺了點什麼更進一步的,但是如果說「可看」,那可看性可是相當的高啊! 儘管沒看過原著漫畫,但是看預告片後(僅有看過 YouTube 上的預告)很容易以為這就是一部超能科幻的消費型娛樂電影,可是情節卻有點顛覆一般人的想像;在下雨的夜晚、無聊的魔獸後時光、在沒有看過任何影評或介紹之下、自己付錢走進電影院、目的只是希望打發漫長夜晚獲得一點享受、結果在看完這部 2 小時 41 分的片子後,才赫然發現這竟然是一部基於科幻的推理小說電影啊!(原本進去的時候還以為這部片一個多鐘頭就可以播完...片長也令人相當驚訝...平均每分鐘 1.x 元,還蠻值得的...) 在我眼裡,這部電影打從一開始極吸引人目光又極端諷刺的拍攝手法,將整股酸溜溜的味道延伸到最後的結局裡,一些畫面的小細節對於執著於 80 年代文化的人來說真的是無盡的刺激與嘲弄,然後在這種娛樂當中傳遞作者在當代的一些反思與一些想法,的確是很有效果;如果 Watchman 因為沒有奧斯卡的光環加持而在台灣的票房有些低落,那真的是過於可惜了一點。

[iPod Touch] MediaCoder : 影片轉檔軟體的特製版,免費。

圖片
接下來要解決 iPod Touch 上影片轉檔的問題,要在 iPod Touch 上獲得最好的影片效果要考量到很多問題,像是影片縮放、壓縮率、播放順暢度以及專屬的檔案格式 MP4 或 QuickTime ,而好用又免費的轉檔軟體並不多,對下載一堆影片的人來說,一片一片的轉又很費功耗時,即使 CPU 再快,轉一片也要花上不少時間,光是設定影片轉檔格式與測試相容性就很煩,再說很多下載的影片都是採用 rmvb 格式,這並不是很多影片轉檔軟體都會吃的格式,不過 iPod Touch / iPhone 出了這麼久了,網路上應該有解決方案了,很快的就在網路討論區找到有人介紹的這個 MediaCoder ,除了有 for iPod Touch / iPhone 3G 的特製版之外,這還是一個 Free 軟體,不過好像沒有 OpenSource ,看起來也像是中國大陸那邊維護發展的軟體,不過這不管啦,至少這個軟體不黑心,這類遊走模糊地帶的軟體現在也是以中國大陸為發展重心。 MediaCoder for iPod Touch / iPhone 3G Edtion 的主要功能有: * Supporting iPhone, iPod Touch/Classic/Video/Nano * Decoding most popular A/V formats(包含了 rmvb 格式) * DVD/VCD/CD ripping(直接抓片子啦!) * Clipping and cropping(簡單的剪接功能) * High quality, 2-pass mode available * Optimized for multi-core processors(雙核心跑起來愉快啊~) * Advanced encoding settings for Pros * Absoultely FREE(這是重點!) 支援的檔案格式有: * MP3, Vorbis, AAC, AAC+, AAC+v2, MusePack, Speex, AMR, WMA, RealAudio, mp3PRO* * FLAC, WavPack, Monkey's Audio, OptimFrog, AAC Lo...

