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Social」標籤的文章

反對「多元成家」者的思想問題

今天看到報紙半版的廣告,說真的,我看不出「多元成家」到底有什麼問題,卻從這個廣告與最近的新聞看出『反對「多元成家」』的人真的有心理或思想上的問題。 最顯著的徵兆就是這些資訊充分顯示這些反對者們滿腦子除了「性交」或「相幹」之外,沒有別的了,尤其是反對者在廣告上開宗明義就認為多元成家是與性有強烈關係的。(很抱歉的是,接下來我會用比較俚俗的用語讓問題更易懂,避免與一些有語言問題的人造成隔閡。) 仔細思考眾多管道所傳來「反對者的論述」,就可以發現反對者的思考邏輯幾乎全都建立在如何「相幹」這件事情上: 反對者的論述與傳達的訊息是「不論是誰、只要組成家庭就一定會相幹、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合在一起就一定會互幹」: 我開始懷疑這些反對者的婚姻關係當中,因為結婚而共同組成家庭的雙方公婆或親家,是不是都一定會找女婿或媳婦來互幹的?那兄弟叔伯妯娌也會幹在一起嗎?不然反對者怎麼會想像家庭內的成員就會互幹或彼此亂幹?或是這些人根本不認為公婆、親家、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一份子? 基於前述,反對者覺得多元成家通過會有人獸交,因為反對者的觀念中「家庭中人人互幹、所以養狗就會人獸互幹」: 所以反對者是因為有婚姻一夫一妻制才壓抑他們人獸互幹的欲望嗎?沒有結婚前這些反對者有把路邊狗貓幹翻天了嗎?或是這些反對者在結婚之前養狗貓就有偷幹狗貓?不然為什麼會認為多元成家之後就會開始幹狗貓呢? 提到生育率最低,前提建立在「只要一夫一妻制、就會積極互幹、增產報國」? 一夫一妻的制度維持到現在,生育率有降無升,這些一夫一妻的反對者應該是太少互幹了?這些反對者一方面認為多元成家代表性解放而反對、另一方面卻又很矛盾的認為性解放不會帶來生育率或嬰兒潮,這腦子的邏輯是有病吧?反對者的家庭應該都要生個五個十個來證明一夫一妻有刺激生育率吧?怎麼會搞到現在生育率還是下降呢?結果這個思想源頭依然是建立在只認同婚姻的「相幹」上嗎? 所以,這些反對者滿腦子都想到「幹」、想要「幹」、娶一個來「幹」、或是嫁一個給「幹」、每天都在想要怎麼「幹」、害怕自己只能單純「幹」而認定別人一定會多元「幹」。這種滿腦子「幹」的反對者真的是令人畏懼啊!而這種反對者的家庭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才更令人擔憂健不健康或安不安全!而我根本看不出花錢買廣告散播自己滿腦子想「幹」的人到底有什麼幸福可言的。 多元成家的訴求是「婚姻平權」、「伴侶制度」、...

23 張圖看人類社會注定的改變

圖片
智慧手機到底帶來什麼巨大的影響?國外媒體整理了 23 張圖片說明人類社會有了多大的改變。 1. 好友聚會吃早午餐: Via quoteinvestigator.com 2. 第一次見面相親有可能就變成這樣: Via empoweredteensandparents.com

Google+ 新網路社交服務

圖片
已受邀?系統出現暫時超載的情況,請稍後再試。XD 在長達一年被 FB 公關操弄的媒體嘲弄下, Google 終於讓規劃與開發已久的新網路社交服務 Google+ 跟大眾見面,主要的功能「整合」都來自於分析使用者對社交脈絡的需求而來,分別是擁有進階分眾功能的「社交圈」 Circles 、網路上搜尋與共享資訊的「話題」 Sparks 、網路上的多方式訊功能「聚會」 Hangouts 、有個空間能夠更方便的隨時上傳分享影音內容 Mobile Upload 、以及群組網路簡訊的「閒聊」 Huddle。 社交圈 Circles: 話題 Sparks: 聚會 Hangouts: 上傳分享 Mobile Upload : 閒聊 Huddle : 如果單純以 Google 帳號來看,事實上這些功能的技術底層幾乎都是 Google 已有的功能,這些功能都能看到以往技術的影子,甚至是早已不在的服務,只是 Google 一直缺乏有效率、有系統、跨小組的整合,來將這些功能集中在某個屬於「個人」的地方,進而成為有主體性的身份;之前 Google 有嘗試過的疊床架屋式整合方式,但是很不成功,主要是礙於隱私問題與不同的服務條款規範,一直問使用者要不要放照片分享、要不要放 Buzz、要不要分享所在地點的 Google Profile ,可能誤認為只要 Profile 有跟 Facebook 同樣的功能,就可以滿足使用者對於網路社交的功能需求,但是事後可能才發現到並不會有 User 把 Profile 當成是個人與社交往來的出入口;既然逐步向外整併服務是如此失敗與難以起始,似乎先將各功能整併好之後、再推出一個「以個人為中心主體」的「新服務」才會更容易聚焦,這大概也是 Google 一路跌跌撞撞過來才發現的事情吧。 以對手的服務功能為目標,將 Google 現有功能整併、改良、重新組合再推出,稱作「 Google+ 」,名稱的確很到位、也很有意思啊!XD 提醒您: Mobile 版的 Google+ 已經從 Android Market 下載囉 !

