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ODI 安裝 EXODUS 爽爽看
KODI 是由 XBMC 基金會開發的開源媒體播放器,原名 XBMC,原本是使用類似 XBOX 的操作介面的媒體撥放器,供使用者安裝到各種作業系統和硬體平台,因為開源力量,後來逐漸改版,開始納入多類型檔案撥放(像是直播來源)、附加元件 (可擴展的延伸程式功能),逐漸成為 DIY HTPC 中最佳的媒體撥放軟體中心,甚至樹莓派上都有針對 KODI 最佳化過的作業系統版本,只要在樹莓派上安裝完特製版系統,立刻晉升成比 Apple TV 或 Android TV 更好的播放裝置。
KODI 功能包山包海,撥放影片功能當然強大,除了本機端的影片幾乎所有格式都可以撥放之外,透過附加功能更可以看線上直播影片、或是一些特殊來源的片子,目前最受歡迎的附加元件大概就是 EXODUS,這個附加元件類似於中國流行先鋒影音、快播影音,可以直接從 P2P 網路母體或特定來源網址內直播想要看的影片,但是像先鋒影音、快播影音這類無良的軟體在播放機制上做了很多保護、希望維持自身播放器的封閉性,完全違反了 P2P 技術原本期望共享、分享的初衷,轉向使用 KODI 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也因為 KODI 功能包山包海,要安裝基金會認可、同意的附加元件很容易,但是要安裝第三方的附加元件就有點麻煩了,因為 EXODUS 上什麼影片都有,當然不在 KODI 合法提供的範圍內,要安裝,得要自己想辦法。
KODI 功能包山包海,撥放影片功能當然強大,除了本機端的影片幾乎所有格式都可以撥放之外,透過附加功能更可以看線上直播影片、或是一些特殊來源的片子,目前最受歡迎的附加元件大概就是 EXODUS,這個附加元件類似於中國流行先鋒影音、快播影音,可以直接從 P2P 網路母體或特定來源網址內直播想要看的影片,但是像先鋒影音、快播影音這類無良的軟體在播放機制上做了很多保護、希望維持自身播放器的封閉性,完全違反了 P2P 技術原本期望共享、分享的初衷,轉向使用 KODI 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也因為 KODI 功能包山包海,要安裝基金會認可、同意的附加元件很容易,但是要安裝第三方的附加元件就有點麻煩了,因為 EXODUS 上什麼影片都有,當然不在 KODI 合法提供的範圍內,要安裝,得要自己想辦法。
自架 Android BT / NAS 機:超靜音超省錢超低功耗
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篇文的標題到底該怎麼下。
最近無聊就想玩點新鮮的,在 PTT 上看到有位仁兄用一萬元搞出一台效能頂強的 NAS ,心裡癢癢的也想來試試看,研究了一番回頭想想,我到底要 NAS 做什麼呢?一般 NAS 主打網路儲存與備份功能,但是卻是附加多媒體儲存中心、iTunes 伺服器、自動化 BT 下載、遠程調控設定等等這些功能讓我感到有趣,所以我的需求有點顛倒,我要的應該是一台多媒體動物機並附加有 NAS 的功能。
萬元主機主機就 NAS 而言, CP 值是很高的主機,但價格區間依然不很親民,耗電量也高,要搞到靜音要花費不少,而我想弄的卻是台超低價主機,需求絕對靜音、省電、24小時開機、便宜、耐操、可替換、最好系統夠強健、不易損壞、能簡易備份與恢復、且要好操作、效能不需超強但是要能應付所需、最好還能當客廳機看個片之類的,儘量做到物盡其用,一般電腦配上 FreeNAS / Linux 等系統幾乎可以完成前述八成以上的需求,但是要做到靜音、省電與便宜,桌上型 PC 幾乎就是被打槍的份了,所以最後我把目標縮小在 Android 設備上。
Android 系統與設備的訴求就是「每天使用、耐操、能快速恢復」,而大多 Android 設備都沒有風扇或是硬碟設計(你看過哪個手機掛硬碟的?),能達到絕對靜音的需求,且大多採用 ARMS 架構,省電不在話下,確認目標後,幾乎只要隨便拿起一個 Android 設備就可以開始動手。
最近無聊就想玩點新鮮的,在 PTT 上看到有位仁兄用一萬元搞出一台效能頂強的 NAS ,心裡癢癢的也想來試試看,研究了一番回頭想想,我到底要 NAS 做什麼呢?一般 NAS 主打網路儲存與備份功能,但是卻是附加多媒體儲存中心、iTunes 伺服器、自動化 BT 下載、遠程調控設定等等這些功能讓我感到有趣,所以我的需求有點顛倒,我要的應該是一台多媒體動物機並附加有 NAS 的功能。
萬元主機主機就 NAS 而言, CP 值是很高的主機,但價格區間依然不很親民,耗電量也高,要搞到靜音要花費不少,而我想弄的卻是台超低價主機,需求絕對靜音、省電、24小時開機、便宜、耐操、可替換、最好系統夠強健、不易損壞、能簡易備份與恢復、且要好操作、效能不需超強但是要能應付所需、最好還能當客廳機看個片之類的,儘量做到物盡其用,一般電腦配上 FreeNAS / Linux 等系統幾乎可以完成前述八成以上的需求,但是要做到靜音、省電與便宜,桌上型 PC 幾乎就是被打槍的份了,所以最後我把目標縮小在 Android 設備上。
