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博客來數據分析:大學生比中小學生「更不願意上博客來買書」?

邏輯不夠堅硬的數據報告總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從這份分析數據的報導來看(左邊為報導之「全文列印」後列印成圖片,引以為證,非轉載):
    1.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中小學生更易受電子報促銷言詞影響而進行衝動購買?(家長是否要針對中小學生上博客來消費進行管控?)

    2.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也可能是博客來本來就是主打中小學生市場?(有不少漫畫呢!買一套死亡筆記本有幾本?總價還不夠我買一本外國進口的建築作品集...唉)

    3.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大學生不再被博客來行銷手法所扇動,也不易被標題聳動的電子報行銷所影響?

    4. 大學生在博客來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原因可能是聰明的大學生根本不會去博客來買書,他們選擇到獨立書店去直接購書?(像這一位「聰明的大學生」一樣?)

    5. 「在所有年齡族群中,以大學女生購書數量最少」,因為大學女生比男生在經濟運用上更為精打細算、更加精精計較,因此更不願意前往博客來買書?

    6. 博客來的行銷手法無法進一步吸引大學女生進行消費?

    7. 反過來說:中小學生下課後較不容易獨自前往誠品、金石堂、諾貝爾等實體書店(父母不願意小孩子晚歸吧?),晚間時間只能上網買書?大學生則到實體書店買書居多?

    8. 「由於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可能也反映在台灣目前競爭力衰退的現象上」,因為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所以高學識份子(大學生)更不願意上博客來買書?反映出博客來在台灣競爭力衰退的現象?(一家網購公司如果衰退不代表整個台灣吧?)

    9. 「男性在23歲後大量購買商業理財書,在上班族暢銷書單中有一半以上是商業理財書籍」,可能是因為會看商業書的人因為不懂怎麼做「消費抉擇」,所以跑去博客來買書?還是怕被別人知道自己不懂理財,才偷偷上網買書?(心理學中的消費行為)

    10. 「李家同建議,不買書,至少要借書來看,或是多上網看新聞報導,吸收新知」,恩,像許多 bloggers 一樣,上網吸收知識、儘量去市圖借書、跟朋友交換或是多在咖啡館看書、只到實體書店買書、跟人群多接觸、抑制上網過度消費,所以不上博客來購書?(李家同並沒有建議買書一定要到網路上去買)

從這上面的幾點就可以想到底下更多問題
  1. 我一家十口都愛買書,卻只有一個大學生但是有五個中小學生,每個人都有博客來帳號,買過的書不用重複採購吧?(弟弟買了哥哥可以借來看吧?)

  2. 依據上面所述,博客來的會員資料統計採擷有誤?(會員所輸入的資料中沒有「親屬連結關係」)

  3. 「購書量」不等於是「購書費用」,如果是拿漫畫、輕小說、言情小說、童書畫冊、芭樂寫真集跟高單價的單書相比(大學用書、國外進口專書價格都相當高昂)「數量」自然有差距。

  4. 如果「購書量」硬被認定為等於「購書費用」,中小學生在網路上為何有此經濟消費能力?(高於大學生?是否家長使用家庭成員名稱建置帳號後上網代買?)

  5. 另一個問題是,取樣的人採購書籍的種類為何?這份數據是否說明了博客來所提供的書籍根本不夠專業,而無法滿足大學生的購買需求?(我要找幾本專業的建築圖說都沒有...)

  6. 這些數據採擷的質疑點還有很多,所以說這份博客來所提出的數據資料,根本沒有進行所謂的「樣本排除」?可能連統計計算的基本方式都錯誤?(像這樣? XD)

  7. 如果是對於數據解讀有誤,或是數據根本有誤,卻將數據提供出來,問題算不算相當嚴重?(那博客來資料探勘中心(nofollow)應不應該負責?)

  8. 如果博客來從未針對這份數據資料向記者解讀(責任不在博客來身上),那就是記者本身解讀有誤囉?

  9. 之後依此數據訪問李家同,並導引李家同說出許多個人觀點,這是記者進一步誤導李家同?還是博客來先誤導記者後再誤導李家同?(這必須先知道是由哪一方進行數據解讀的)

  10. 如果以上問題都不是問題,那是不是給全台灣的出版界一個非常明顯的警訊:「博客來的行銷手法已經吸引不到大學生了?」尤其是吸引不到年輕的女性消費族群?出版社今年要審慎的重新考慮各種銷售活動之合作對象了?

  11. 如果以上皆非,又有直接性的反證與質疑來反駁此數據,那這份數據是否已歸屬於無根據之數據?(只能算博客來自身單純的網路人口統計而已,連「消費行為的描述」都僅限於博客來自身,只能供「極輕微」的參考量而已?)

  12. 如果以上皆非,博客來是否面臨什麼問題,需要將數據提供出來,製造這篇新聞?(答案會不會就是「在報導內進行『置入性行銷』?」)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統計數據講求的科學根據,科學根據講求的是「邏輯」,如果不是報導邏輯有錯誤,那到底是博客來公布資料的行事邏輯有誤,還是資料本身的數據邏輯有誤?如果都不是,那麼在這個「 LOHAS 樂活世代」的訴求,不正是抵制過度行銷、抑制過度消費、審慎進行消費抉擇的時代嗎?誰在進行置入性行銷,消費者就不該與其進行商業交易;聰明的大學生們應該就會選擇去實體書店買書,而非窩在家裡當宅男、上網過度消費,不是嗎?

Update:
後來發現,連中央社的記者都是這樣寫,解讀數據的角色應該就是由博客來擔任的,沒想到「貴」為博客來,分析數據的能力竟然如此如此的糟糕!!!!有學識的人還是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