[Movie] Street Fighter : The Legend of Chun Li 快打旋風春麗傳

圖片
繼 1994 年有部超 Suck 爛美國版電影 快打旋風 Street Fighter 之後,好一陣子沒人敢碰這種東西了,可是在金融海嘯的淫威下,電影片商似乎也只能靠這些原本被分類在鄉村野片的小片子來度寒冬(總不能讓電影院整個放空吧?),除了之前預告片已經被罵翻的七龍珠之外,沒想到還有一部「秘密完成」的電影「快打旋風-春麗傳」 Street Fighter : The Legend of Chun Li ,直接找這位巨乳大臀、細腰長腳、酷愛兩腿開開、任意倒掛翻轉、開裙秀褲一陣亂踢亂點、打得眾人猛噴鼻血、我每次必選的 春麗小姐 當主要角色,盡訴其傳奇又夾雜 Ryu & Ken 的 3P 人生,這位 18 歲高中畢業就可以當上刑警(哪一國的司法體系啊?)的美少女的確是個吸引電玩迷進場買單的角色,不過,前提是陣容組合真的是美少女的話... 導演是之前執導 Doom 毀滅戰士 的那位(OK~爛!不過 Doom 的五星似乎比快打旋風的三星要好了些),主角則找了一位西方面孔的 Kristin Kreuk ,怎麼不是找章子怡之類的東方演員咧?不然至少也找個巨乳童顏的東方女性來擔綱演出比較好吧?弄了個西方面孔,這要怎麼交代她的東方背景?看來又是一種亂搞改編吧?(為什麼 IMDB 上的這張猛一看還挺像賣可捷克森的?== a) 最新的電影預告片也已經上架,在一開頭就看到 CAPCOM 的 LOGO ,還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覺,附帶一提, 某網站也很不要臉 的把日文預告片前後加上自己網站的圖樣後,重新上傳了一遍,除了加網站的圖樣打廣告外,還真的什麼都沒多喔,所以,看原版的就好:

[WoW Hack] The Craft of War: BLIND

看完之後,只想說... 如果配樂是一部影片的靈魂,這音樂真的是配得爛透了!!! 不過 Model 的動作與清楚的情節,倒是讓人又重新燃起玩盜賊的興趣!不過賊有機會單吃黑龍妹嗎?

Download : Apple Oct 14 "NoteBook" Special Event

圖片
9400M 效能比前代機種提高 5 倍的說法,聽聽就好,這跟顯示卡盒子外面印的比較圖差不多。 尤其是成長 5 倍的說法,是拿技術較複雜的遊戲在舊的晶片上跑再拿來跟新的晶片比較,蠻無用的...在技術較為簡單的遊戲上(像是魔獸 WoW )效能提高的水準只有 2.X 而已,並沒有因為遊戲技術簡單而爆衝個 20X,神奇吧?XD 依照顯卡的效能來排名大概是這樣: Geforce 9600M GT (多花 700 美金換來的效能) > Geforce 8600M GT (國產機很多用這個) > ATi Mobility Radeon X1350 (日系機第一選擇) > ATi Mobility Radeon X1400 (日系機第二選擇) > Nvidia 9400M Oct 14 Special Event 線上觀看(需要 Quick Time) Oct 14 Special Event 下載 M4V 離線觀看 不能下載就按右鍵另存。

電影版 20 世紀少年(20th Centry Boys)

