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Tutorials」標籤的文章

Google SEO Starter Guide :初心者教學

圖片
Google 在 2008 年時 曾經推出一份 Google SEO Starter Guide ,讓網站資訊建築師在網站還在設計階段時,就能先規劃出符合 SEO 基本原則的網站架構,這份 SEO 初心者教學內容也被翻譯成許多語言( 包括繁體中文 ),在微網誌興起的今年, Google 也更新了 SEO Starter Guide 這份初心者教學內容,比之前更容易讀、更容易了解(不過目前還是英文版本), 趕緊下載一份看看(PDF) 吧,別再讓坊間一些亂七八糟的暗黑 SEO 公司掏空企業荷包了。(感覺上好像網站建築師與一些網路報馬者好像都很害怕讓企業老闆知道有這份文件似的...)

Tilt-Shift 移軸特效 / 免費軟體 / Photoshop 教學

圖片
Tilt-Shift 移軸鏡頭相片效果非常的有趣,原本移軸鏡頭的拍攝是為了 選擇成像聚焦點位置 (分為 Tilt 左右偏軸拍攝或 Shift 提降偏軸拍攝),或是進一步 模擬微距鏡頭的拍攝感 (改變成像軸距偏移畫面的落點),這個從 60 年代開始出現的拍攝手法演變至今成為拍攝的創作手法,即便是實景,在移軸鏡頭效果下看起來很有玩具模型的感覺。在這邊可以看到很多移軸鏡頭拍攝出來的照片: 50 Beautiful Examples Of Tilt-Shift Photography 。 有些數位單眼相機已經有做了這樣的模擬濾鏡,像是 Olympus E-P2 就有內建這樣的濾鏡(稱作透視效果),拍攝的趣味性相當地高,可是一般數位相機大概都還沒有這種濾鏡效果;在標準鏡頭下能夠有 Tilt-Shift 效果通常也是相片被相機本身的晶片處理過了,同樣的工作搬上電腦再進行後製也行,不過主要都是模擬微距鏡頭效果(移軸的模型拍攝效果),很少刻意處理成偏軸(偏焦點或刻意傾斜)的處理效果。

Install Mac OS X 10.6.3 Snow Leopard on Normal PC (2010)

圖片
要安裝 Mac OS X 10.6.X 到一般 PC 並非難事,甚至,了解過後就變成家常便飯式的安裝,以至於這篇一直寫不完。 如果不想走正規的安裝準備途徑,可以下載一些已經 Hack 過的 Snow Leopard 系統光碟進行安裝即可,甚至可以安裝到 AMD CPU 的系統架構上去,基本上這些版本我大致都玩過、檢查過,都沒什麼可疑之處,安裝 Mac 軟體使用一切正常之外還可以上 Apple 更新,可以搜尋關鍵字:SnowOSX, Kalyway, iPC, iDeneb, iATKOS 我個人會推薦 iATKOS 給初次嘗鮮的人,因為內建的驅動程式支援硬體算是廣的,安裝也比較容易、更新速度也快。 如果要手工打造,請你先評估自己是不是一位懂軟硬體的「威能使用者」(Power User),目前並沒有很單純簡易的安裝法(但是事實上也跟原本蘋果作業系統的安裝方法差不到哪去),就算是 Power User 也是要先有一些事前準備與知識建立的,那就是: 蘋果的作業系統硬體支援度比 Linux 還差、蘋果的作業系統硬體支援度比 Linux 還差、蘋果的作業系統硬體支援度比 Linux 還差、蘋果的作業系統硬體支援度比 Linux 還差、、、 請自行複誦一百遍獲得腦袋與蘋果核之間的最高相容性,你應該早就發現到老賈已經不敢說 Mac OS X 相容很多硬體那句鬼話了。 開工吧!

