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避過這幾波食品危害的

在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我有幸接觸到幾位美食專家,像是麵包師父、餐廳主廚、藏酒與品酒師、咖啡高手與中型或大型食品供應商的老闆,我們常常在一起享用美食、分享美食情報,這對一個學生來說是無比的生活經驗,而讓我認識到食物的美好。在我們分享美食的時候,總是可以在這些專家口中聽到他們說哪些東西有過多的人工添加物、失去了自然風味,或是哪間麵包店或餐館的東西不實在;所以我也會學著去觀察一些小店小攤,有機會就去。 當我看到路邊小麵包店的師父製作麵包時,只要加入幾滴芋頭香精就能作出一顆芋頭香氣十足的紫色麵包時,我就知道這種東西絕對不能長時間食用的,因為這一定是用身體的某個部分去做了等價交換來的。為了自己的舌頭著想、為了以後的美食生活,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會有意無意的提醒自己去注意吃的食物當中是否添加了什麼東西。 因為食品衛生管理法的施行以及台灣人愛吃又怕死的個性,在台灣的食品大多都有詳細標注食品的成分與添加物,如果連防腐劑都可以誠實標註的話,其實標註添加物就沒有什麼好避諱的,所以各家廠商也都很詳實的標注上去。而注意食品成分的這十多年來,我看到許多食品中的添加物越來越多,當然這不只是最近的主角統一企業而已。 整個食品業慢慢走向添加物的新高峰,不論是麵包、飲料、零食或是泡麵等等,標示的成分越來越多,尤其是很多食品品牌越來越重視行銷之後,每次行銷波段總是要推出幾項新的產品,但這個世界哪有這麼多新口味呢?這幾乎都是添加物的功勞。我也開始比較關心不太做行銷的食品上,也發現到這些品牌的食品反而比較有品質。 當統一在麵包與零食的外包裝打上「無添加」的時候,我不禁嘲笑一番了,這真是個大騙局,因為這些食品只是強調無添加防腐劑而已(防腐劑的字小小在下方),但是統一卻在這幾年當中,在不同的零食、飲料、麵包、泡麵等食品大量增添了許多添加物,像是乳化劑、色素、香料、抗氧化劑、澱粉黏著劑或膠,並且很清楚的就標示在包裝袋或紙盒上,但是一般消費者卻是視而不見的。 大約是在距今四年多前,我看到這本書「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 」,我發現要認識食品添加物,看這本書最快、最簡單、也最容易了解,還能了解到許多可能放添加物的食品來源,或是許多人工加工食品的製造方法,而我也越來越少吃這類的食品。後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我更遠離了一些可能有害的加工食品。 我必須說,很多加了防腐劑的東西真的很好吃,防腐劑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