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Wii 官方廣告上 YouTube !!

現在, YouTube 開始展現它不可被忽視的力量。 之前有網路玩家在 YouTube 上 PO 出 Wii 的官方廣告,YouTube 立即被任天堂要求取下這些廣告,然後任天堂自己去跟 YouTube 談上架,配上宣傳 Banner,讓兩支廣告正式在 YouTube 上架,但是不能 Embedded 到其他網站內容去,有興趣的請自行去看吧! Wii would like to play Experience a new way to play. Wii from Nintendo. (00:30) Wii for All (02:01) 看完後,我的心得感想是:「Welcome to the Future!」另外一個心得是:「PS3 去死吧!」 這支廣告沒有花言巧語,只有一句台詞: 「Will you like to play?」 「Wii'll like to play.」(沒有什麼比寫信去問更快的,這也延伸成 We'll like to play.我們將會喜歡玩) 我看了卻莫名其妙的直想流眼淚,這,大概就是感受到了任天堂的企業精神吧? 「Wii (will) you like to play?」「Wii (oui), I will (Wii).」 更新:美國版官方網站正式上線,並且 將五支美國版廣告片 完整放在官方網站上,畫質比在 YouTube 還好,影片名稱叫做 Wii would like to play 沒有錯,跟廣告內台詞所用的時態不一樣。

HD-DVD 挖洞讓 Blue-Ray 跳?

因為新開發的 HD-DVD 光碟片將可以在一般標準的 DVD 光碟機上播放。 次世代光碟機開打,可是應該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誰是誰、啥是啥, HD-DVD 跟 Blue-Ray Disc 到底誰先誰後、誰優誰劣,網路上也是眾說紛紜, PS3 一推出,所有焦點都放在「只要 17500 元新台幣就可以買到歐美要賣將近台幣三萬塊的 Blue-Ray 播放器,真是划算!」或是「 相較之下 PS3 也不貴 」的議題上。 最初 DVD 論壇 是希望能夠透過協議來制訂出下一代「高清晰畫質 DVD」(HD DVD:High Definition DVD)規格,來因應未來(不知道幾年後) HDTV 的應用需求,並且尋求會員廠商提供規範以投票決定出下一代規格為何,這時候由東芝( Toshiba )領軍的聯盟提出了 AOD 光碟規格( Advanced Optical Disc ),Sony 則提出了 Blue-Ray Disc 規格,最後投票為 AOD 勝出,論壇與產品名稱也一併更名(正名?)為簡單易記 HD-DVD(看了就知道什麼意思),Sony 為結果大感不滿,出走並自行組織 Blue-Ray 陣營與之對抗,這時候,作業系統大廠的表態就顯得相當重要了,首先是 Apple 率先表態將支援 Blue-Ray 規格(嘻嘻嘻嘻...),微軟則表態支援 HD-DVD ,兩大陣營則開始在全球互相較勁,之前更盛傳出有意將兩者規格統一成一種規格,但是談判破裂而決定各走其道。 這時候重點來了,Sony 決定大動作推廣 Blue-Ray 規格,連國內軟體大廠訊連科技都願為其效力,Sony 則在市場上將以 PS3 與新款 Notebook 打頭陣,將 BD (Blue-Ray Disc)規格迅速散播出去,可是 ... HD-DVD 陣營怎麼默不作聲?除了微軟推出 Xbox 360 專用外接式光碟機之外,似乎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作。終於, PS3 熱鬧上場了,Sony 也發表首款搭載 BD 光碟機的 Notebook,說不定明年 Apple 更新主機規格,BD 也要成為標準配備了?直到這時候 Toshiba 終於放出壓箱已久、足以讓 Sony 徹底重創的消息了: 新製作出的 HD-DVD Disc 將可以在一般標準的 DVD 光碟機上播放!( Neowin.net - Hybrid HD-D...