圖片
基本上...我認為.. 【20世紀少年】是浦沢直樹在 【怪物】 Monster モンスター 之後「被讀者認為」非常值得期待並且理應當要爆紅的作品,但是後來我卻覺得這應該是要被列為失敗作的一套漫畫;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怪物】讓這麼多讀者期待浦沢直樹的新作,【20世紀少年】直接丟出來的話,大概、或許、可能根本不會紅。 【20世紀少年】有著算是相當不錯的開頭(拍個腿~),有很懷舊的風格以及場景在裡頭,也有看似雲淡風清卻很有味道的分鏡(晃個腦~),這都沿襲自【怪物】這套漫畫當中浦沢直樹逐漸磨練出成熟且具大師風範的漫畫技巧,裡面也有許多不錯的小橋段,讓人津津樂道,但是到了 2/3 處開始,似乎就不行了。(嘆氣抖腳) 怎麼說呢?看起來像是漫畫編劇不長眼,【20世紀少年】到了後半部已經畫到像是收不了尾的地步:不想讓情節太過科幻,想把場景拉到一般人的生活體驗當中去,每到某個點,就無法不透過隨意亂想的未來情節來補足事情的始末,整個故事情節與敘事方式就像是在補衣服上的破洞,發展的稀稀落落;原本看似很想大腳一踹讓故事整個奔放出去,卻又不知道什麼原因繞回原點,然後很多情節都無法自圓其說,到最後變成巴不得趕緊草草收場、趕緊讓浦沢直樹去畫另外一部漫畫【冥王】的地步,【20世紀少年】一整個變得莫名其妙。 然後在「噠啦~噠啦~」的歌聲當中(雙手、雙臂張開~) ,連載中斷斷續續幾乎看不懂的情節也不用解釋太多了,每一集單行本出來後偶而也是看得心頭三把火,但是讀者似乎因為預先準備好的「期待」太多、而逐漸變成「頗能原諒」地心態繼續捧場,直到這部漫畫終於弄出一個比較能看結局。看完,就把書擺回架上去,我想,應該沒有多少讀者會重複拿結局來看吧?(搖頭)那是一種連讀者都不好意思面對的結局啊:「【怪物】明明這麼好,怎麼【20世紀少年】這部漫畫會變成這樣啊?」心中似乎有著這種感嘆。 然後電影就開拍了。「噠啦~噠啦~」歡欣鼓舞,每個看過的人都想要喊一聲「把我們的標誌搶回來」,可是已經沒有那種激動了;想要大聲嚷嚷說「這部電影一定好看」,實在也說不出口,因為那個漫畫原著劇本實在令人感到有那麼一絲拍謝、一絲不好意思,礙於以往的期待、中間的支持到後面的不好意思,大家都擔心「如果我的朋友覺得那個漫畫改編拍出來的電影卻不好看,該怎麼辦啊?」而說不太出口,讓這部耗資 60 億日幣拍攝的電影陷入一種尷尬當中。 ...

Let's Rock : Apple 2008 Special Event Video Download

圖片
Apple 2008 特殊活動 Let's Rock 公布了新版的 iPod nano、新的 iPod Touch 等等,但是並沒有新的 Notebook 消息出來,令很多人失望了,也讓 Apple 股票連跌幾天,馬上就有人放消息護股價,說是在 10/14 還會有一場特別活動, Apple 將推出新的 Notebook ;至於原先 Let's Rock 的內容, Gizmodo 也整理了一整頁相關資訊出來, Apple 也把 Let's Rock 活動影片放上網路 ,並且有 Let's Rock .mp4 版本可以下載 ,就抓吧! 同樣的,新的 iPod Touch 2.0 廣告 也立刻上線,並且有了一整頁 iPod Touch 功能完整介紹 。 還在等 iPhone 3G 嗎?台灣人在 Apple 眼中不是地球人,只是代工區,或是次屬新加坡的次等區域而已,能讓台灣用比香港貴一千多新台幣的價格買到 iPod Touch 已經是 Apple 的恩典了。 MacBook Touch Rumor 想像圖

WALL·E : What's the Unbelievable Next ?

圖片
Pixar 新作 WALL·E 在 IMDB 上已經獲得 8.8 的高分,在 Rotten Tomatoes 獲得極高的好評,這還能說甚麼? WALL·E 是 Pixar 第九部電腦動畫巨作,但是卻是在 將近十五年前 就開始進行構思的故事; 1994 年時, Pixar 的四巨頭導演 John Lasseter、 Pete Docter、 Joe Ranft 與 Andrew Stanton 在接近完成 Toy Story (8.1) 玩具總動員不久之後,開始集體構思新的動畫電影故事,在四人的腦力激盪之下,一口氣想出了 A Bug's Life (7.3) 、 Monster, Inc. (8.0) 、 Finding Nemo (8.2) 跟 WALL·E (傳言他們是聚在咖啡館中邊聊邊完成故事構想的),為之後的 Pixar 電影動畫發展建立基礎。 這四位在完成一部知道會成功的電影 Toy Story 之後,立即開始計劃全新的構想與更多的電影,而並非陶醉在電影所帶來的成就與財富當中(如果是台灣的公司...嘖嘖嘖),真的是令人不禁好奇這是甚麼樣的宏觀與遠見,不過應該也沒有人會再去懷疑 Pixar 為何會成功(這可不干 Steve Jobs 的鳥事,如果知道 Jobs 那時是在做啥,要說他有眼光,我倒是覺得是「運氣」成分居多,因為 Jobs 的初衷是想把這個部門當成是電腦影像相關技術部門與硬體設計公司的)。 而 WALL·E 的起源來自於 Stanton 的一句話 " What if mankind evacuated Earth and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ast remaining robot? "(假如人類撤離地球時忘記關閉最後一台機器人,會發生甚麼事?),並且從這假設的前提之下,開始 WALL·E 的故事, Stanton 想要完成一部有著宇宙與擬人無生命體的故事( 擬人無生命體 就像是 Pixar 的代表物 Luxo, Jr. 一樣)。 在 Stanton 描述完他想像的故事之後,Docter 努力了幾個月後決定先發展 Monster, Inc. ,因為他們並不確定在玩具總動員之後, Pixar 要立即進入一部「未來的愛情故事」當中。尤其是在玩具總動員當中,觀眾不難發現裡面並沒有充分描述「人類」這...

