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Big Mistake] "Google" May Harm Your Computer?

圖片
不知道甚麼原因, Google 搜尋出現了一個大錯誤,可能是跟網站白名單的資料庫連結不上,或是跟網站的黑名單查詢產生問題,在 Google 搜尋當中把所有的網站都當成了有害網站,連 Google 自己都不例外,這大概是我看過最嚴重的錯誤,以 Google 現在在全球的搜尋量每月超過 500 億次以上,短短一小時的錯誤都會影響到很多很多人的搜尋啊...不過,這種影響是 Google 的錯嗎?ㄎㄎㄎ

Windows 7 Taskbar 與 Mac OSX Dock

圖片
替 Windows 7 說話的人越來越多了,Windows 7 的確是很優秀,尤其是進化過後的 Taskbar (工作列)。 Windows 7 的介面基本上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主要依然沿用 Windows Vista 的 Aero 主題繼續發揮; Windows Vista 如果要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以往 Windows XP 暗藏的功能一次展現在使用者的面前,對於一些初接觸電腦的使用者來說有一陣眼花撩亂的感覺,而不像 Windows XP 那樣「看起來似乎比較簡單易學」的模樣,這也讓許多原本靠著「 Windows XP 優化」的軟體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Windows 7 幾乎把所有的功能選項進行了操作流程的整理,並且在這些流程當中安排了更多的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的選項,非常受到好評,同時也讓整個介面開始收斂與精簡,這也讓 Ubuntu 的領導人 Mark Shuttleworth 非常公平的 稱讚了 Windows 7 ,認為 Windows 7 有將焦點放在使用者經驗上。 其中另一個令人矚目的就是全新設計過的 Taskbar ,不過這個功能一面市立即被一些蘋果狂熱者說一定是抄襲 Mac OS X 的 Dock ,事實上這些評論者完全沒有操作或安裝過 Widnows 7,事實上 Windows Vista 上市時最大的抨擊力道與謠言的散播者多數也是來自蘋果狂熱者,讓許多使用者在尚未完整使用過就逐漸被洗腦當中;面對這種不公正的言論,開始有媒體實際去測試與體驗新版的 Windows 7 所帶來的改變,Ars Technica 評析了 Widnows 7 Taskbar 與 Mac OS X Dock 之間的差異( Paradigms lost: The Windows 7 Taskbar versus the OS X Dock ), Windows 7 Taskbar 與 Mac OS X Dock 並非傳言中那麼相像,Gizmodo 也有一篇比較 Giz Explains: Why the Windows 7 Taskbar Beats Mac OS X's Dock 。 新版的 Taskbar 的確會令人相當喜愛,卻又同時延續了 Windows 95 以來的操作習慣,並非像 Dock 只是 Windows 95 工具列的「圖像化變體」,...

[WoW] 魔獸的《剝洋蔥》與鈞特.葛拉斯的《剝洋蔥》

圖片
World of Warcraft 中的《剝洋蔥》 : 第一章:前線 瓦解雷矛軍隊跟剝洋蔥很相似。你必須一層層地去除洋蔥外皮,才能得到洋蔥的嫩心。 主要由雷矛巡山人和聯盟哨兵組成的前線陣營都歸上尉管制。一旦前線受到攻擊,巴琳達.石爐上尉將帶領前線陣營加強防守。攻擊上尉,前線陣營即可崩潰。 鈞特.葛拉斯的《剝洋蔥》 : 「回憶就像剝洋蔥。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但是剝到核心,才知道是空的。」 魔獸的《剝洋蔥》是對 鈞特.葛拉斯的《剝洋蔥》 所致上的敬意,讓這個訊息悄悄的在遊戲玩家之間傳遞,現在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版出來了: 鈞特.葛拉斯 Gunter Grass 1927年生於波蘭但澤,199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為當代德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其作品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以豐富的想像力與犀利的文字精準地掌握德國人對戰爭的反省心理,形成史詩般的寫作風格。《錫鼓》是葛拉斯發表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因其對人性的細緻描寫、主題的聳動與深入的批判性,使得他得以揚名國際。葛拉斯的主要作品《錫鼓》(1959)、《貓與鼠》(1961)、《狗年月》(1963)被稱為「但澤三部曲」,此外還有《比目魚》(1977)、《母鼠》(1986)、《遼闊的原野》(1995)、《我的世紀》(1999)、《消逝的德國人》(2003)、《蟹行》(2003)、《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2007)等。葛拉斯不但以小說馳名,也是傑出的詩人、劇作家、雕塑家與畫家,2007年台北北美館曾展出葛拉斯詩畫作品百餘件。 阿...遊戲的深度啊。