網路 3K 黨與網路偏見

看了 Tom's Hardware 的評測 ,再看一些先前 IE9 一推出後就先出張嘴的網路評論,我相信網路上一定還有一群人,尤其是特定一小群、自以為是「技術掛」或「網路新潮流派系」的人,對 IE 還是會一直給予負面的評價或言論,從幾年前至今一直都是如此。雖然說部分的評論其來有自(我也討厭 IE6 ),但是這種未用先譙的人也實在不少。 即便老態龍鍾的 IE6 有很多非常不優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的, IE 家族才是真正打開了整個網路大門、促使企業與使用者開始大量使用網路的主角;它也是第一個真的實踐桌面系統與軟硬體與遠端伺服器交互應用的瀏覽器,真的扮演起在概念上是 Internet Interface 的重要部份(底層當然是其他細節技術在支撐,這邊所說的是人機與網路的介接模型); IE7 並非不好,只是有點時不我與,在推出時搭上軟弱無力的 Windows Vista 而沒真的取代掉 IE6 ,但是要在當時批評 IE7 對一些技術標準的不相容,其實有點言之過早,因為當時市場上的技術人員、設計人員也沒真的去配合網路的設計標準(至今依然有過半的市場是如此,總是會偏袒某個瀏覽器而刻意忽略其他的設計選項); IE8 變得有看頭了,也引進了新的技術, Windows 7 效能與應用都相當出色,使用者幾乎都會黏上它,但是這種「網路偏見」已經隱然形成,即便使用 Windows 7 工作得好好的人也要刻意批評個兩句才能凸顯自己有點料的樣子。 我認定這種「網路偏見」的形成,蘋果電腦一直是背後的作手,似乎也沒其他人了。 Jobs 失意的時候內心不知道有多煎熬、多挫折、多自卑以致於有多扭曲,於是在重新職掌蘋果後,從 OSX 開始、到推出 iPod 、到推出 Safari 、到推出 iPhone 、到推出 iPad ,蘋果自從說話開始大聲了,就不斷的在簇擁一種偏狹的「網路偏見」:「微軟是爛的、 Android 是差的、最好連碰都不要碰,只有蘋果是好的;蘋果一旦推出什麼東西,其他人就是 copycat ,蘋果對於其他軟體與技術發明的抄襲,則理所當然是先知 Jobs 想出來的。」

Twitter - 5 years old.

圖片
Twitter 五歲了。 近年來日本因為綜藝節目與藝人的推波助瀾下,日本很快的變成 Twitter 的應用大國,擁有相當高的人口,也因為這次震災的關係,吸引了更多亞洲使用者把新聞焦點與訊息傳播放在 Twitter 上,而 Twitter 也在這幾天邁向五歲生日,一般普遍認為 Twitter 的正式誕生於 03/21 , Twitter 也推出了五週年影片,紀念這個里程碑 :

社交瀏覽器: RockMelt vs Flock

接連兩天,社交瀏覽器 RockMelt 突然吸引很多人注意,大概是因為採用了 Facebook 連結邀請函的行銷方式發酵而成功吸引到市場的目光,看起來頗像是一個 Chrome 的改版,有人記得還有另一個的 社交瀏覽器 Flock 嘛? Flock 一開始也吸引不少人目光,起初是使用當時正紅的 Mozilla 核心,但是 3.0 之後整個改頭換面換成以 Google Chrome 為主核心,同樣結合 Facebook 跟 Twitter (結合的服務比 RockMelt 少一些),但是整體執行速度與穩健感卻比 RockMelt 好一些。能夠立即有使用感想是因為: 一直是我在 Linux 與 Windows 當中備用平行的瀏覽器之一。 RockMelt 目前無法直接下載,只能夠過 Facebook 的連結後等待邀請,官網提供了介紹影片: Flock 也提供了說明影片,可以兩廂比較看看,但是 Flock 可以直接下載使用,並且相容 Google Chrome 的 Extensions: New Flock from Flockstar on Vimeo . RockMelt 網站 、 Flock 網站 , go to get it social animals !