Codelib .Net & Google Notebook

圖片
平常在網路上,我收集資訊的方法主要是使用 del.icio.us 的 Firefox Extension 為主,但是書籤還是得要連回原本的網頁觀看內容,想到就有點煩,因為一旦離開咖啡館,沒了無線網路,NB 就像是斷了腳一樣,什麼事情都做不來,所以我還會以 Codelib .Net 為輔。 Codelib .Net 是我一直相當喜愛的工具之一,它使用資料庫當主要的基礎,能夠完整保存網頁、保存選擇區段、檔案管理、網頁之間形成節點關係、交互查詢、直接發佈 Blogger 或其他 Blog 平台、撰寫程式碼、日記、文章、保存圖片、製作相簿、編輯網頁、、、(還沒寫完,根本寫不完),甚至利用資料庫備份檔案、系統;版本到現在 ver 15.x 之後,簡直就是超級的數位知識與內容管理平台,在全球各式各樣的 KM ( Knowledge Managerment )軟體中還真的沒看過有這麼全方位的軟體。 不論個人使用、公司架設都方便,而這還是使用微軟的 .Net 開發的軟體(全球少見,更別說台灣了),一支程式就快把其他人所能想到的東西都做完了,只能說該程式作者 fish 除了相當有心之外,程式功力也真的高深莫測,甚至連對岸大陸的黑客想破解其軟體都絞盡腦汁而不得其解。 但是可惜的是 Codelib 跟 IE 的整合性較高,與 Firefox 就是差了些,平常要保存網頁內容還是跳過去 IE 視窗來保存,就讓人覺得有些麻煩了。要在 Firefox 中保存某些網頁內容該怎麼辦?現在我開始改用 Google NoteBook ,還有 Firefox 對應的 Extension 可以安裝,安裝完後在 Firefox 右下角就會出現一個 Open Notebook 的區域,只要將想要保存的網頁內容(圖文皆可) Mark 起來,直接點個 Add to Notebook 就保存下來了,方便以後尋找資訊與重複使用,還能夠邀請朋友一同維護或分享 Notebook 內容;能有幾筆呢?不知道。保存的方式是怎麼保存的呢?還沒研究。但是總不可能又是無上限的容量空間吧?會不會是擷取 CACHE 網頁內的區段呢?不然像我這種大量保存資料的方式,連自己都覺得是在浪費空間啊~

這就是廣告: Dove Evolution

我愛看電視廣告,尤其是美美的商業廣告,我也喜歡看日本的電視廣告、歐美的電視廣告,但是就是不愛看台灣的電視廣告,我上 Google Video 搜尋電視廣告,也上 YouTube 搜尋各大知名品牌在國外的廣告,如果有當紅漂亮女明星的就更愛,非得收進 Bookmarks 中不可。我也愛看平面廣告,具有巧思、具有創意、具有啟發性的廣告,讓人覺得窮思而不得解的廣告,而這,就是我們每天在看的廣告。 你看廣告嗎?如果沒有消費慾望,看廣告,其實就是在看未來會被收進虛擬博物館的古典藝術,是一種欣賞。

Blogger Beta 中 Read More 與 Archive 只顯示標題 作法

從 referral 中發現有人在搜尋 Blogger.com Beta 改版後 Read more 與 Archive 只顯示標題的作法,我是「 遵循 Blogger 古法 」的邏輯再配上新系統內建的語法後,自己摸出來感覺比較簡潔的作法 ,不過原來早有在 Blogger.com 架站的網友公開了其他的作法。 首先在 EDIT HTML 頁面中點選 Expand Widget Templates 後,在</b:skin>標籤後加入下列區段: ..........略 ]]></b:skin> <b:if cond='data:blog.pageType == "item"'> <style type='text/css'> span.fullpost {display:inline;} </style> <b:else/> <style type='text/css'> span.fullpost {display:none;} </style> </b:if> 在語法中 搜尋 <data:post.body/>,原本的樣子是: <p><data:post.body/><p> 改成: <b:if cond='data:blog.pageType == "item"'> <data:post.body/> <b:else/> <data:post.body/> <br/><a expr:href='data:post.url'> read more... </a> </b:if> 加<br/>是為了讓 read more 接本文時可以斷行,寫文章的時候,只要把想要隱藏的文章區段用<span class="fullpost">...</span>包起來即可: 本文.....<span class="fullpost"...

