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D - Back to Debian 計畫

我對於這個中文計畫感到有興趣的原因是在看「關於 B2D」網頁的時候,B2D計畫全名叫做「BACK TO DEBIAN」,一看到的DEBIAN這個名詞的時候心中突然湧起一種懷念感,因為當我在尋求能夠取代 Windows 95 的作業系統時,就開始接觸到DEBIAN,然後就想到那個沒日沒夜的KERNAL COMPILE,然後一堆你MAN了這個指令,看了老半天又得MAN另外一個前一個之中包含的指令,然後再想起X11怎麼樣都跟S3的顯示卡相衝,就開始想起當初要砸電腦的衝動,他媽的難用成這樣你還叫作業系統啊?喔...離題。
所幸電腦的進步也是非常的迅速,Windows 95所開創的時代引領了非常WORLD WILD的軟體發展,瞬間蓬勃起飛,十年之間讓軟體發展到一個極限,而即將面臨使用者經驗即將改變的時刻(指的是「網路」,不是叫你換到MAC OS X),現在再看到這個DEBIAN這個名詞的時候,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也非常想知道現在還有人拿它幹嘛。
這個B2D計畫用 DEBIAN LINUX 為基礎,所以立即就下載來試試看,但是B2D還分有不少版本,有B2D安裝版、B2D SERVER、B2D Desktop 版,其中又有PureKDE版與PureGnome版,但是我最感到興趣的不是這些,而是所謂的VM版!
以現在光華牌機器硬體規格而言,對於 LINUX系統來說根本就是超乎想像的法拉力引擎一樣,那從WINDOWS XP中分一些資源給它跑就已經綽綽有餘,所以不用重新安裝的VM版本是最佳的方式,只要先下載VMWARE現在免費釋出的VM PLAYER來執行虛擬機器,再LOAD已經做好VMWARE虛擬機器的B2D影像檔,就可以立即有一個小型完整的LINUX環境可以使用,掛了就重新LOAD就好,真是不錯。
而他們上面的說明讓我覺得「終於在LINUX族群當中,有一群念中文的人搞懂這件事情了!」,他們網頁上面寫著:
B2D 發展初期的目標之一,主要是要讓大家了解,原來 Debian 是很好用的,中間的惱人過程,是可以透過某種方式避免掉的,而讓想接觸自由軟體的人,可以把大部份時間用在如何使用應用程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可以用 B2D 已佈置好的環境認真開始學習(比如C/C++/Perl/PHP/CGI/網路應用/....),而不是花費一二個月的時間,去弄如何安裝及校調設定桌 面,結果把原本使用電腦的樂趣及用意目的都打壞掉了、或誤導了。
使用 B2D 的人,很可能別人都還在搞校調時,他已經可以很安心的把大部份的時間花費在學習要如何用 PHP+MySQL 去設計一個具資料庫功能的網站了。
也就是說 B2D 這個階段的目標之一,是要把使用電腦的焦點拉回到 "立即可用"、"馬上可學習",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安裝及校調。
真的是讓人感動的痛哭流涕!而這些東西也是LINUX社群所真的要注意的事情!
LINUX不是缺乏軟體應用,不是缺乏軟體發展,不是功能不強或是效能不彰,而是規範鬆散,系統難以親近,但是也不止於此而已,如果真的要提出一個更高要求的水準來看待「作業系統」,即使以現在普遍的商業版本LINUX桌面布置來說,都可說是比WINDOWS 98還要差:點擊不順暢的選單,過於高深的技術名詞,非一般可直覺閱覽的協助文件(HELP FILE),沒有統一風格的完整圖示庫讓整個桌面像是拼湊起來的違建,這些都是個問題,但是它卻有高效能的核心。
如果我們把上面標紅字的問題分別丟給微軟與蘋果來做處理,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微軟會立即成立一個GUI小組徹夜開會檢討,要讓作業系統各項功能更令人易於親近,該怎麼樣設計圖示並且延續使用者經驗,然後一群美工人員開始動工,日夜不停的繪製,再與一群心理學家、符號學家、社會學家相互研討,哪些線條要修正、哪些顏色要改變、哪些顏色不順眼,然後全部交給比爾過目。
蘋果電腦則會全部人員集結到夾不死面前,畢恭畢敬的開始問他用什麼字型好、什麼顏色為基礎、選單要放在哪、程式要怎麼擺、指令要翻譯成什麼樣子民眾才看的懂,最後一群人再一哄而散各自忙碌去,然後在把成疊的文件交回到夾不死面前,完全把夾不死當成是個使用者的標準,只要他用的順,大家都用的順。
重點在於,這兩種方式都很好,但是LINUX社群似乎很難辦得到。以B2D而言,程式、核心、穩定度等都很高,但是使用起來就是覺得怪,原因就是因為缺乏了藝術設計人員來掌控「視覺上」的一切,這當然不只是B2D的問題,也是各家LINUX所遇到的問題,因為一直在喊著OPENSOURCE、FREE WARE等口號,但是沒有藝術人員願意跟著OPENSOURCE、FREE WARE一同努力,通常這個部分卻會是整個作業系統最花錢的部分!這也絕對不是台灣那種「畫張圖給三百」的心態可以達到的部分,因為這裡面包含了許多的研究,不論是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語言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