#NewTwitter 報到

圖片
對一個愛用網頁版 Twitter 的人來說(像是我) #NewTwitter 對這類人比較有意義吧?很多用手機 Apps 上 Twitter 的人求 #NewTwitter 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那真是匪夷所思啊...多用 desktop 瀏覽器登入幾次應該會比較快有 #NewTwitter 吧?(因為有在 tracking User Behavior 的) #NewTwitter 整體介面的更改很明顯的是想要強化呈現多媒體素材的功能,想要拉近與 Facebook Wall 的差距,相較起來 #NewTwitter 突然變得相當華麗,並且大幅超越了 Facebook ,但是這樣的使用觀感能夠拉到多少 Facebook 的使用者呢?我很懷疑,因為 Facebook 的使用者群漸漸也很少登入 Facebook 寫 Wall 了,進 Facebook 的目的似乎都是以玩遊戲居多,發文寫字聯絡變少了。 很明顯的,Twitter 似乎是想從 #NewTwitter 增強網頁版的黏力,目的應該還是為了廣告,畢竟 Twitter 的 promo tweet 獲得很不錯的廣告銷售成果,以後應該在 #NewTwitter 會看到更多的廣告吧?尤其是多媒體廣告~ :P PS: #NewTwitter 真的很容易一直打錯...

Google 基於人權保護向中國表明交涉立場

今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吧?一早看到 Google Official Blog 上面的新文章 "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 ,一時之間竟然還不知道怎麼反應過來,在這個「對於任何事物都足以失去信心」的年代,看到這樣的內容,心裡面似乎又重拾了些什麼:我們真的要仔細記住這個開端吧?不過現在在社交網路上對這個消息一頭熱的人,有多少個是真的把原文看完的,我倒是相當懷疑,因為這些事情是有小範圍與大範圍不同的關聯。 粗略的紀錄一下文章各段大意,並沒有非常詳細,開頭是對應原文的段號,括號中是個人補充: 1. Google 在 12 月份偵測到一次高技術複雜度與針對性的攻擊行為,但是這跟以往的網路攻擊不一樣; 2. 首先,這次受到攻擊的企業不只是 Google ,還包括其他企業,而 Google 也通知警告這些企業; 3. 其次, Google 掌握到證據,這些攻擊的目標都是在中國進行人權運動的活動份子所擁有的 Gmail 帳號,進攻並沒有得逞,但是目前已經知道有兩個帳戶有安全上的問題(可能透過其他手段); 4. 第三,這次調查他們發現到有部份鼓吹人權運動人士的帳戶被其他人(第三方)用正常的方式進入,而不是透過破解或是攻擊得逞的,有可能這些帳號是騙得的或是竊得的; 5. Google 立即針對這些攻擊進行安全性的改善,也建議使用者注意資安與安裝防毒軟體; 6. Google 立即針對這些事情進行討論,不單只是因為資訊安全問題或是人權; 7. 在 2006 年 1 月 Google 在中國推出了 Google.cn ,目的是為了提供中國人技術服務去獲取資訊,考量到提昇使用者獲取資訊的效益,讓 Google 對中國政府妥協,進而審查一些網路內容,儘管是「不舒服的」,但是 Google 也設定了自己的底限; 8. 在這攻擊與調查之後, Google 發現到,過去的一年當中國更進一步加強言論控管(或許是審查的壓力、或許是開始採用「暴力攻擊」方式,像是網路攻擊),讓 Google 決定重新考慮在中國的業務可行性; Google 已經決定不再封殺 Google.cn 內的搜尋結果,將會跟中國政府開始進行討論, 去設計出一個符合中國法律的搜尋引擎放在中國用 如何在中國的法律範疇內運作一個不須言論審查的搜尋引擎(我的認知...

Google Reader 開始加入 Twitter 化的元素?