東森芭樂新聞:Google 搜尋兩次等於燒一壺開水產生的二氧化碳?

今天 Yahoo 科技類榮登榜首的新聞是東森新聞一則報導 Google搜尋兩次 排碳量可煮一壺茶 ,想說挖靠,這麼神奇,來去查查看到底是引用哪裡的新聞,結果東森新聞也沒寫說自家記者是抄誰的新聞來交稿的,最後挖到了 TimesOnline (泰晤士報)的 Reveale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oogle searches ,可是有點腦的人想一下,燒開一壺熱水的熱量是多少?水有多大壺都是一個評測沒說明的漏洞,更何況要怎麼評估搜尋的熱量?結果...台灣記者似乎抄了一篇芭樂。 Google 在新聞刊出後,立即在 Blog 上發表一篇文章 Powering a Google search ,指出每次搜尋大概只花費了 0.0003 kWh(每千瓦小時),即使每天跑一次,一個月也才釋出 0.2g 的二氧化碳,跟報導差異頗大,而原本進行研究的教授葛洛斯(Alex Wissner-Gross)也說此報導不實,因為他的研究報告中並沒有提到這是針對 Google 的實驗( Google 當然也不可能開放他進入數據中心或各地搜尋中心進行研究), Harvard Physicist Sets Record Straight on Internet Carbon Study ,原來是泰晤士報自己把研究報告與 Google 連在一起,弄出了個芭樂新聞,而東森新聞台的芭樂記者抄新聞也抄得很愉快,Google 的 Blog 文章都出來之後這篇新聞竟然也還是登出去了。 如果兩次搜尋相當於燒開一壺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Google 的伺服主機如果有這麼大的廢能(每月百億次的搜尋!),歐美冬天就不會凍死人了,因為電廠的二氧化碳產量與末端的廢能是成正相關的(比例關係依耗能設備不同而不同),光是靠搜尋把 Google 電腦所產生的廢熱送去二次生產暖氣,應該就足夠歐美使用了吧?結果這則中文新聞也不敢掛名,還自己加一句評論:「至於能不能有效減緩對環境傷害,現在還有待觀察。」最後只寫東森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唉,自家的新聞怎麼不先送去網路追追追查一下啊?

Download Official Windows 7 Beta1, Now!

圖片
自己抓完才敢放上來說...快!去下載正版的 Windows 7 Beta1 ,就是現在!這是 Microsoft 在 CES 上承諾要放出來供大眾一同嘗鮮的正式測試版(好怪,正式又測試的版本?),不用擔心在畜生或暴風上抓到假檔, Microsoft 全速供應(只要你連得上,下載速度可超過 1.5MB!),但是只限量供應 250 萬份,有輸入測試序號並且 Active 的,過期時間為 2008/08/01 2009/08/01,沒有輸入序號的跟 Windows Vista 一樣, 可以使用 30 天~通通都是 Ultima 版本,抓吧! Windows 7 Beta1 32bit Windows 7 Beta1 64bit 容量 2.44GB DVD ISO,一般 ADSL 200KB/Sec 的下載速度兩小時可以抓完(只要你連得上...),在開放時間內可以續傳,不過 250 萬次一到大概就沒了...而現在 Server 正飽受龐大的下載壓力!有興趣就快點 Try Try 看吧! 至於序號呢... LifeHacker 也提供了申請方法: 首先,你要跟裡親骯一樣是個美國人,然後到 Widnows Live 隨便找個需要登入的地方,如果不是美國人,想辦法在 Windows Live 的 Profile 中動手腳吧!新帳號聽說沒用,要一個夠老的帳號; 登入成功後,接著到底下的頁面去申請序號: Windows Key for Windows 7 Beta 32-bit 與 Windows 7 Beta 64-bit 這樣你就可以安安心心用正版測試版長達半年的時間了~不過現在似乎已經發完了...因為 ISO 可以慢慢抓,但是序號所需要的申請時間比較短,所以發送的速度當然是比較快了... Widnows 7 現在已經可以線上更新一些東西了說!最近也挖出 Windows 7 內不少好用的小工具,說不定 2008/08/01 直接延長時間兼升級到 Beta2 或 RC?至於沒下載到的或或是沒申請到序號的,(咳咳)求助 BT 或海盜大神吧! 如果不想這麼麻煩,還可以參考 ComputerWorld 提供的 Vista 老方法 How to run a legal copy of Vista for 120 days without activation ,每次...