Mac OS X 10.6.3+ R/W 讀寫 NTFS 磁區檔案的方法

圖片
發現竟然不少 Mac User 不知道怎麼讀寫 NTFS 磁區(一般可讀),其實方法有兩種,跟斯斯有兩種差不多。 大家普遍知道的方法是透過 Linux 上 ntfs-3g 來進行讀寫, ntfs-3g 在 Ubuntu 中有很好的表現,所以 Mac User 就別再自己嚇自己、害怕使用這個東西,但是用指令很煩,所以安裝 MacFuse 這個檔案讀寫的框架,立刻就能開始進行 NTFS 的讀寫了,下載: http://code.google.com/p/macfuse/ 不過這是在 Mac OS X 10.5 以前的爛作法...為什麼呢? Apple 之所以令人感到很煩的原因,在於 Apple 把作業系統搞到很肥大之後,新增的功能使用者不一定知道怎麼用、放哪裡、或是用來做什麼...其實有玩黑金塔的人應該都已經知道, 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 之後的系統已經可以直接讀寫 NTFS 了,蘋果在騙人不懂... 可是每次 ntfs 磁區掛載上系統時,預設是用唯讀的方式掛上的, Apple 也沒打算告訴使用者怎麼重新用「可讀寫」的方式掛上,介面裡也不做,結果反而有人改用上面的舊方法去讀寫 ntfs 磁區,那才真的有可能出問題!有個可愛的日本人就寫了一個簡單的 ntfs mounter 程式,當掛上 ntfs 磁區後(例如 USB 隨身硬碟),先將磁區卸載、再用 ntfsmounter 重新把磁區載回來: 就是那隻喵!它會自動搜尋可掛載的 ntfs 磁區,掛載回來後 ntfs 磁區就變成可寫了,這才是 Mac OS X 10.6.3 系統讀寫 NTFS 磁區的最佳方式。 ntfsmounter 下載 : http://ntfsmounter.com/ 而 ntfs-3g 也有提供帶介面設定的更新版, 就放在 Apple 的網站供使用者下載 。

Blogger 十週年慶推出官方版「繼續閱讀 Read More 」功能

圖片
Blogger 歡慶十周年,特別推出非常多使用者期待、特別進化過的「繼續閱讀 Read More 」功能官方版!!這個方法純正精釀,保證原汁原味猶如 Blogger 彩蛋一般,如果不是最近有在注意 Blogger 十週年慶的人可能還不知道有這個功能的出現,同時這個方法可以在一般 Compose 編輯中直接使用,也不用再用 span class 這些語法了。 原本的古法(也就是以往使用的官方方法)的中文翻譯叫做「 可擴充的文章摘要 」,這種說法應該沒有人搜尋得到,新的官方功能叫做「 'After the jump' summaries 」,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更精采的請跳轉下頁」或「跳轉全頁」那個的『「跳過之後」式摘要』...暫時就叫它「跳轉式摘要功能」...吧?

[iPod Touch] Discover WiFi - 好用的檔案傳輸與分享軟體

圖片
Discover 是至今我覺得在 iPod Touch 上最推薦、最好用的檔案傳輸與分享軟體。 iPod Touch / iPhone 3G 的音樂管理當然是交給 iTune 處理,這有點不得不、同時也有點無奈,但是買了一個大容量的 iPod Touch 卻只能聽音樂,其他的檔案都只能靠 Safari 從網路上直接上開啟似乎太小題大作了,更何況一直使用 WiFi 開檔案、看一些文書檔案未免太浪費電力了,如果能夠離線觀看很多類型的檔案,會讓 iPod Touch 的泛用性更高,也可以減少對 WiFi 或是 3G 上網的依賴,所以我開始找一些可以把檔案傳輸進 iPod Touch 的軟體。 這類的軟體其實並不少,有需要付費的、也有免費的,不過當然是以免費的為主,我用過免費的 Files Lite 、 也用過朋友花了 5.99 美金買的 iStorage ,發現怎麼用都覺得 Discover 是一隻最好的傳輸軟體,而它也是免費的。 Discover 是一個可以把 iPod Touch 變成「無線傳輸隨身碟」的軟體,彌補了 Apple 對 iPod Touch / iPhone 3G 直接連線或是直接存取的限制,當檔案傳輸上 iPod Touch / iPhone 3G 之後,在 Discover 這個軟體當中可以直接開啟很多的檔案類型: iWork (Pages, Numbers, and Keynote), full resolution if saved with preview Microsoft Office (Word, Excel, and PowerPoint) 並且支援書籤功能; Web Archive (web-page downloads packaged by Safari) Web page(htm, html) 不過只能用純文字閱覽的方式,沒有辦法直接讀取圖片; PDF 完整功能,可以放大縮小、旋轉螢幕、支援書籤功能; RTF (Rich Text Format) 這個檔案格式很多軟體都不支援啊~ RTFD (TextEdit documents with embedded images) Plain text (many different file extensions) 可以支援 UNICODE; Sou...