圖片
這不是說 Google reader 中可以直接轉 FEEDS 去 Twitter 即時 Tweet 一番,而是在 Google Reader 內部開始可以依據 Gmail Contact 去 Follow 其他人 Share 出來的 Items 、或更進一步的 Share Links or Items 給其他 Follow 自身的人、也可以即時分享一些自己的簡短想法、甚至告訴分享者喜歡或不喜歡分享出來的 Share Items、並且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喜歡與誰喜歡這個 Share Items (這簡直就像是 Twitter 上 RT 的落實與實做啊! XDD)等等;在分享的對象上,現在也可以把 contacts 分類成群組之後再進行分享,這樣也不怕 Share Items 分享出去時沒辦法鎖定受眾;目前這些新功能只有英文版介面底下可以看到,請記得先把 Google Reader 切換到英文介面。 在 Google Reader 中這些統計後的數據會不會在之後成為 Google Search 內搜尋計算時的一個計算參數、或是另一種搜尋的參考依據?如果是的話,搞置入性行銷的部落客與搞 SEO 的人就要更忙了:置入性行銷部落客以後寫一篇收錢的試用或食記不但要養一群帳號去書籤推,還要養一堆假帳號拼命點 Like ,搞 SEO 的要幫客戶網頁與商品頁 RSS 化,廣為登錄、發布後還要虛情假意的把這些廣告目錄 Share 出去...把技術門檻拉高來球公平公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而 Google Reader 把這些 microblog 功能加入,對我們這種以閱讀與分享為中心的人來說真的是再方便不過了。 註:不論是 Plurk 或是 Twitter ,最近共同的現象就是開始變成紀錄 Link 、 News 、 Articles 的替代品,這是microblog 的宿命:它一定會變成紀錄網路上 url or ip 最簡單的 memo 工具,跟早期文字系統時代的 log system 一樣,之後又會有一群 users 慢慢走回到功能較複雜的平台上;抽樣觀察幾個小群體,真的還能夠繼續維持多人對話的人實在是剩沒多少個,一開始可能五個, Followers 到五百甚至五千之後能會互相對話的大概不到五十個,主要還是那初期的五個...而對話的內容與方式大致上還是以 Links 為主角,...

Twitter or Plurk? 這還用問嗎...

圖片
「Twitter or Plurk」的思路其實跟「選 Blogger or 無名」的思路很接近,而這個很巧的,也在不久之前剛寫過相關的主題, 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該有的重點 與 開始使用 Twitter ;看到 Jas9 的 Twitter vs Plurk 文章之後覺得只有單一的數據圖表而說微網誌大戰似乎可能有點不足,底下又有人給了一個連結說什麼去年 Plurk 的流量就已經超過 Twitter 云云,這有可能造成閱讀上的「完全誤解」,這會讓一些「只讀而不搜尋資料」的閱讀者誤以為 Plurk 真的就跟 Twitter 已經平起平坐或是可以相提並論了;想說資料查都查了,乾脆寫一下好了,相關數據資料是以 2009/06/30 的搜尋資料為主: 或許不少人受到上一期商業週刊的專題影響,開始注意到這似乎是一個可以再次極度發揮的主題(無奈的是我們比這些商業週刊要跑得更前面一點),而這個話題背後的運作是不是受到某些行銷勢力與廣告公司的影響還不知道,但是以時間點來說,有些廣告公司似乎正打算培養炒手往這個方向去走,但是至少比國外進入 Microblog 進行網路行銷的時間慢了一年以上; 我比較在乎的是使用者端的選擇,像是 Jas9 的文章所產生的選擇,因為至少使用者要在一開始就會想選擇到一個覺得「對」的地方,或是看到網路上的文章而建議使用者到一個對的地方,這個對的地方是站在更有說服力的立場上,而這個立場卻不見得是很多人已經說過的立場,所以,先來看一下 Google Trend 的資料: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 母體僅限定在台灣 : 恩,看起來 Plurk 一飛沖天,一片形勢大好之勢,真是如此嗎?這個值得思考一下;而使用 Twitter 的是哪些人呢?這個可以再思考一下;兩個問題留到後面再說;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 母體僅限定在中國 : 先不論前幾個月前 Plurk 開始被中國長期封鎖, Twitter 不論 Plurk 封鎖與否都在中國有很大幅的提升,這種使用人數的上升是很獨立的,而並非與 Plurk 之間有高低互見的,尤其是受到伊朗選情中 Twitter 的複合應用激勵下,也讓中國網民開始推推看;香港就別說,似乎根本看不到 Plurk ... Twitter vs Plurk 的不重複使用者, 母...

Internet Social & Friends?

如果在社交網絡當中太過 Close 會怎樣?或是說如果社交網站變成像 Facebook 那樣可以即時的話... 可以看一下這支有趣的影片: Friend Request "Chat Windows?!" 當然 SuperNews 在酸社交網站也是很有一套的: Social Networking Wars 仔細看看 SuperNews 的影片,幾乎都是五星評價,非常的厲害。

成功的社交網站重點在?