Top sites in September 2006

Top sites in September 2006: Yahoo!, Time Warner, MSN, Google by ZDNet 's ZDNet Research -- In September 2006, the top 10 properties remained unchanged with Yahoo! Sites retaining its position at number one, attracting nearly 130 mln unique visitors. As anxious TV viewers prepared for the launch of the Fall season, both CBS Corporation and NBC Universal enjoyed large increases in visitors, entering the ranking this month at numbers 19 [...] 九月,可以說是第三季的結尾,電視影集播到第三季大概就要開始評估第四季是否繼續加碼或是草草收場的時節,網站也是如此,不過相信加碼的多,願意退場的少。 有很多來自數字的訊息,與一般網友的認知之間,有很大的落差。首先,美國股王 Google 在搜尋引擎市場中獨霸,無庸置疑,市佔率超過50%,但是成為股王的原因是由於廣告的獲利豐厚。當網友聚焦在搜尋市場的時候,甘心為 Google 奔相走告之際,卻忽略了還有許多的其他未見到的「市場」,在全美網站排名中,Google 的客源只獲得了第四名,還落在台灣部分網友不太喜愛的 Microsoft site 之後,Yahoo!依然以黏著度、不重複到訪數拔得頭籌,第二名則是時代華納網路。 仔細想想,理由也很簡單,當我想要查電影時刻表的時候,我就會主動連去Yahoo!奇摩上看,不會去 Google 作搜尋,而很多行為跟「查電影時刻表」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立即性需求而前往已經建立好的資料庫網站作查詢,而非從空無一物開始搜尋;交友也是,購物也是,社群討論也是,滿足立即性的需求就讓網站的黏著度升高,當大家都知道那邊有最即時的立即服務,大家就往哪走,這樣的話...照一堆硬拱 2.0 的模糊說法,我們又回到 1.0 了,因為這些會黏人的服務 Content 是由上而下...

CF "I am Mac" @ JP

圖片
PC & MAC 的廣告也出現在日本了,同樣找了一個中規中矩上班族跟一個代表年輕族群的人物來飾演 PC 與 MAC 兩個角色,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劇情或許更好: "hi, I am Mac." "hi, hum... I am VMware ." "Geeek~~~ What the Fuxk...." XD 根據水果基本教義派大本營 報導指出 Apple 已經將原本英文版廣告中飾演 MAC 的角色給替換掉了,除了外型的理由之外,應該也跟越來越多人買 MAC 裝 XP 或 VISTA RC1,而將 MAC OSX 擱置一旁有關,因為以後廣告中,可能要出現兩位都穿西裝的人,然後說:「我是 PC ,專長是工作!」「我是 MAC ,專長是在生活中 COSPLAY ...」那一定會讓很多「有志人士」購買 MAC 的。夾不死不是說過蘋果的經營策略是為了銷售更多的硬體,而非軟體嗎?不如用這種廣告來試試吧?XD 2006-11-15 補 :事情的回應總是相當的快,沒想到此文一出,立即就 有新消息出現 來「鹽加」駁斥,看來痞子 Cosplay 上班族的內容相當可期。