[Windows 7] iPod Touch 與電腦 WiFi 對連

圖片
買了 iPod Touch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搞定一些連線的事情,而我的 desktop 與 notebook 都是用 3G 上網,想玩 iPod 還非用這種方法不可。( ADSL 對一個行動者來說實在是太不實際的東西了) 大都會區當中 WiFi 無線環境雖然已經很多,但是在一些特定場合當中 notebook 用 WiFi 對連再 Bridge 橋接上網是省卻很多囉唆事的好方法,例如在公司裡有固接網路卻沒有無線網路、公司 WiFi 設定很囉唆、 notebook 或家中電腦只用 3G 上網時;而用 WiFi 對連也是 iPod Touch 與電腦進行一些進階用法的基本法。這種方法其實就跟以往 desktop 用跳過線的網路線直接對接是一樣的方式,只是用 WiFi 設定起來更方便。 ㄟ,基本上身旁周遭我所認識且有筆電的人,好像沒幾個人知道這種電腦對接並且可以直接分享檔案的方式,沒有 AP 就只好哇哇叫、嚷著要隨身碟,真怪。 在 Windows 7 當中打開 Networking and Sharing Center: 選擇 Setup a new connection or network, 在類型選擇當中選擇 Set up a wireless ad hoc (computer-to-computer) network, 一個功能說明畫面,建議不會用的人看一下...囧 設定一下無線網路名稱,安全類型選擇 WEP 就好,反正只有短暫連線,記得要設定密碼,考量一下 iPod Touch 輸入能力,別設定太複雜, 這樣就完成網路連線設定了,並且會直接連上這個虛擬的無線網路環境, 這樣就表示電腦已經連上這個虛擬的無線網路環境,等著別人進行連線,在 iPod Touch 當中立即可以看到這個無線網路、連接上就表示跟這台電腦對連成功了,近距離的無線接觸,訊號當然是粉強粉強,ㄎㄎㄎ。 要在沒有提供 WiFi 網路的環境讓 iPod Touch 上網收個信、更新一下 RSS 也是透過這種連線方式,只要進一步在 notebook 的相關設備上(網路卡或 3G 網卡)上進入內容、設定該設備的 Sharing 、允許其他電腦透過網路卡或 3G 網卡進行上網連線即可,iPod Touch 或其他電腦就可以利用 WiFi 訊號透過橋接進入固接網路或 3G...

Firefox 開啟多重替身 ( Multiple Instance )

圖片
Firefox 替身使者出來吧!! 平常在測試網頁、使用網路服務、甚至收發信的時候都遇到一個相當惱人的問題,就是一直登出、登入、登出、登入,中間還不斷夾雜著「啊!檔案在A帳號!」、「吼!文件在B資料夾裡!」的問題,實在是非常的煩人,尤其是經常會需要區分工作身份帳號與私人身份帳號的時候就更煩。 通常使用 IE 登入 A 帳戶、使用 Firefox 登入 B 帳戶就可以很簡單的區分公私兩種身份狀態,但是有時候需要測試時又不想登出主帳戶的時候,就有點麻煩了,像是明明要秀給客戶看 A 網站資料卻被發現上面工具列書籤中有無名辣妹部落格之類的,整個就是一個糟。 之前會使用 IE + Firefox + Flock 三重身份的方式來進行,必要時還可以加上 Opera + Safari + Navigator ,可是要安裝這麼多東西也是令人感到很煩,在 Linux 當中也沒有 IE 或 Safari 拿來當分身, Flock 進社交網站老是自己跳出一些提示、 Sidebar 等東西,囉唆的半死,這時候 Firefox 的多重替身,也就是同時使用「多重設定檔」就相當好用了。 「多重設定檔」啟動多重 Firefox 就跟多重開啟 Windows Live Messenger 一樣,同樣的程式主體在不同設定檔下有不同的設定,跟隨著不同的帳號,當然登入各網路服務的時候也可以是分開的帳號、 Sessions 、 Cookies 、 Temporary Files ,連安裝的 Addons 、書籤都可以分開,無聊還可以開兩個 Gmail 互相寄信,或是開兩個 Twitter 假裝對談衝人氣(這太無理了!XD),總之,好用。 另外是在 Firefox 中安裝一堆東西掛點後,這個方法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純潔的、乾淨的、空白的 Firefox 出來,再把其他設定檔案砍一砍,這樣 Firefox 就在「有點不夠乾淨」的方式下重生了(俗稱 Dirty Way ,乾淨的方式當然是反安裝、砍資料夾、重新安裝 ==)。 方法如下 :首先在「開始」選單\「執行」(或直接 Winkey + R)輸入: "C:\Program Files\Mozilla Firefox\firefox.exe" -no-remote -ProfileManager 而在 Ubuntu 或 *nix -like 的...