社交網站會成功的重點,簡單的說是「提供大量很容易接觸到的陌生人」與「維持使用者之間稍大的距離感」,但是從這句話去看事情的時候,覺得很多人的分析角度有點不太對,完整點、現實一點的說法是「提供使用者可以很輕易的接觸到大量的陌生人、讓使用者自以為真的認識很多人、最後讓使用者認為跟一些陌生且不親密的人對話或互動就是完成 Social 的任務,進而把這個簡單的任務完成」,就成為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 你會發現 Twitter 是如此,原本是以 Micro-Blog 做出發點的 Twitter ,現在被當成是 Social 網站在使用了;使用者很輕易的就可以在上面透過一兩個人的 tweets 開始去接觸到一大票人,但是其實在上面你看不盡也看不清某個自己所 Follow 的人的全貌,也因為這個原因你才可以很輕鬆的就按下 Follow ,然後跳到下一個陌生人去,甚至前一個人你也不見得早已聽過,對方也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 Follow 了他,如果這個人是上千人 Follow Up 的更是如此。就是要讓使用者如此容易卸下心防才能這麼輕易的連結上。 再來是,使用者會 Follow 的特定一票人通常跟使用者本人其實是處在並不是很熟悉的狀態,或是生活並未有深交的狀態,才有機會結合在一起,而這種關係通常也只存在於網路上,很難拉到虛擬網路之下放在真實生活之上,這個去歐美中台等地各抓幾個帳號出來研究一下大概就知道了;也因為這一層「你我其實不是很熟」的陌生關係,使用者才可以開始暢所亂 Tweet 了起來,因為彼此見不到面,真的 Tweet 了什麼也尷尬不起來。反倒是生活當中很熟的兩人在 Twitter 上互相 Tweet 不出個東西來,頂多是彼此插個嘴後又各自朝向自己建立的不熟聽眾去 tweets 了。 有人可能不認為 Twitter 是個 Social 網站的好例子, 畢竟 Twitter 一開始是以 Micro-blog 做出發點的網站,從 Twitter 來開始說明是因為 Twitter 的人際關係簡單好懂,回頭來看 Facebook 上建立關係的模式大致上也是如此;建立在真實通訊名單上的 Facebook 小團體通常會親密很多,但是小團體並非 Facebook 成功的原因,而跳躍出小團體一直往外連結也只是成功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是透過網路而產生連結的使用者之間就很不熟了,大多數在上面更...

什麼是 Google Wave ? [Google I/O 2009 preview]

圖片
什麼是 Google Wave ? 不要用猜的,看影片、看影片: Google Wave Developer Preview at Google I/O 2009 然後到 Google Wave 的網站 去進行預覽體驗登記!如果覺得影片太長、看不下去,就跳過吧... 說得簡單易懂一些,這是進化版的 Outlook ,但是一般人根本沒機會玩「真正完整版」的 Outlook (沒有那個企業環境),可能已經在另外一頭喊叫「這才不是咧!」... sign... 說得專業一點的,這是準備打微軟的 Communications Server + Office Communicator + Outlook 的線上服務中心,但是一般人可能壓根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 這個 Google Wave 的原型非常像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微軟在辦公室的策略分別有 Client 端與 Server 端來互相配合,單機版 Office 在加入「含伺服器端完整版」 Office 大套件中的 Work Group (工作群組)之後,安裝 Communicator 後會整合進 Outlook 當中,將會變成整個套件的中心主角,企業內的使用者就可以從中直接進行即時通訊、共同編輯文件、線上會議與共同討論等等,甚至可以在 Windows Mobile 的手機當中操作文件分享、進行語音通訊,也就是說在 Google Wave 當中演示的功能大部分在「含伺服器完整版」的 Office 上做得到,只不過企業要自己架相關的 Server ,而一般企業根本還沒到這個層級就停止投資了,因為光是為了每年的軟體授權費,企業就會開始哇哇叫,一般上班族好像也沒機會用到這麼全面的功能,不過這卻是現今微軟最主要的獲利中心區塊。 Google Wave 則希望前面說的事情可以在 Web 端發生,讓一般工作小組也用得到這類的功能,而不是只存在大企業體內, Server 跟服務介面就由 Google 來搞定,加上老闆 Larry 說的:要更注意即時搜尋的需求;這些在 web server 中「正在」發生的物件與事件應該是可以被立即搜尋的。在做完 Gmail 、 GTalks 、 Docs 、 Calendar 、 Group 、 Google Apps 、 Push I...