CES 2009 : Full Videos of Microsoft Keynote Download

微軟把 01/07 在 CES 中的簡報影片 放出來了,可以線上觀看,也可以下載 WMV 檔案或是 MP3 檔案(在畫面右上角有個 Download),有 Steve Ballmer (Microsoft CEO)、 Robbie Bach(president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Devices Division),簡報內容包括 Windows 、 Windows Live 、 Xbox 等發展與合作關係,值得一看。在華盛頓日報上也有 Live 的文字記錄 Liveblogging Steve Ballmer's CES Keynote ,邊聽邊看文字,還挺不錯的。

[Rumor?] Apple Going to CES Next Year

圖片
這張圖真的是太好笑了!不得不引用一下! Gizmodo 刊出一篇報導 ,「據說」蘋果明年將會更積極、大型的參加 CES ,雖說是 Rumor ,不過我認為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啊! 仔細看一下今年 MacWorld Expo 的慘樣:只要主角夾不死說他不去了,一堆記者就開始往 CES 去了,整個蘋果的簡報變成了一個超大型的軟體教學現場,依蘋果的軟體設計邏輯: 使用者都是白癡! 讓使用者不用學習! iLife '09 講了一個鐘頭, iWork '09 又講了快一個鐘頭,這兩套軟體大概也就只能這麼多了;演講台前不得不到現場的記者各個哈欠連連,底下一堆科技記者拼命在 Liveblog 中靠腰整場演講看不到甚麼新東西,因為在 MacWorld 的小世界裡面,除了 Apple 自行設計的軟體與外觀包裝過的硬體之外,沒了! Apple 不參加這還能有甚麼看頭?其他廠商能有甚麼鳥東西出來? 而 Apple 推出的電腦,現在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PC,安裝 Windows 的叫做 PC,安裝 Linux 的叫做 PC ,現在安裝 Mac OS X 的也是叫作 PC 了,只不過多了一個 Mac 的「名字」, Mac 之於 Apple 猶如 Vaio 之於 Sony 一樣,成了一個系列的名稱,卻無法改變 Mac 跟 Vaio 都一樣是 PC 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 Apple 不再是電腦公司之後,不參加 CES 也太說不過去了。 不過,在這個 Rumor 出現當下,如果有那麼一丁點可信度的話,正是我一直覺得 Apple 還缺少的那一塊,這一塊同時也能勾勒出夾不死在這幾年來對於 Apple 所耗費的心思與整體規劃的輪廓,至少將我認為缺少的部份給補上了。 在蘋果轉為 PC 之後、 Mac 這個名詞變成像是 Sony 的 Vaio 之後,夾不死應該是想參加 CES 的,因為他心裡知道,如果他不在這個時機點擺脫他以往培育出來的那群瘋狂的蘋果教信徒、他不努力想辦法讓 Apple 這個名詞融入世界電腦的行列裡,當某天他不得不離開 Apple 的時候, Apple 有可能在現有的情況下,因為他的離開而快速殞落,像是之前只不過有謠言誤傳夾不死的病況就讓 Apple 股票大跌,或許他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知道這種會發生這種情況 。 他熱愛 Apple ,相信他也知道 Apple 之前所培養出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