Install OpenOffice 3 Beta in Ubuntu

圖片
既然 OpenOffice 都已經推出 3.0 Beta 了,在 Ubuntu 當中不拿來玩玩實在說不過去。 1.首先到 OpenOffice 3.0 Beta 的下載網頁 去下載安裝檔案,因為 Ubuntu 是 Debian 支系, 下載 Deb 版本 。下載速度不知道為啥非常的慢...可能幫我挑錯了mirror站... 2.下載的檔案是 .tar.gz 的壓縮格式,不是 deb 的格式,deb 藏在壓縮檔裡,先解壓縮下載的檔案(假設 Firefox 下載的檔案是放在桌面上): tar xzf ~/Desktop/OOo_3.0.0beta_20080429_LinuxIntel_install_en-US_deb.tar.gz -C ~/Desktop/ 好啦!有誰可以告訴我初學者怎麼知道解壓縮要下什麼參數?直接雙點壓縮檔,將資料夾拖出來放在桌面上比較快... 3.所有的 deb 安裝檔案放在解壓縮後的 DEBS 資料夾內,總共有 46 個!一個一個點開安裝會瘋掉吧?還是得求助指令列,打開終端機,輸入下列指令: sudo dpkg -i ~/Desktop/BEA300_m2_native_packed-2_en-US.9301/DEBS/*.deb 一次把所有的 deb 安裝完畢,下載檔案跟解壓縮的資料夾可以直接砍掉了; 4.安裝完後,ㄟ...在 Applications / Office 中竟然還是 2.4 版,原因是 OpenOffice 3.0 並不會自己增加系統的啟動捷徑,那只好自己手動(我是用英文介面,中文自己猜一猜了): (a)啟動上方 menu 的 system/preferences/main menu (b)在自己喜歡的類別當中新增一個物件(item) (c)執行程式的命令輸入: /opt/openoffice.org3/program/soffice 這將會直接啟動 OpenOffice 3.0 程式中心 (d)要建立各程式就把上面指令 soffice 替換成 scalc 、 sdraw 、 simpress 、 swriter 、 smath 等等,用得穩的話,乾脆直接把原本 2.4 啟動圖示指向的路徑改成 3.0 的比較快。 5.啟動看看~完成~原本 Ubuntu 8.04 LTS 中的 OpenOffice 2.4 並不會受到影響,...

Komodo Editor 4 for Linux ( Ubuntu )

圖片
最近在找 Ubuntu 中 Notepad ++ 的替代品, Linux 當中似乎有很多很多的編輯用程式與 IDE 開發環境(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可是測試了幾套編輯用程式功能好像東缺西缺的,後者通常又相當的龐大(動輒上百 MB),對於一般使用來說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東翻西找看到這個 Komodo Editor ,突然有一種「啊!就是它了!」這種感覺。 Komodo 是 ActiveState 軟體所提供的商業程式,有完整的 Komodo IDE 版本,也是少數在 Linux 當中要錢的開發環境($295 !),不過該公司卻也提供了精簡版的 Komodo Editor 供社群免費使用。 不過既然是 Editor ,一些 IDE 所具有的功能,像是 Debug、Live View、Shell 等等功能,在 Editor 當中就看不到了( 可以參考比較表 ),但是 Komodo Editor 做為一般常用、使用的編輯器來說相當的輕簡,功能又不像 Gedit 那樣陽春(gedit 安裝些外掛可以當基礎的程式編輯器,可是還是很陽春),執行啟動的速度比一般的 IDE 又要快上太多太多,並且符合幾個我認為必要的懶人需求(其實就是「只要跟 Notepad ++ 差不多就好!」,問題是,好難找啊!) Komodo Editor 支援「語法自動完成」,能認識的語言很多,像是 CSS 、 HTML 、 C# 、 Ruby 、PHP 等等大多都認識,這在文字編輯器來說少見,並且支援程式語法多彩標示;其次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語法褶疊」,光是為了找有這個功能的軟體我就不知道試過幾種 Editor ,多數需要外掛且安裝步驟複雜程度不一,不然就只能使用臃腫的 IDE 才有類似的功能,這個在 Windows 的編輯用軟體中似乎經常看到的功能,在 Linux 中卻並不常見(可能開發人員大多都是神眼);再來是「介面設計美觀度」,Komodo Editor 畢竟是商業軟體,圖示、字型、配置等等設計都相當不錯,並且具有專案樹狀管理與瀏覽功能;最後是 Komodo Editor 跟中文文字的相容程度非常好,還有多頁編輯、行號、預設瀏覽器、進階取代、、、等等很多不錯的功能也都有。 安裝也非常、非常的簡單,下載解壓縮後,開啟一個終端機進到目錄裡執...