[Action1106] 請聲援"野草莓運動"

圖片
為了維護言論自由與基本人權,即使無法親身參與,也請聲援"野草莓運動",為了讓更多用更快速度知道"野草莓運動"的目的、對象、意義,請串連下面的連結: "野草莓運動"公開網站 http://action1106.blogspot.com "野草莓運動"行動聲明 如果希望加入串連統計,請由此 取得串連語法 如果朋友、家人、甚至是社區鄰居,因為部份媒體的誤導傳播而對此運動產生誤解,請將此「 "野草莓運動"行動聲明 」列印出來給親朋好友看,或是在不影響居民觀感與生活便利的前提上,將訊息張貼在社區、公寓、集合住宅的公佈欄上。 如果身份是學生,請花點時間瞭解同學們正在做什麼: 現場直播(台北): http://live.yahoo.com/wenli 直播網站(台南): http://live.yahoo.com/tainandirect 直播網站(台中): http://live.yahoo.com/tcantiapl 直播網站(新竹): http://live.yahoo.com/Student_Movement_Hsinchu 直播網站(高雄): http://live.yahoo.com/kaohsiung 這些人正在運用新的技術凝聚力量,即便政治人物錯誤已經造成,他們正在努力試圖將錯誤的歷史軌跡修正回來。 如果是具有政治傾向者,請看看這篇「 網友致趙少康先生 」的一封信。對「言論自由的迫害與基本人權的漠視」而言,其本質是「只關乎利益、不分顏色黨派」的,現在沒遇到的人並不見得未來不會大難臨頭。 如果對這群抗議者的行為有疑義,請參考「 何謂『公民不服從』 」,在集會遊行法已經變成統治者與掌權者所迷戀的工具時,"野草莓運動"的學生與教授替人民站出去發聲,受益的會是所有公民,但是他們被強制驅離、被媒體誤傳抹黑而造成民眾誤解、被警察非法對待,在媒體企圖湮蓋事實的同時,他們用最快的速度架起全天候網路直播,避免任何的斷章取義,與傳播不當的媒體對抗,並且希望有人能協助 進行蒐集與側錄不當報導 ;他們正需要各界聲援,也需要有人協助傳遞更真實的聲音。

[轉] 網友致趙少康先生

作者: piawfu (抱玉) 看板: camduck 標題: 致趙少康先生 時間: Sat Nov 8 10:06:43 2008 趙先生: 要稱您為什麼,讓我思考了好一會兒。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您, 您是環保 署長,在一個兒童或是青少年節目出現。再聽到您的名字時,您以驚人的票 數進入立法院。等到您的名字真的成為我和家人每天生活裡不斷出現的話題 時,我們更想稱您為趙市長。 時間是1994年,我就讀大安區的一所國中。應該是國二, 台北市長選戰是班 上的熱門話題。我和支持陳水扁的好朋友因為選舉差點反目,或者可能真的 反目了一小段時間。現在想起來,當時的熱情,放在一個國中生身上未免有 點突兀,但回頭看當時的社會氣氛以及我的家庭背景,這一切都不奇怪。新 國民黨連線改名為新黨後的一週以內,我坐在新黨的辦公室內——是青島東 路嗎?我忘了,那是一個年幼的我第一次聽到的路名。家母跟新黨表達支持 之意,並交換了許多想法。另一個來加油打氣的長輩不知名男子,指著辦公 室裡的牛皮紙袋信封,說這樣就對了——他指的是信封袋上的印著的「新國 民黨連線」用原子筆劃掉了「國民」和「連線」,變成了「新黨」。 我家裡有新黨黨徽和中華民國國旗合併的旗幟, 我想我不說您也記得那面旗 子。在大安森林公園,或很多地方,我們揮舞過他。我們家的車上總是放新 天地電台,我最喜歡的主持人是路克。我家裡有一張,或兩張,黨員編號前 一百號的新黨黨證。我不知道您是否記得新黨創黨後第一份刊物的名字,它 叫做《小市民心聲》——我家有人參與了編輯工作。 陳水扁選上了,在跨年晚會扮麥克霹靂超人扁,我們全家一起笑他。 我跟連 詠心同一年考上高中,一進高一就在校刊社留言本跟人討論她搭什麼車上學 。不知道您是否記得,在「民進黨是亂黨、國民黨是爛黨」的口號下,連戰 並不受新黨支持者的歡迎。 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到不那麼久以前, 都還有人將我稱為泛藍支持 者。我在網路上跟人筆戰何謂「愛台灣」、批判對外省人片面、一概而論、 過度化約的刻板印象;我跟人爭執著將2004大選後的泛藍支持者稱為暴民是 否太過武斷。閣下節目的來賓老沈發表「愛台灣不應該成為選戰主軸」時, 我在台灣最大的BBS站向罵他的人澄清沈大老的原意。是的,過了十多年, 我一丁點都不像國二那年一樣,覺...

