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玩玩軟路由系統

圖片
  很久以前搞過 Android NAS 之後,依舊是喜歡玩玩小主機,要求差不多:需求絕對靜音、省電、24小時開機、便宜、耐操、可替換、最好系統夠強健、不易損壞、能簡易備份與恢復、且要好操作、效能不需超強但是要能應付所需、最好還能當客廳機看個片之類的,儘量做到物盡其用。 在中國市場中前兩三年開始興起一種小路由,體積小、價格便宜,能做到的事情很多,當然主要是幫助中國消費者能「科學上網」(就翻牆囉)、突破一些人體限制;接着對於硬體需求量就逐漸變高,再加上各種開發板子出現(樹莓派),更進階、全功能的小主機就出現了,省電、低溫、無風扇、多輸出(網路、顯示 USB 2+3+C)等,系統變化度也高,可玩性就很高了。 這類小主機的系統玩的人越多,相關的系統就越成熟,這時候開始玩跟前幾年相比變得輕鬆簡單許多,反而是要找個使用角度切入還比較難,真的是看什麼人玩什麼鳥、什麼鳥就給什麼人玩,端看自己想怎麽玩。 軟路由與硬路由 一般非技術人員(貼近大眾消費者印象)來看,那種很多孔的網路設備主機,負責管理網路流向與負責對外連線等工作,又或是像寬頻網路會用到的主機,被稱作「路由」或路由主機,這類硬體使用方式與目的非常明確,上面的承載的系統一般都是直接烙寫在主機上的,不是一般人可以隨意拿個光碟隨身碟就可以進行安裝的。 如果有一台電腦主機(體積突然變大不少),同樣可以負責管理網路流量進出,但可以自行安裝作業系統、自由設定使用、能透過軟體去達成傳統路由上的功能,進一步還能有虛擬網卡、虛擬系統等這類藉由軟體延伸出的應用主機,被中國鄉民稱作為「軟路由」,相對的則是前面所說那些無法自由安裝軟體(更新系統要用「刷」的!)、大部分功能藉由硬體去完成實際網路連線與分流的機器,則被中國鄉民稱作是「硬路由」,硬路由這個名稱是相對於軟路由而再創的名詞。 其實任何作業系統都有網路流量的管理功能,路由主機上安裝的系統一般是比較特化、專門針對網路管理而來的作業系統,像是 ROUTEROS、OPENWRT 等等,所以現在拿一台多網路孔的小主機,安裝上這類作業系統後,即可稱之為「軟路由」。至於主機體積大或小,就看自己的選擇,小有小到像兩塊鳳梨酥那麼小,大也能大到直接拿一台家中老舊的電腦主機來用,只是要多插幾張網卡。 簡言之,網路管控的主機上作業系統感覺是寫死在主機上的,可稱「硬路由」。可以自己惡搞的、玩弄的,...

Insta360 ONE RS : 1英吋 CMOS Leica 360 全景相機

圖片
  這真的有點出頭,攜手徠卡進化了這一支 360 全景相機,雖然不像之前的薄與小,但稍微犧牲體積之下帶來的效果是更大的鏡頭、更高的畫質、更全面的操作使用。

Star Trek : Strange New Worlds 令人回到星艦迷航記的美好年代

圖片
  最近正在追的是這部 Star Trek : Strange New Worlds,似乎還沒有官方的正式中文名稱,我先叫它【星艦迷航記:奇異新世界】好了。 爛番茄評分 98% 新鮮度 、觀眾評分 79% ,目前 IMDB 8.2 ,初開始幾集都有 8 分以上。 整體的人物設定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感覺卻又給人意猶未竟。 「發現號」在最新一季除了播放權爭議之外,劇情刻畫也是被嫌到一個底, imdb 上的分數相當難看,整體風格設計為了未來化而有些不可思議的設定出現,像是星艦引擎已經可以脫離主體、用力場的形式與本體連接,太空船可以重組身形(完全不知道裡面的空間是什麼意義)通過狹隘的地方等等,顏色也很明亮濃厚而鮮豔,但看起來已經不那麼的「星艦迷航記」,因為發現號主要是以整季作為一個故事單元在演進,且劇情真的如評論所說的,是為了年輕群眾設計的。但「奇異新世界」則不是。 「奇異新世界」主要是來自於「發現號」第一季與第二季之間做的短篇作品「 Star Trek : Short Trek 」(「星艦迷航記:短途跋涉」,名稱很可愛),這部短篇作品共有兩季,每一集都是單元系列的故事,且每一集都不長,大概 15~20 分鐘左右,其中還包含兩集動畫,而戲劇演出的部分則由發現號相關演員演出,算是某種實驗性質的作品吧?卻獲得非常多觀眾好評,也獲得多項艾美獎提名。 其中為了時代合理性,也在短篇內以企業號作為演出對象,因而牽上了關係,而「奇異新世界」的企業號演員正是這些短劇中的演員。 「奇異新世界」從一開始就向古典星際迷航記致意,風格初看帶有著機械感(尤其是離子引擎上旋轉的五彩霓虹燈),拍攝質感有點仿膠卷,雖然是發現號的衍生作品但風格完全不一樣,同樣是準備述說企業號一段五年的探險,所以至此又切出了一條新的企業號時間線,派克艦長時間線。 如果要說平行時空、多重宇宙,星艦迷航記早就有這種觀念,當畢凱艦長遇上與時間有關的連續生命體 Q 之後,就開創了多重宇宙與多時間線分割,且不斷在時間線上玩劇情,所以眾多企業號時間線與坊間許多的二創作品早已見怪不怪了,至於是否納入星艦的主史或正史是「之後再說」了。 「奇異新世界」在劇情鋪陳上也回到最初星艦迷航的規矩當中,每一集都是一個故事單元,以事件作為每一集的主軸,每個角色都有可能成為某一集中的中心...