Ubuntu 8.04 LTS 連接 Bluetooth 鍵盤與滑鼠

在 Ubuntu 8.04 發現藍牙滑鼠有看得到、接不到的問題,上網搜尋了一下 連線方法 ,已經可以正常工作,方法如下: 1.打開 Termianl 輸入: user@computer:~$ hcitool scan Scanning ... KEYBOARD_ADDR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MOUSE_ADDR Microsoft Mouse user@computer:~$ 在這個步驟的時候,設備應該要切換成預備連接的狀態(通常就是紅綠閃燈狀態),如果沒有找到相關的設備,指令重複輸入幾次,refresh 幾次,應該都會正常偵測到; 2.新增滑鼠或鍵盤的 Mac 值到設定檔中: user@computer:~$ sudo gedit /etc/bluetooth/hcid.conf 3.在檔案最末端輸入: device KEYBOARD_ADDR { name "Microsoft Wireless Keyboard"; auth enable; encrypt enable; } device MOUSE_ADDR { name "Microsoft Mouse"; } 其中 KEYBOARD_ADDR 跟 MOUSE_ADDR 輸入剛剛 TERMINAL 中查詢到的值; 3.重新啟動藍牙伺服: user@computer:~$ sudo /etc/init.d/bluetooth restart * Restarting Bluetooth services... [ ok ] 這邊跟原文不同,在 7.10 裡藍牙設定名稱是 bluez-utils ,但是在 8.04 裡設定名稱是 bluetooth; 4.開始配對作業與重新連線: user@computer:~$ sudo hidd --search Searching ... Connecting to device MOUSE_ADDR Connecting to device KEYBOARD_ADDR user@computer:~$ 滑鼠或鍵盤應該就可以正...

Ubuntu vs Sony Vaio : 解決 ACPI error 問題

Ubuntu 8.04 LTS 這個版本在筆記型電腦上安裝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 ACPI 抓不到的問題,其中又以 Sony VAIO 系列的筆記型電腦最常遇到,其次聽到的有 Dell 部份系列、ASUS 部份系列(好像是 F 系列)。 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是由 HP, Intel, Microsoft, Phoenix, and Toshiba 所共同制定的. 是為了在作業系統和硬體之間有一個進階的設定雨共同的電源管理介面. 藉以改進電源管理上由各別的廠商所制定的不統一介面,同時作業系統也可以藉由此介面改變電源輸出(關機!)。 老電腦上不完整、不標準或是經過廠商調教過的 ACPI 常常讓 Ubuntu 8.04 LTS 在開機過程當中因為偵測 ACPI 錯誤(找不到電源控制或是偵測不到電池),而讓畫面停在 ACPI error 的畫面中,無法進退,只能重開,尤其是遇到像 Sony 這種很愛自己搞一套的公司所出產的筆記型電腦,就更常發生了;可是之前的 7.10 之前卻又很正常,推估可能又是新版核心的問題? 經過 Google 大神的開示,在網路上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for Hardy Heron )如果在安裝、測試 Live CD 時遇到 ACPI 的問題,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決: 執行 LiveCD 試用 Ubuntu 8.04 LTS: 1.使用光碟開機,選擇完語言後將選項停在第一項,按下 F6 ,輸入開機參數; 2.可以測試兩種參數,看看哪一種可以正常啟用 LiveCD (1) acpi=off (2) noacip; 3.輸入完後 Enter,進入 Ubuntu 系統。 安裝 Ubuntu 8.04 LTS : 如果進 LiveCD 桌面後,直接進行安裝也行,但是如果想直接執行安裝程序也很類似: 1.使用光碟開機,選擇完語言後將選項停在第二項,按下 F6 ,輸入開機參數; 2.一樣可以測試兩種參數,看看哪一種正常 (1) acpi=off (2) noacip; 3.之後依照正常程序安裝 Hardy Heron(這部份應該很正常); 4.重新開機後,在開機選單中將選項停留在正常開機的第一個選項,按字母「e」,會進入到 Grub 的「裡選單」進行開機參數的編輯; 5.選擇 root ...