Blogtoberfest 2008 :大型的英文 Bloggers 活動

圖片
有 某人 說參與前一個 Blogger Party 很閃,所以我把這個活動放上來了: "If you're an English blogger, please mark your calendar for October 25th, and join us in Hukou for the biggest blogger event in Taiwan: Bushman's Blogtoberfest !" Bushman's Blogtoberfest, 2008 Sat Oct 25, 2008 (Timezone: Taipei) Hukou, Taiwan ( map ) The biggest blogger event ever! Every English blogger is invited to attend. Send this to every English blogger you know, even if you think they might already know about this. Respond as soon as you can to let us know if you will be attending. This is what we did last year: http://www.thenhbushman.com/2007/10/22/blogger-grill-party-the-untold-story/ This year's event is on the same weekend as last year's. This year we have our own restaurant to ourselves, down the street from the famous Shao-hui's. It's a lesser known place but the food is excellent, as many of you already know. There will be a PA system on hand for announcements and any pres...

2008 Blogger Party in Taipei

圖片
今天晚上我參加了一個 Great Party : Blogger Party in Taipei 這是一場非常隨興的招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型, 10/19 時間到了,有興趣的 Blogger 就自行前往參與這個活動,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進而也參與了這個活動。 當然,它不像台灣某個部落客年度活動大拜拜搞到後來要政府單位介入、過程像是政策宣導、一堆自以為你應該要認識的人依序上台拿麥克風演講、台下一直問這是誰不然就睡覺等吃點心的那種活動,這是一場真正的 Party,過程就是某個人提議這個 Party,然後把訊息放在 Blog 上,藉由 Blogger 們自行傳播與六度分離帶來了一些原本彼此並不認識、從未見過面的人;這個 Party 裡面沒有主角、也沒有會站出來演講的角色、彼此可能都不認識、甚至連彼此的 Blog 都不見得有看過,是個很單純且很有機的 Party,主辦人雖然是來自於 Bike Hugger 與 Textura Design,只是恰巧因為這兩個組織的人員都想要有個 Blogger Party ,乾脆開放出來給所有的 Blogger 參與,這裡面沒有任何的商業目的、也沒有任何的產品推銷、不賣任何東西、不談任何有關於生意或商業行為,也沒有在活動過程當中看到贊助廠商是誰或是誰出錢做這個活動,目的只是單純的資訊交流與 Blogger 間聊天對話而已。 一開始人還不多的時候,有人拿出了一些參加 IDF 時帶來的 Gadget: 像是 Intel Atom Base 的掌上型電腦(Linux OS) : 這個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對吧: Party 的內容主要是 Blogger 們的互相交流,而這樣的高科技品很快的就讓大家展開一些話題。陸陸續續有人加入這個 Party 當中,有從美國來參與 IDF 的 Intel 人員、有台灣知名企業 DAHON 的人員(與 Bike Hugger 有關)、有 Web 設計師、有大學教師、有大學教師的學生、有為了 Google 而來台灣的人等等,逐漸變成一個 20 多人的 Party,非常有趣也非常的好。我的英文說得很破,練習的機會太少了(聽的部份倒是還好),不過幸好與會的人當中有人會說中文,並且說得很好,所以很快地,我跟一位專業人士展開了對話(容我保留他的身份),也立即切入到比較貼近 Blog 的話題。 他聊到關於 News 與 Blog...

Handbook of Online China 中國網路狀況報告書

Handbook of Online China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tags: powerpoint advertisement olympics open platform ) TrendsSpotting 公開一份簡報,內容關於中國網路狀況的統計數據,這一份簡報的數據來源 McCann 大學、 CNNIC 、 Pew Internet 、 Hitwise 、 comScore 等調查單位或機關組織,內容共分幾個部分:中國領導WWW、中國內的網路使用狀況與統計數據、中國前十大網路、中國 2.0、中國的電子商務、奧運當頭持續改進。不過看到裡面的數據其實很簡單的說,就是「人口數量就足以壓死人」。 以行動上網(手機上網)來說,現在中國的行動上網人數居全球之冠,光單看這些數字是非常驚人,因為很輕易的就把美國這些國家給巴死,可是數據體本身並沒有跟總人口數做比例關係,在中國人口數極為龐大的情況,統計數字顯得相當單薄、有點缺乏說服力,有點像以前看到一份簡報「 Did You Know ?」一樣,壓死別人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口數極大化。 這種情況變成是,就算美國全體總動員拼一人一機上網去,普及率達 100% ,中國只要撥幾個主要城市出來,每位農民發一台回收電腦就馬上 Over 過去了;如果要拼全民手機上網,也只要撥幾個沿海城市出來作主打,美國怎麼拼也拼不過那個人口總量的;但是這是一份可以參考的數字,因為數字來源是綜合許多有公信力的調查機構給予的數字,可以瞭解一些數字上中國所擁有的壓倒性力量。 News from 沙粒豆

