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Battlefield (戰地風雲) 3 : Fault Line 真實的打臉

圖片
Battlefield 戰地風雲 3 推出了新的遊戲預告影片,遊戲中第一人稱角色的動作細膩到...我覺得有點過度要求了! 從一開始的攀爬、晃動、肢體與槍枝的連動來看,真實度真的非常非常高,在進行攻擊時如果周遭產生爆炸,可以發現畫面會顫動反應地面的震動,跳躍落地時因為模擬軀體的彎曲減抗,視點也會下沉後才回復到正常或應有的高度,這些物理特效的確都反應了真實次元的狀態,不過這樣的真實會不會有新的遊戲沉迷狀態出現呢?跟 NPC 對打時被別人打臉後頭真的會歪掉(視點會轉側或轉下),而踢踹對手時焦點也會隨著看上、看下的變換方向,這麼細膩的呈現會讓這個遊戲更好玩或更易上手嗎?我還蠻持疑的。 [VIDEO] Battlefield 3 has bomb disposal, earthquakes, punching dudes in the face

Google 公開日本災後最新的衛星影像

圖片
在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的 03/12 ,Google 很快的就更新了第一手的衛星影像 ,讓全世界的人能看到震災區的狀況; 今天 Google 再次更新仙台災後的最新影像 ,同時發佈到 Google Maps 與 Google Earth 當中, Google 也希望能繼續收集災後的地理圖像,這些高空影像紀錄是過去從未有過、完全是新的數位記錄方式,Google 或許正在做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情。 最新圖片: A riverside neighborhood in Sendai from our newly released imagery 一片焦土啊...

Google : 如果你還看不到雜誌出版的未來,我先做 Think Quarterly 出來。

圖片
Google 經常做這種事情。當他們想像一個好用的 Email 時卻沒有的時候,他們自己弄一個 gmail 出來;當他們想像一個好用的地理資訊卻沒有的時候,他們自己弄一個 Maps 出來;他們在想像行動生活與行動廣告時發現沒有一支好的手機,所以他們自己去找了個 Android 出來。 Google 一直在各個大大小小的演講中強調數位內容的未來,並且預告雜誌、報紙這類內容將會徹底免費電子化、並依靠廣告來負擔營運,可是很多人還看不到那個景象,所以 Google 開始動手做出來。 在本周一個名叫 Think Quarterly 的網站上線了,是一個憑藉網站來呈現的電子雜誌, with Google ,跟之前介紹 20 件與 HTML 和 瀏覽器有關的事情 線上書非常類似,不過這個是用 Adobe Flash 發布的,不知道會不會轉成 HTML5 發布,可以 RSS 訂閱這個電子雜誌的更新。 via Google launches beautiful online magazine Think Quarterly

網路 3K 黨與網路偏見

看了 Tom's Hardware 的評測 ,再看一些先前 IE9 一推出後就先出張嘴的網路評論,我相信網路上一定還有一群人,尤其是特定一小群、自以為是「技術掛」或「網路新潮流派系」的人,對 IE 還是會一直給予負面的評價或言論,從幾年前至今一直都是如此。雖然說部分的評論其來有自(我也討厭 IE6 ),但是這種未用先譙的人也實在不少。 即便老態龍鍾的 IE6 有很多非常不優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的, IE 家族才是真正打開了整個網路大門、促使企業與使用者開始大量使用網路的主角;它也是第一個真的實踐桌面系統與軟硬體與遠端伺服器交互應用的瀏覽器,真的扮演起在概念上是 Internet Interface 的重要部份(底層當然是其他細節技術在支撐,這邊所說的是人機與網路的介接模型); IE7 並非不好,只是有點時不我與,在推出時搭上軟弱無力的 Windows Vista 而沒真的取代掉 IE6 ,但是要在當時批評 IE7 對一些技術標準的不相容,其實有點言之過早,因為當時市場上的技術人員、設計人員也沒真的去配合網路的設計標準(至今依然有過半的市場是如此,總是會偏袒某個瀏覽器而刻意忽略其他的設計選項); IE8 變得有看頭了,也引進了新的技術, Windows 7 效能與應用都相當出色,使用者幾乎都會黏上它,但是這種「網路偏見」已經隱然形成,即便使用 Windows 7 工作得好好的人也要刻意批評個兩句才能凸顯自己有點料的樣子。 我認定這種「網路偏見」的形成,蘋果電腦一直是背後的作手,似乎也沒其他人了。 Jobs 失意的時候內心不知道有多煎熬、多挫折、多自卑以致於有多扭曲,於是在重新職掌蘋果後,從 OSX 開始、到推出 iPod 、到推出 Safari 、到推出 iPhone 、到推出 iPad ,蘋果自從說話開始大聲了,就不斷的在簇擁一種偏狹的「網路偏見」:「微軟是爛的、 Android 是差的、最好連碰都不要碰,只有蘋果是好的;蘋果一旦推出什麼東西,其他人就是 copycat ,蘋果對於其他軟體與技術發明的抄襲,則理所當然是先知 Jobs 想出來的。」