Ubuntu 很忙 : 解決 8.04 LTS 安裝時掉進 BusyBox 的問題

圖片
這一次 Ubuntu 8.04 LTS Hardy Heron 的釋出,許多人(真的非常多人!)都遇到了 BusyBox ,不管是使用光碟開機準備進行安裝,或是使用 Wubi 安裝法安裝,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而在安裝的經驗上,似乎老機器比較常遇到這個問題,新的機器則比較少, Ubuntu 8.04 LTS 有這麼忙嘛?怎麼老是掉進(Drop into) BusyBox 模式裡?在英文討論區中有人說這是 Linux 新版核心 2.6.24-16 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似乎是找不到 IDE 軟碟機的問題(像是 ZIP、SD 或是其他類型的軟碟機),尤其是手邊的主機幾乎都沒有軟碟機,它很忙,卻也讓我更忙,手邊 nb 、工作機、遊戲機都遇到同樣的情況,不過還好有辦法解決,使用光碟安裝請這樣做: 1.使用光碟進行開機,選擇使用語言(反正中文套件沒有完整內附,不如使用英文) (點擊看大圖) 2.將選擇停留在 Install Ubuntu 上,按下 F6 。 (點擊看大圖) 3.螢幕下方會出現修改開機參數的地方(游標在下面那行字的最右邊) (點擊看大圖) 4.在後面接著輸入底下參數: (點擊看大圖) all_generic_ide floppy=off irqpoll ENTER 進系統,應該就可以正常的進行安裝程序了。 如果是用 Wubi 安裝法,也是差不多: 1.執行完 Wubi 後系統進行第一次開機,選擇 Ubuntu 開機: (點擊看大圖) 2.出現開機倒數的時候立即按下 ESC 進入 Grub 開機選單當中,並將選擇停留在第一個項目,按下「e」: (點擊看大圖) 3.這時候會進入修改開機參數的「裡畫面」: (點擊看大圖) 4.將選項(光棒,是吧?)停留在第二行,再按下「e」,輸入 Kernel 開機的參數: (點擊看大圖) 5.進入編輯畫面的時候,一樣在後面輸入開機參數: (點擊看大圖) 可以先試試看這個參數就好: irqpoll 如果不行就輸入跟上面一樣的參數: all_generic_ide floppy=off irqpoll 這樣就可以解決絕大部分電腦安裝 Ubuntu 8.04 LTS 的開機「很忙」問題。 不過這些參數在安裝完以後被沿用到新的開機設定內,這時候可以試著將這些參數拿掉看看,依照經驗是安裝過程當中開機時才會有這個「很忙」問題,正常在主機中執行的時候則不...

用 Google Chart API 畫統計圖表(兼算命?)