Android 系統與設備的訴求就是「每天使用、耐操、能快速恢復」,而大多 Android 設備都沒有風扇或是硬碟設計(你看過哪個手機掛硬碟的?),能達到絕對靜音的需求,且大多採用 ARMS 架構,省電不在話下,確認目標後,幾乎只要隨便拿起一個 Android 設備就可以開始動手。
Android 6.0 ~ 8.0+ 合併 SD 卡容量與系統容量
Android 6.0 後可以將 SD 卡格式化後直接掛載至系統中,並且將容量合併起來,使用者不用去煩惱檔案要怎麼搬或是要額外設定存檔路徑、避免原本容量滿載等問題,在 6.0 剛推出此功能時很多手機都有此功能,但升級到 7.0 後有些手機就把這個功能給封印了,不過有些小工具可以用,可以把它打開,但是到原生 8.0 系統上暫時還沒有類似的工具可以用,像是我剛買 Asus Zenfone Max Pro (M1),只能自己手動處理。
要準備的工具是 ADB 程式,ADB 和 Fastboot 各個版本的下載連結:
Windows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windows.zipMac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darwin.zipLinux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linux.zip 接下來的步驟最好是在手機一設定完、都還沒連上線(或是趕緊關掉4G與無線網路)更新前做,否則有些軟體下載開啟後會記住一些路徑與設定,就會有怪怪的情況發生。
啟用步驟:
先打開手機的 USB 偵錯模式,一般是到設定\系統\關於手機之類的項目當中,會有系統的版本號碼,在上面連按 7 下就會開啟開發人員模式,再從開發人員設定內開啟 USB 偵錯模式。將手機接上電腦,在裝置管理員當中應該要能辨識出手機,如果沒有可能要去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開啟命令列(CMD),輸入
adb shell <= 進入手機命令列介面
如果有錯誤訊息或失敗,看一下手機畫面是否要求使用者授權sm list-disks all <= 會列出現在系統辨識出的磁碟編號 M,N
179,64 <= 一般是 179,32 或 179,64sm set-force-adoptable true <= 強制啟用合併SD卡功能sm partition disk:M,N private <= 將磁碟分區並格式化, M,N 輸入前面看到的數字這時候去看手機的容量,應該已經合併起來了。保險起見重開機一次較好。 回復步驟: 很簡單,到設…
要準備的工具是 ADB 程式,ADB 和 Fastboot 各個版本的下載連結:
Windows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windows.zipMac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darwin.zipLinuxhttps://d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latest-linux.zip 接下來的步驟最好是在手機一設定完、都還沒連上線(或是趕緊關掉4G與無線網路)更新前做,否則有些軟體下載開啟後會記住一些路徑與設定,就會有怪怪的情況發生。
啟用步驟:
先打開手機的 USB 偵錯模式,一般是到設定\系統\關於手機之類的項目當中,會有系統的版本號碼,在上面連按 7 下就會開啟開發人員模式,再從開發人員設定內開啟 USB 偵錯模式。將手機接上電腦,在裝置管理員當中應該要能辨識出手機,如果沒有可能要去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開啟命令列(CMD),輸入
adb shell <= 進入手機命令列介面
如果有錯誤訊息或失敗,看一下手機畫面是否要求使用者授權sm list-disks all <= 會列出現在系統辨識出的磁碟編號 M,N
179,64 <= 一般是 179,32 或 179,64sm set-force-adoptable true <= 強制啟用合併SD卡功能sm partition disk:M,N private <= 將磁碟分區並格式化, M,N 輸入前面看到的數字這時候去看手機的容量,應該已經合併起來了。保險起見重開機一次較好。 回復步驟: 很簡單,到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