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 : 好看得令人驚訝

圖片
「有些人不追求任何邏輯性的事物,比如金錢。他們不被收買、不畏脅迫、不講道理、不願妥協。這些人只想看到世界毀滅。」 Batman : The Dark Knight 真的是好看得令人驚訝,不已。如果跟之前的電影系列相比較,以往的蝙蝠俠電影只能算是真人拍攝的漫畫,而 The Dark Knight 則像是劇情豐富的藝術電影一般;這部片並不是一般的超人英雄類電影,它沒有盡是訴說英雄的超能神威或是科技的無限想像( 儘管蝙蝠俠依然擁有許多高科技配備,但是在片中並未任何的著墨),也正因為如此,片中沒有以往超人英雄電影中常見炫麗科幻的電腦影像去替演員掩飾,也讓片中每一位主力演員幾乎都卯足全力發揮演技,讓 The Dark Knight 成為一部令觀眾禁不住專注全片的電影;而這似乎不得不歸功於希斯萊傑,因為當一部片中的某位主角發揮出高人一等的演技時,似乎也逼得其他演員的表現非得更上層樓不可。 小丑,無疑是蝙蝠俠的頭號大敵,他們共同分享著「有不可告人之事」的心情,在一正一反的兩方極端位置上,互相欣賞著對方;但是小丑那種極端的邪意、不受拘束的惡念,並非是一般演員能夠輕易地表現出來的,可是希斯萊傑卻只在短短開場前幾分鐘的演出當中,就讓觀眾感受出來:在蝙蝠俠的故事當中,小丑 應有的表現 並非我們在經驗當中所描述或所意識到的 殘忍 ;小丑之於人事物的心態是 徹底地無拘無束無所約束 ,以至於 殘忍 這種人性道德上才有的批判 根本不存在或不曾存在 於小丑的思考意念或生命本質當中,而讓我們感受到小丑的殘忍是一種性情上的極致表現;而希斯萊傑在小丑的演出上,徹底的表現出了這一點,他讓觀眾立即感受到那種無法無天、無所欲念的惡意。 導演對於希斯萊傑所扮演的小丑,不論是表情、情緒與話語內容都有很深刻的捕捉,對話內容具有邪惡的內涵與清楚明析的惡意,希斯萊傑的肢體動作與情緒表現真的會讓觀眾感受到小丑的心態真的是異於常人;在電影當中,小丑的「邪惡」或是「壞」並非用屠殺了多少人或害慘多少人而讓人而讓觀眾感覺他很邪惡或是壞,而是讓人直接感受到那種「一見到小丑,打從心底就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感覺。相形之下,以往超人故事當中的反派角色在小丑面前都變得非常單薄、無力、只是英雄角色的陪襯,因為每個壞人似乎都有變壞的理由或是變壞的原因,讓觀眾容易產生同情,但是小丑的邪惡就像是沒有任何的原因(這部份也因為小丑本身就是個謎),純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