圖片
Google 推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 API : Google Chart API ,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很即時的利用瀏覽器輸入一些語法命令與數據取得質感不錯的統計圖,它的形式像是這樣: http://chart.apis.google.com/chart? cht=p3 &chd=t:75,25 &chs=450x200 &chl=Evil|Good &chtt=Mind+of+Muser 在網址列輸入上面這一串文字後就得到上方那張圖片,也能夠直接使用 html 的 IMG 標籤將圖片嵌入內容當中,使用並不困難,但是因為類型眾多,還頗為複雜,但是僅就幾個簡單的進行瞭解,應用上大致就沒什麼問題: 網址輸入形式: http://chart.apis.google.com/chart? [數據設定1] & [數據設定2] ... 各數據之間使用「 & 」做連接; 基本數據形式中,所有能夠控制的語法功能都以 ch 作為開頭(chart),以上面的圖例所使用的語法做例子: cht = Chart Type :統計圖型式 p 就是派餅圖, p3 就是派餅 3d 圖,lc/lxy 就是線圖, bhs/bhg/bvs/bvg 則是長條圖,v 是涵蓋圖, s 則是落點圖; chd = Chart Data :統計圖數據 這個數據又分成三種類型,其中 chd=t 的形式是直接輸入浮點數據,但是一旦資料過多的時候,網址將會變得非常非常的長,所以 Google 還用了另外兩種數據編碼方式 chd=s 與 chd=e ,簡直就像是達文西密碼一樣,一般人應該要有個編碼表才能很快找到自己要用的數字,簡單的應用還是直接輸入一般人習慣使用的數字文字 chd=t 的模式較好(不過這在之後會有個有趣的應用); chs = Chart Size :統計圖大小 最大寬度或高度大小為 1000 pixel,在此範圍內會自動調整圖案; chl = Chart Labels :統計派餅上數據所代表的標籤/名稱/意義 每個數據所代表的名稱之間用「 | 」來做連接,幾個數據就幾個標籤,像上面那張圖是兩個數據就用兩個標籤「 Evil|Googd 」; chtt = Chart Title :統計圖的名稱 統計圖標題的命名方式以「 + 」取代空格,用「 | 」強制換行避免...

Firefox 簡易調整視窗大小符合解析度(Resize Window)

圖片
最近常常需要看網頁在各種視窗大小之下的排版狀況來應付不同的螢幕解析度,但是又不想替 Firefox 安裝一些哩哩扣扣的 Addons,上 Google 隨手搜尋一下,找到了比較簡單的設定方法,說穿了就是簡單的 Javascript 語法,只要設定幾個解析度的書籤就可以完成調整視窗大小的工作: 1.在書籤列上空白處按右鍵選擇「新增書籤」; 2.輸入下列語法: javascript:window.resizeTo(1024,768); 長寬自訂,像是為了應付 notebook 的常用解析度就可以將視窗大小的調整數值改成 1280,800; 3.因應一些安全性的需求有人會禁用 JavaScript 調整視窗大小,記得將相對應的功能打開: 要去一些地下網站的時候記得再關閉就好。 因為這個功能是屬於書籤的形式,之後重新匯出匯入書籤都可以留存,頗方便的。 PS:範例圖非 Windows Vista,是在 Ubuntu 上的 Firefox。

Pidgin 屁精 2.1.0 for Ubuntu 7.04 Feisty Fawn

圖片
Pidgin 我都叫它屁精,專職打屁聊天的東西,在進入 2.0 的版本之後,更新速度比它 還在稱做 Gaim 的時候 要快多了,在 Ubuntu 7.04 推出時還是 Gaim 2.0.0.x 的 Beta,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進化到 2.1.0(這應該算快的吧?),可是左等右等,等不到 Ubuntu 更新自己的套件, 之前還是用自己編譯的版本 ,不過近兩個版本幾乎都可以在 GetDeb 上面找到,今天 GetDeb 也釋出了新版本的屁精安裝檔,就趕緊抓來玩了(畢竟人是懶惰的,還要自己編譯就有點...)。 安裝方式很簡單,前往 GetDeb 網頁下載,有分為 32bit 與 64bit 的版本(貼心啊!),記得要一同下載 Pidgin-data ,並且從 pidgin-data 開始安裝,安裝只要點兩下 deb 檔案,就會開啟 DEB 安裝視窗,並且幫使用者確認檔案關連性: 安裝完後再安裝 Pidgin 的主要程式包,大功告成!新版的 Pidgin 在對話視窗中將對方的圖像移到了上方,並且可以在對話視窗中看到對方的 Email ,啟動速度也比 2.0.0 要快上一些,當然是大大的好用,還在 Ubuntu 中使用 Gaim 的趕緊更新吧! 至於 GetDeb 是一個專門製作 Ubuntu 用 Deb 軟體封裝的網站 ,一般還未收入 Ubuntu 套件庫的軟體,只要稍微有點名氣,幾乎都可以在這邊找到打包成 Deb 的安裝檔案來自行安裝,有事沒事來這邊閒逛,都可以挖到寶。現在就等 Linux 能夠完成一套完整且統一的獨立軟體安裝程序(不是套件庫形式),並且通行一些知名 Linux 套件,畢竟微軟發明了「下一步」,自解壓縮安裝,統一製作一個移除環境,慣壞不少使用者呢。

