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避過這幾波食品危害的

在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我有幸接觸到幾位美食專家,像是麵包師父、餐廳主廚、藏酒與品酒師、咖啡高手與中型或大型食品供應商的老闆,我們常常在一起享用美食、分享美食情報,這對一個學生來說是無比的生活經驗,而讓我認識到食物的美好。在我們分享美食的時候,總是可以在這些專家口中聽到他們說哪些東西有過多的人工添加物、失去了自然風味,或是哪間麵包店或餐館的東西不實在;所以我也會學著去觀察一些小店小攤,有機會就去。

當我看到路邊小麵包店的師父製作麵包時,只要加入幾滴芋頭香精就能作出一顆芋頭香氣十足的紫色麵包時,我就知道這種東西絕對不能長時間食用的,因為這一定是用身體的某個部分去做了等價交換來的。為了自己的舌頭著想、為了以後的美食生活,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會有意無意的提醒自己去注意吃的食物當中是否添加了什麼東西。

因為食品衛生管理法的施行以及台灣人愛吃又怕死的個性,在台灣的食品大多都有詳細標注食品的成分與添加物,如果連防腐劑都可以誠實標註的話,其實標註添加物就沒有什麼好避諱的,所以各家廠商也都很詳實的標注上去。而注意食品成分的這十多年來,我看到許多食品中的添加物越來越多,當然這不只是最近的主角統一企業而已。

整個食品業慢慢走向添加物的新高峰,不論是麵包、飲料、零食或是泡麵等等,標示的成分越來越多,尤其是很多食品品牌越來越重視行銷之後,每次行銷波段總是要推出幾項新的產品,但這個世界哪有這麼多新口味呢?這幾乎都是添加物的功勞。我也開始比較關心不太做行銷的食品上,也發現到這些品牌的食品反而比較有品質。

當統一在麵包與零食的外包裝打上「無添加」的時候,我不禁嘲笑一番了,這真是個大騙局,因為這些食品只是強調無添加防腐劑而已(防腐劑的字小小在下方),但是統一卻在這幾年當中,在不同的零食、飲料、麵包、泡麵等食品大量增添了許多添加物,像是乳化劑、色素、香料、抗氧化劑、澱粉黏著劑或膠,並且很清楚的就標示在包裝袋或紙盒上,但是一般消費者卻是視而不見的。

大約是在距今四年多前,我看到這本書「恐怖的食品添加物」,我發現要認識食品添加物,看這本書最快、最簡單、也最容易了解,還能了解到許多可能放添加物的食品來源,或是許多人工加工食品的製造方法,而我也越來越少吃這類的食品。後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我更遠離了一些可能有害的加工食品。

我必須說,很多加了防腐劑的東西真的很好吃,防腐劑對食品而言是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端看是消費者希望食品可以保存、或是想立即食用,可是你一定沒想到知名品牌的專櫃馬卡龍也放了防腐劑,原因是因為你一定沒去注意到它標注的成分;很多加了色素與香精的食物的確能讓人食慾大開,甚至提供許多想像(像是炭烤牛排風味的洋芋片),當然專櫃品牌的馬卡龍與蛋糕也沒少放。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注意。

說到我能避開最近這幾波食品危害,完全不是依靠運氣,而是依靠自從我開始注意食品添加物以來就有的飲食習慣(至少我個人覺得還不錯)。有些人可能會先入為主、覺得要改變飲食習慣很難,事實上改變習慣只不過是「堅持一週」或「堅持兩週」的差別,而不是「做得到」與「做不到」的差別;即便就算是做不到 100%,只要能嘗試去做,我覺得對於反制無良廠商的效果就會非常大。


養成購買食品時先看成分的習慣
首先我會建議先去看書,把正確的觀念建立起來,至少要分得清楚哪些成分是食物、哪些成分是添加物,哪些可能有害、與哪些添加物其實沒有任何幫助,並且涉嫌詐欺(像火腿或香腸內的澱粉類黏著劑),這在書裡面其實寫得很清楚,且幾乎看過一次之後幾乎對所有的添加物都會有初步的印象。然後在購買的這些包裝精美、非生鮮的食品之前,記得稍微看一下成分表、多拿幾個牌子比較一下,就可以選出正確或比較好的食品。
如果在賣場中你看到某個食品的成分與你所認知東西的差異太多,像是布丁為什麼跟食譜的材料差這麼多時,記得,你可以先把它擺回架上,反正暫時不買並不會讓你餓死;回到家中利用 Google 搜尋一下這些成分,下次再看到同樣的東西時就會增加你的判斷力,漸漸的就會越來越熟悉。千萬記住「成分看不懂、立刻放回架上、下次再考慮購買」,這一點都不難,而且會讓你過得比較健康些。

大多的食品成分表是值得信賴的
其實重點是你還沒學會怎麼看。像有些人看到統一被幹譙,就會懷疑義美是不是標示不實,這種想法不是腦袋打結就是不切實際而多想了;許多廠牌標注了許多添加物也是賣得好好的,因為這是法令許可添加的,但是標示不實是會被罰的,如果義美真的有添加的話,寫上也沒差,何苦標示不實等著被消費者告、等著被罰錢呢?通常會這樣想的人我推斷過往根本沒注意過成分表,完全是在瞎起鬨,不幫忙選擇正確的食品就算了,卻老是在幫食品最大的敵人攻擊對手,完全搞不清楚這種人的想法是什麼,如果真的是吃添加物吃上癮,我們也只能給予最高的敬意、請他多吃一些統一布丁了。我們要注意的是食品成分表中添加物的部份是不是被簡略標示了,這點在書中也有寫,像這次順丁烯二酸就是被簡略的放在「澱粉」這一項而沒有被標示出來,如果許多人能想到「為什麼布丁要放澱粉?」因為這是完全不合理的,許多人早早就避開添加物的危害了。