Google 3D 社交遊戲 Google Lively Open Beta

圖片
或許是因為 第二人生 Second Life 太紅、太 B2C 了,擁有龐大使用者的 Google 可能早已悄悄覬覦這塊大餅許久,推出了 Google 3D 社交遊戲 Google Lively ,現在已經 Open Beta 提供各使用者測試(遊玩?) 遊戲下載 需要先下載一起始安裝檔案約 470K 左右,之後會自行上網抓取安裝遊戲所需的各子程式與檔案,就直接安裝完畢,安裝完後目錄檔案大約 14mb 左右,是很簡單小巧的社交程式,原因是大部分功能都是與瀏覽器結合為主,所以...就是ie囉...錯!用 Firefox 也可以! 遊戲一開始 ,請從網頁上登入,第一步 你就要「開房間」 (!),可以決定房間名稱,並且embed到你自己的網頁當中,當然也可以自己佈置與裝潢: 在房間裡你可以開始創造自己的角色,換換衣服、或是乾脆換個「物種」(!),當然,這時候就看出這個遊戲的一個目的,「虛擬物品的實際買賣」: 當然,之前的房間內也是有傢俱、甚至是空間造型的買賣,不然不想花錢的話,也只能住在標準公寓而已,之後你也可以離開自己的房間去其他「空間」(rooms)逛逛,人還不少呢~高品質佈置的空間也很多,不過進到人數爆滿的空間內就很慘...而在遊戲中交談的中文...ㄟ....請說「應格裡去」,「三Q~」 底下是遊戲中的「理想情境」影片,有 Google 帳號的使用者趕緊去試試看吧!

Google Maps Taiwan 台灣版公司行號商家免費刊登資訊教學 Step by Step

圖片
Google Maps Taiwan 上線最重要的一項功能,就是一般公司行號與商家可以自行刊登商店訊息,這像功能稱作 Google 商家登錄中心 ,而這項登錄功能完全是免費使用(跟 Google 大多數的服務一樣:免費!),利用這項功能,公司行號/餐廳/商家可以不用再像傳統時代一樣,非得要借助一般電信業者製作黃頁電話簿或是依靠一些飲食娛樂雜誌才能廣告或行銷自己的公司資訊;在 Google Maps 中刊登公司資訊不但免費,更大的好處是使用者可以很快速的搜尋到公司實際位置、地圖、聯絡電話、公司/餐廳/商家的基本資訊,並且可以直接透過 Google 地圖內嵌功能直接利用 Google 搜尋引擎搜尋公司/餐廳/商家的其他網頁資料。 刊登訊息的步驟其實相當簡單,但是為了要求資料的正確性,會有一個驗證過程來確保資料具有負責人( Google 本身不對網路使用者自行增加的資料負擔責任),如要刊登,可以參照底下的步驟進行之: A.想要免費刊登的公司/餐廳/商家要先具有一組 Gmail 帳號或是 Google Account, 如果有 Google Apps 的帳號也可以,沒有的話就到 http://www.gmail.com 申請一組即可。 B.有了帳號之後,直接到 http://maps.google.com.tw 於右上角登入, 接著就可以點選首頁左下角的連結: 這樣就可以進入開始登錄,也可以直接點選 此連結到 Google 商家登錄中心 。 C.第一步驟是輸入一般公司資訊,分列數項說明之: 輸入你的公司行號/餐廳/商家名稱。 選擇你的公司行號/餐廳/商家主要的所在地區與完整地址。 你會發現 Google Maps 相當貼心的替你列出該地區所可使用的郵遞區號供你選擇。 這時候右邊的地圖就已經開始進行搜尋大略位置供你預覽,因為 Google Maps 應該有套用地籍圖之類的資訊,所以位置算是相當準確喔。 當你輸入完詳細地址之後,可以再看一次右邊的地圖是否有錯,如果覺得標註地點有所偏移的話,可以點選此連結進行修改。 輸入你的公司行號/餐廳/商家的電話,這個電話最好是無分機/直撥電話,如果有其他電話(例如手機)可以額外新增。 輸入公司行號/餐廳/商家對外公開使用的 E-Mail 與網站網址,如果沒有則免填入。 (圖片中竟然忘記編上「8」號!好,請自行跳過這個編號==) 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