搬家是痛苦的

前一篇 才說「好家在是用了 Blogger.com ,不然現在要搬家可痛苦了」,想到 05 年前拆站,把 05 年五月以前的搬到另一個地方去,然後兩個站一起備份進 Wordpress.com 中,現在只好手動一篇一篇再搬回來,RSS 也不敢開,因為這次 Blogger.com Beta 的 RSS 發佈並不會照時間走,我就算是搬舊的文章,設定完日期,一樣會堆疊進 RSS 檔案中,處理 RSS 似乎不管時間先後,只要有發佈文章就丟進去,一下子就會被認為是在洗頻了。 另一個問題是,有很多人抱怨轉到 Blogger.com Beta 後 Google 就不再來抓資料了,檢查幾個網頁之後發現在 META 區段中,被加入了: meta content='NOINDEX,NOFOLLOW' name='robots' 的資訊, 這行是由 TEMPLATE 中: b:include data='blog' name='all-head-content' 這段自動生成的,造成一堆人的網頁都無法進行搜尋的功能,可能是 Beta 版之前還在測試功能時,統一放進的 META 資訊,誤擋了 Google 的搜尋,我在兩個鐘頭前動了一些 Widget 設定跟搬文章,現在這行 meta content='NOINDEX,NOFOLLOW' name='robots' 從我的頁頭裡消失了,或許是開發人員已經發現了這個錯誤而偷偷拿掉也不一定,如果有使用 Blogger.com Beta 的人更新網頁後,看已經輸出的網頁原始碼還是有這行存在的話,就把: b:include data='blog' name='all-head-content' 這行拿掉,自行添加頁頭的資訊吧!過個三天搜尋引擎應該就會爬進來了吧? 要快一點就再手動添一行: meta content="INDEX, FOLLOW" name="robots" 進去,並去 http://www.google.com/webmasters/sitemaps 中丟網站的 RSS 連結進去吧!

I love whole new Blogger.com Beta!

圖片
除了玩作業系統之外,最愛的大概就是玩網路上各式各樣的怪東西,休息個三個月,過著與網路若即若離的關係之後,原本決定還想要休息更長一段時間的,但是看到 Blogger.com 系統更新,一不小心,手又開始癢了起來,當時 Blogger.com Beta 剛出來,偷偷的換個 TEMPLATE 、動幾下系統,就被幾位網友發現到,又只好趕緊收手。 這次的大幅更新,讓我感到「身為 Google 旗下的 Blogger.com 真不愧是 BSP 的王者」,原本系統的自由度就已經是居全 BSP 之冠,在被 Google 併購之後,這次的更新更是令人相當驚豔,雖然 CONTENT 是必須由使用者自行去經營的,但是好玩的後台真的是會讓人愛不釋手,一動再動、一改再改啊! 這一次更新之後, Blogger.com Beta提供了 一堆新的特色 之外(說明我就懶得寫了,看不懂英文的 可以丟翻譯機 ),最重要的算是提供轉換,讓使用者將 GMAIL 帳號跟 ex Blogger.com 帳號 merge 起來,另一項重大的革新,就是 Blogger.com 設計了專屬的後台程式語言,並且完整的開放了出來。我愛玩作業系統,是因為可以經由很多更改系統參數或設置的方式來更改「作業方式」或是「運作方式」,而達到我想要的功能目的\操作快感\與眾不同\人機介面\實作實驗等等,進而產生許多使用上的樂趣, Blogger.com Beta 這次比以往更切中我的興趣,而有種欲罷不能的快感,而這也是 Blogger.com 改變語言平台後所獲得的新能力吧? ■靠「拖拉放」就能在網頁區塊之間控制網頁元素的位置與順序 在後台的網頁控制上最明顯的特色應該是「 網頁元素 」( Page Elements )與各網頁區塊之間的拖拉放,這個功能對於初級的使用者來說,在後台拖拖拉拉就可以處理出自己要的版型,不過好像沒什麼稀奇,因為似乎別的 Local BSP 平台早有提供類似的拖拉放功能,網頁的 TEMPLATE 也都是二欄式的,感覺似乎無聊透頂,可是這個網頁元素控制的頁面可是跟 Edit HTML 頁面息息相關,只要有一點點的程式語言、HTML 與 CSS 的底子,並且看得懂一些語法是怎麼寫的,設計邏輯怎麼安排,要做出三欄式、多欄式、亂排式真的是輕而易舉!!設計完之後,又能繼續保有「懶人習慣」,繼續給它拖拖拉拉、到處放置我要...

White & Nerdy

hmm...could i say this music video is really too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