Tom's Hardware 湯姆老爹評測 IE9 效能

圖片
Tom's Hardware 在 IE9 推出後 進行瀏覽器的效能評測 ,不同於以往瀏覽器評測中總是有人挑自己有利的部分進行測試, Tom's Hardware 的評測向來是以項目詳盡為主,評測的內容可以說是琳瑯滿目,除了 HTML5 相容性、CSS3 的相容性、 JavaScript 的效能,也測試了 Adobe Flash 的效能,其中比較少人注意、也是其他瀏覽器刻意不談的:瀏覽器啟動時間與記憶體管理。 測試的 軟硬體環境則是採 Server / Client 的雙向測試 以求公正,這也是其他評測一直忽略的地方,有些網站會刻意針對某些瀏覽器進行導向或優化處理,成為網路世界的特殊案例,而非"尋常案例"(像是 Apple 的網站...);主要客端以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為主(傳說 IE9 的 64bit 版本效能更差),並且架設了以 Ubuntu 為主的 Server 來生成網頁、供應網頁與相關檔案,同時也能從 Server 端取得連線數據,在這種內部環境中,排除網路因素的外部影響,大家都一樣,就沒什麼好哭哭了,也能把之前所列的評測項目用很公正的方式測試出來。 評測的各細項可以前去網站觀看,都是圖表,一目了然,總評分如下:

iPad 2 蓋上浴缸蓋 Smart Cover 就入睡的秘密

圖片
事實上, iPad 2 本身的硬體規格是「不令人感到有趣」的,所以 Apple 在發表會上花了超過一半的時間在介紹軟體層與應用層來催眠消費者,但是配合 iPad 2 推出的浴缸蓋 Smart Cover 倒是很令人感到新奇,主要當然就是「磁力吸附的轉軸」與「蓋上就睡覺」這兩點,前面很簡單,大致上就是內部也有磁桿,跟外面產生較強的磁吸效應即可,可是睡眠開關我就不太敢猜測是磁力桿或磁力開關了,卻又覺得似乎磁力開關是最有可能的解,但是沒拆過、沒把握的情況也沒辦法知道。 透過 Twitter , @Neil_Lin 告訴我這個網頁 有拆解了 iPad 2 跟 Smart Cover 來解說其磁力開關作用的方式: 不敢猜是磁力開關的原因,是「磁化效應」很容易影響周遭的金屬,尤其是含鐵金屬,同時部份使用電子震盪的計時器、陀螺儀、電子羅盤等等,都有可能會因為磁力影響而產生偏差、錯誤甚至一些應用問題:或許我對磁力線這種東西的想像太過真實或過度了吧?XD 對於浴缸蓋的設計原理有興趣的人去這個網站看看,能激發一些想法: iPad 2 Smart Cover Teardown

Twitter - 5 years old.

圖片
Twitter 五歲了。 近年來日本因為綜藝節目與藝人的推波助瀾下,日本很快的變成 Twitter 的應用大國,擁有相當高的人口,也因為這次震災的關係,吸引了更多亞洲使用者把新聞焦點與訊息傳播放在 Twitter 上,而 Twitter 也在這幾天邁向五歲生日,一般普遍認為 Twitter 的正式誕生於 03/21 , Twitter 也推出了五週年影片,紀念這個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