Democracy Player on Ubuntu 7.04:歡迎收看民主電視台

圖片
歡迎收看民主電視台。不過這不是「阿洪之聲」影像版,或是民進黨推廣電視台,而是網路上非營利、可新增網路電視串流頻道、可搜尋 YouTube、可進行播放的「電視台」軟體,當然,民主新聞對這個軟體是相當重要的。 "想要知道網路錄影片的未來嗎?下載採用開放原始碼的民主播放器。" 連線雜誌 這相當容易。使用民主播放器會讓您在網路錄影片時獲得更好的經驗,因為您可以更容易且作更多想做的事。有些人把這播放器稱為"網際網路上的TiVo"或"錄影片的火狐狸瀏覽器" 民主播放器採用自由開放原始碼架構,由一個非營利組織所開發的。我們的目標不是從您身上掏錢。我們的目標是給予您最佳可能的錄影片經驗。 而這套軟體除了有 Mac OS X 版(很需要民主的作業系統)、Windows 版(太過民主且資本主義的作業系統)之外,也有 Fedora 版本(「軟體共產」思想中較為美型且較悠久的套件系統)以及 Ubuntu 版本(平民、統一、集中、免費、軟體共產的套件系統)。 Ubuntu 安裝方式很簡單,開啟套件管理員後新增一個資料庫來源 (這裡以 Feisty Fawn 為主): deb http://ftp.osuosl.org/pub/pculture.org/democracy/linux/repositories/ubuntu feisty/ 確定後 Reload 整個套件庫,然後搜尋 democracy player 勾選安裝就完成了!在 Linux 中許多樂子都是得要自己找的。

Mac Ubuntu:將 Feisty Fawn 7.04 改造成 Mac OS X

圖片
玩Ubuntu Studio一陣子後手又有點癢了,想說 Ubuntu 都已經有了 Beryl 可以用了,突然靈光一閃,悟出了個公式: Ubuntu+Beryl=Mac OSX Ubuntu+Beryl+NB>=Macbook Ubuntu+Beryl+NB+WoW>Macbook Pro 反正都是要 sudo 的作業系統,不正一樣嘛!所以就開始動手了!XD 1.下載佈景主題: 推薦使用 T-ish Pack ,現在版本 3.2,下載完畢後開啟「佈景主題」,直接將壓縮檔案拖進去即可安裝完畢。如果喜歡復古一點的,當然也可以改用 Mac OS X Aqua Theme (太醜,換一個) Mac OS X Bundle ,下載完畢後直接雙點開啟壓縮管理員,將檔案解壓縮到某個資料夾當中,拖拉放安裝各個元件,其中 mac-osx-control 這個檔案要開啟佈景主題中選自訂,將檔案拖拉到「界面控制」當中才比較容易安裝完成,選用後就像有了焦糖的拿鐵,絕配耶~ 。 2.下載 Mac OS X 圖示: 推薦使用 OS-X 3.3 ,一樣直接將壓縮檔案拖入佈景主題視窗當中就安裝完畢,如果有問題,就開啟自訂,到圖示那頁後再拖放進去;如果想要更完整的版本,就下載 OS X 大全套: 1400 Tiger Icons (PNG Format) ,記得自行備份一份,難保 Apple 的律師不會再次跳出來清場。 3.安裝 emerald 相關佈景主題: 一樣推薦與使用 T-ish Pack 同套的 T-ish Emerald ,下載完後在 Beryl 紅色寶石上按右鍵,叫出 Emerald Theme 管理員,匯入剛剛下載的檔案即可安裝完畢。 4.安裝 Dock( Avant Windows Navigator ) 開啟終端機,輸入下列指令: sudo gedit /etc/apt/sources.list 將下列安裝套件的來源加入: deb http://download.tuxfamily.org/syzygy42/ feisty avant-window-navigator deb-src http://download.tuxfamily.org/syzygy42/ feisty avant-window-navigator 安裝下載套件所需的金鑰匙: wget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