想去便利商店時,請「轉個彎、去全家」
請記得這句口訣,通常在有小七的地方,不遠處就會有全家,而改去全家便利商店這件事情,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習慣之一。我忘記我到底是什麼原因開始選擇不去 7-11 了,可能是因為無添加的謊言、簡單生活節的行銷騙局、或是咖啡不合理漲價之類的,我開始改去全家便利商店,就因為這個改變,我幾乎避開了所有統一的主要商品,因為在全家中能選擇與比較的品牌比 7-11 更多。
在 7-11 中統一因為是關係企業的優勢,總是擺在最顯眼、最容易被挑選、最容易被拿走的位置,並且透過一些惡意競爭的手段讓其他品牌不容易上架,消費者的行為的確會被這種擺設方式所影響,所以很多人會買到統一的商品;但是走進全家,統一的優勢就不再是這麼的絕對,你會發現有更多其他品牌的食品與飲料等待你挑選;像我總是很愛買瓶裝飲料,全家長期有第二件六折的活動正是我的最佳選擇。記住,轉個彎、去全家,即便無法拒絕統一,至少你會多了很多選擇。而這只要一週的時間幾乎就可以變成新的生活習慣了。

便宜幾元卻含有添加物的食品不見得是真正的便宜
商品如果是便宜幾元、但是成分中換來一些添加物,通常表示這類廠商賺得更多、代表食品成本越不值錢。這也是有上過菜市場的人才會有的心得。舉例來說,在冷凍櫃前挑選貢丸食品的時候,某牌成分表內寫用新鮮純豬肉製作出的貢丸要好吃又有彈性的話,就必須要用非常新鮮的肉品才能有足夠的黏性去產生彈力,這種成本當然不低,但是因為食品需求的關係,貢丸的定價無法太高。如果另一牌的貢丸能夠相對便宜,卻多了一些澱粉黏著劑等添加物,這種廠商就賺得更多一些,因為這類豬肉可能是來自瘦肉末、邊肉、或是不新鮮的豬肉所組成的,才會需要透過澱粉黏著劑來產生黏力與彈性,肉的成本可能便宜至少一半以上,但是售價卻只有便宜一些,所以反而賺得更多。是的,你應該知道我講的是哪個牌子。

保持低醣、低澱粉的飲食會更好
我是一位低醣、低澱粉的飲食者。起初是為了減重,因為一般飲食當中,不論是飯和麵,都給的比標準量要多太多了。後來養成了習慣,就會主動避開甜食與澱粉類食品。有一個觀念必須知道,在所有的加工食品當中,甜食或澱粉類食品是最為千變萬化的,像是餅乾、洋芋片、袋裝食品等等,幾乎七成的零食都是來自於澱粉,而這些「千變萬化」幾乎都是添加物的功勞。也因此我很順利的避開了這些食品。而平常已經很少吃米飯麵食,像是芋圓、粉圓、湯圓這類屬於「精緻澱粉的再製食物」當然也不會是我的選擇,所以我跟順丁烯二酸無緣。選擇飲料或其他食品的時候我也會維持低醣,所以我會先看有沒有糖分,進而很輕易地避開了所有包裝精美、飲料色澤晶亮、很有口感但添加物豐富的飲料,通常我都是選擇無糖茶類或無糖咖啡,所以之前塑化劑的部分對我而言也是一點影響力也沒有。而這種飲食方法還可以避免糖尿病。

追求美味的飲食也要認識食物的原味
我是一位很愛吃美食的人,對於味覺的探索感覺到樂趣無窮,也因為喜歡吃,所以會一直找尋好吃的東西,因此我會去探尋食物的原味、再去享受烹調的美味,但是很多人連食物原本的味道都不認識,當然就會被添加物唬得一愣一愣的。像喝過好咖啡的人,一定知道捷運地下街賣得咖啡麵包都是含有添加物的產品;很多咖啡飲料當中添加的香料,都不是新鮮咖啡豆會產生的味道;而便利商店的架上只有 UCC 黑咖啡是最接近原生咖啡的真咖啡,也是我想喝罐裝咖啡時的主要選擇。吃過自製布丁的人一定能充分了解「統一布丁只能算是雞蛋風味果凍」的這種說法,而認同義美布丁算得上是 CP 值非常高、成分很實在的布丁;奶粉加水跟新鮮牛奶的風味也是截然不同,放奶粉跟放鮮奶的食品在味道上也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我會從成分中選擇鮮奶製品而避開奶粉,因此三聚氰胺也不上身。

這些方法或許沒辦法保證能在未來完全杜絕會危害健康的食品,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少吃一點含有添加物的食品,或是偶而嚐之,而不要將這種食物當成是食物的原味,我現在依然是吃很多加工食品、罐頭或冷凍食物,但是至少這幾波食品危害我都能安全度過,只因為「懂得從中選擇」比盲目的將不知所謂的食品塞進嘴巴裡要好太多了。

網路上有人提議要發起拒絕統一、抵制統一,也有人說似乎很難避得開統一這個品牌,其實只要改變習慣就不難,千萬別這麼容易就臣服於統一為你打造的生活習慣,像是書籍,我就會建議你去誠品書店購買,或更好的是去圖書館借閱,完全不建議你去博客來選購,因為它也是跟統一有關的,不管怎麼說,這都只是「習慣」問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