Apple WWDC 2022 公布最新處理器 M2、M2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iOS 16 、 macOS Ventura、 watchOS 9

圖片
Apple 於 WWDC 2022 公布最新處理器 M2、M2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iOS 16 、 macOS Ventura、 watchOS 9 等內容。 傳聞許久的 Apple M2 ,威力當然 > M1 ,類似的使用邏輯應該也會繼續沿用在 M2 。 使用 M2 的首批 Mac 就是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特色其實跟之前推出的 Macbook 差不多, Macbook Air 是 Fanless 無風扇的設計,所以執行頻率應該不會到最高速度, MagSafe 回歸之外、搭載了兩個 USB 4 與 3.5mm 耳機插孔(感動流淚) Macbook Air 的新形象 Logo 推出四種新機顏色 iOS 16 有各種更新 、同時也有 iPadOS 16 的更新 ,但也都很零散,網頁寫了很多,重點應該會是在 Safari 的新安全機制與通行密鑰,這個功能也有 Google 與微軟一同協議使用的功能。 macOS Ventura 主要更新 在介面功能與附屬應用程式上,沒有很令人驚豔的地方。一個特殊功能是把 iPhone 拿來當 Web Cam,且廣角鏡頭可以同時起用拍攝桌面上的東西,這還不錯,如果不只是 Facetime 可以這樣用、能延伸到 OBS 之類的 App 會更好玩,但...也是工程師花費很大的心力作出很雞肋型的東西。 其中 iPadOS 跟 macOS 都新增了「幕前調度」的功能,除了翻譯很中中之外,根本是把 Dockbar 原本有的 Task Manager 功能搬出來另外再做一次 Task manager 放在螢幕邊而已,佔用緊迫的桌面空間,明明賈伯斯在世時在 macOS 中就已經用虛擬桌面管理解決的問題,卻因爲 iPadOS 又再次把工作管理員拿出來放在桌面上, iPad 桌面已經夠小了,應該想辦法強化 iPadOS 的虛擬桌面功能吧? App Windows Group = one app on one desktop  Apps Group = several ...

TOP GUN 捍衛戰士、我不是湯迷、獨行俠 Maverick

圖片
我看《捍衛戰士》不下兩百次了。 這個數字其實說得有點保守,但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看超過三百次了,只知道從《捍衛戰士》上映後到現在,隨便數數,至少也有兩百次以上了,所以我說兩百次。 。 我先澄清,我不是湯姆克魯斯迷。 進電影院看《捍衛戰士》時,我根本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東尼史考特,雷利史考特的弟弟),我也不是會因為導演名氣而跑去看片的人,跟異性去電影院只知道湯姆克魯斯大家愛(很多人說是奶油小生)、選這部一定沒什麼問題,因為電影資訊只能靠翻閱咖啡店書報架上的雜誌介紹才能知道一些內容,電影放映時間也是必須查地方報紙、放在分類廣告中的半頁「現正放映」的宣傳、或是放在影視板底下一整欄的時間表才知道,其他頂多就是從電視上看 30 秒不到的宣傳廣告所獲得的印象而已,跟隔壁廳的電影比起來,選這片一定沒什麼問題。 等我從戲院走出來,我卻跟同行的人說了一句「我好想再看一次啊。」隔不到三周,我又在週末下午的時間,進了另一家電影院,不好意思到同一家去,那是我第一次只買一張票,自己去重看一次我已經看過的電影。一個人進電影院看一部已經看過的電影,這是只有在腳踏兩條船、帶不同異性出門時,才有可能在電影院門口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實在很難向被我拒絕週六下午邀約出門的友人說出自己要在同一個檔期內第二次去看同一部電影,並且是自己一個人去,電視媒體上也根本沒有二刷、三刷、N 刷這種動詞存在。刷個屁啊刷。 電影從首輪戲院下檔後,接著換二輪戲院上映,我又去二輪戲院看了很多次。二輪電影院的票價只要花費首輪電影院一半或三折不到的價格就可以進場觀賞,且很多二輪電影院是全日不清場的,在炎熱的夏季週末,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躲在電影院裡吹冷氣、看電影、消磨整個下午,是一件超爽的事情,看膩想睡的話也可以在沙發上瞇一下,直到電影院打烊前,只有場次之間進來打掃的阿姨會帶著鄙視的眼神之外,完全不會有人來趕觀眾的。 我因此去度過了好幾個週六下午,有一兩次是跟友人去看的,反正他也沒事,也有自己去的,反正自己也沒事,總之,是好幾次,整個下午我往往沒睡,在播放廳內看著影像、聽著音樂,我完全沉浸在其中,隨著播放、結束、幕亮、幕暗,看了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看一個下午最多也只夠看個三場,直到傍晚六七點,太陽真的西下、天氣變涼後,才離開二輪戲院去吃東西或是找地方瞎晃。 晚上在房間內打開收音機、聽廣播電台,總是會有一段搖滾時間,肯尼羅根斯的 D...

指揮中心於 04/27 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宣導下載台灣社交距離 APP

圖片
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防疫指揮中心於 04/27 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宣導下載台灣社交距離 APP 維持疫病監測與數位疫調,台灣對於中國武漢肺炎 COVID19 的疫情管控進入新的階段。 取消原因是雙北區域中累積過多無法完成的疫調個數,雙北率先對外公布不再提供足跡與疫調資訊,之後未知足跡與感染源的確診病患數逐漸攀高之際,縣市政府不再進行詳細疫調,簡訊實聯已無幫助,宣布退場。 台灣社交距離 APP 已推出許久,主要以匿名形式、透過藍牙低功耗訊號強弱來判斷使用者之間的距離。若有人後來確診,將會於第一時間在行動裝置上以顯眼方式通知曾經和確診者有接觸的人,以發掘可能有風險的個案,減少疫情擴散的可能。 最常問到的問題,像是「若收到接觸通知示警訊息,該如何處理?」 官方回覆:表示您曾近距離接觸確診者,APP 發出告警通知,提醒您若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可以快篩試劑檢測,若為陽性,請立即配戴醫用口罩就醫,前往醫院時避免搭乘大眾運輸。若完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者請落實「自我健康監測」。 請記得:防疫是你我的義務,不是歸咎某一個人該負起全部的責任。

Elon Musk 終於將以 440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 Twitter ,言論自由大未來將要來到嗎?

圖片
  昨天晚上一則重要消息瞬間把大家打得暈頭轉向七葷八素的,就是 Twitter 董事會宣布願意接受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的提議 ,以 440億美元的價格將 Twitter 售予馬斯克、進一步則是下市成為私有資產。 得知此消息後, 馬斯克在個人推特上表示 🚀💫♥️ Yesss!!! ♥️💫🚀: 推特 創辦人 Jack Dorce 發表一連串看法 ,其中 這段 : 直接機翻: 「原則上,我不認為任何人都應該擁有或經營 Twitter。它希望成為協議級別的公共產品,而不是公司。然而,解決它作為一家公司的問題,Elon 是我信任的唯一解決方案。我相信他的使命是擴展意識之光。」 當然各界媒體都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卻都是往好處發想。 馬斯克希望維持 Twitter 的言論自由,卻藉由私有化的方式將其買下,希望由「他」作為言論自由的保衛者,而創辦人寄望讓 Twitter 作為一個社群平台公開的服務標準與協定,或許,真的必須透過私有化的擁有者去「執行」「開放」才有辦法,因為在「共有共治」的董事會架構下,只要有人為了私人利益,就有可能做不到「開放」,而當一個人擁有財力可以買下 Twitter ,將能更快走到那一步。 但言論自由隨之其來的將是更多寄生在言論自由上的謠言、假消息、惡意的騷擾、煽動,人類文明是否會更加發展、或是更加委靡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7 年底的一段對話 : 「我愛 Twitter」馬斯克說。 「你應該買下他囉」 「多少錢?」 就這樣買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