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 Touch . Costco . 消費券

在網路上搜尋與注意了好一陣子,一直在 iPhone 3G 跟 iPod Touch 之間游移不定,朋友說「少了拍照跟 3G 通話功能就像是天堂與地獄一般的差別」,不過我卻一直看不到有很濃厚的「天使與惡魔交戰」的情景出現。

曾經用過到現在依然覺得很難用的 Palm ,要什麼東西沒什麼東西,待機時間很長沒錯,但是待機時間久的原因卻是因為不知道要拿它做什麼,想看個電子文件,光是轉檔就令人感到煩躁,Palm Desktop 也不見得對電腦行為很豐富的人來說很方便;也有用過賣得不是很好的 LifeDrive ,想說這應該可以滿足某些無法使用筆記型電腦的時候,結果,父母的基因依然是會遺傳給兒女的,也不禁令人感嘆 LifeDrive 怎麼不是 Palm 領養回來的。

也有注意到的是小筆電,覺得在上頭能夠惡搞的東西應該很多;例如買個硬碟版本、安裝 Ubuntu 、配上 3G 網卡就變成無敵行動驢了,帶到哪都可以 P2P 一直抓抓抓,連騎摩托車放在包包裡它都可以默默的抓,可是續航力就會變得很糟糕,怎麼評估都覺得小筆電還是適合業務使用,不適合玩樂。

B 朋友早早就買了 iPhone 3G 解鎖版,從去年底就一直在慫恿我加入敗家行列,雖然已經知道 iPhone 3G / iPod Touch 是個什麼樣的東西,還是借了 B 朋友的 iPhone 3G 與 C 朋友的 iPod Touch 來把玩一個下午,發現到還頗實用的,剛好補足了我所想像應用區塊,不過長期操作下, iPhone 3G 並不耐久,原因應該就是因為多了手機的待機,用 3G 上網看網頁之類的,電力消耗比使用 WiFi 來得快,畢竟 3G 上網是用了通話功能來跟遠處樓頂上的基地台連線,功率消耗比較大吧?而拍照功能似乎也沒這麼吸引人(對手機的拍照功能一向沒興趣),所以我就一直把目標放在 iPod Touch 上了。

不過我一直沒辦法決定到底是要買 8GB 或是 16GB 的版本,找了網拍、ptt、還有一些賣場,有些便宜的很,但是很多都從國外帶回來的水貨,型號一看就知道不是台灣的版本,在尚未決定容量且多方比較下,我發現到 cosco 好市多購買大概是最好的,8GB 的版本大概是 9.3 折,16GB 的版本大概是 9.25折,有鑑賞期又可以全額退款,如果容量不合我意到時再退換貨就好,所以決定過年期間到 Costco 去購買,目標就暫定一萬元的 16GB 版本。

大年初一到 Costco ,簡直就像在作戰一樣,每個作戰單位似乎都是以家庭為主,每台推車上盡是滿滿的商品,成堆的衛生紙、成堆的肉、成堆的蛋奶肉菜,試吃攤位前面也是擠滿一堆人,不吃白不吃的心態似乎很難避免(我也拿了兩個壽司、一片沙朗跟一小杯調味牛奶),走到 iPod 架旁,8GB 版本早就被搶購一空,只剩下零星的 16GB 版本跟 32GB 版本,不過還好我原本就預計購買 16GB 的版本。

到了結帳櫃台,看著每個櫃台的結帳消費者幾乎都是滿滿的一整車,我手上只拿著一張代表 iPod Touch 的紙板看起來挺怪的,而前前後後排隊的人幾乎都準備用消費券付帳,當然,我也不例外,不過 Costco 卻是大賣場當中少數沒提及消費券購物有多優惠、享有多少折扣的賣場,但是結完帳後稍微看了一下,真的很多人都使用消費券。

到取貨櫃台拿了新機,經過配鏡區,注意到幾款不錯的鏡架,在 Costco 裡有些牌子的鏡架是外面不容易看到的,想想原本下個月才要配鏡的,不如現在配一配好了,可是 Costco 的配鏡廠商要到年後才上班,等不到那個時候,所以當下就買了一隻鏡架,過兩天再帶去附近的眼鏡行配鏡,這樣過完年後就不用再跑一趟了。算一算花得錢,還是一萬元,下個月還不用再跑眼鏡行配鏡,基本上要花的預算並沒有什麼改變,省了一些事。

回到家中一陣大魚大肉,老媽說她拿了消費券去 Costco 買了多少東西,吃的冰在冰箱可以冰多久,日常用品、清潔用品可以用多久,大概三、四月份都不用再跑大賣場補充這些用品了,台中消費 3000 元消費券還可以抽豪宅,一次剛好花個 3000 元,剩下的跟親朋好友湊一湊,可以多幾個中獎機會;死黨的老媽聽說也是這樣,整個冰箱還儲物櫃都塞滿了,原本要跟死黨一起出去吃個飯的,被兩家媽媽一同阻止,因為家裡很多菜,別出去吃了,省著點,也好,原本要出去吃飯的錢就省了。

我買 iPod Touch 花了 3000 元消費券,身上還有 600 元,實在不知道怎麼用,喝杯咖啡不足兩百、不找零,去餐廳吃個飯還要多掏錢,但是現在省了,想把消費券拿來買必需品,家裡又是滿倉的狀態;看了眾多賣場的優惠,發現中華電信的優惠方案大概是最優惠的了(如果先不說中華電信把 iPhone 3G 賣得很昂貴這件事情...XD),不過 iPhone 3G 本來就不在我的消費預算內,看了一些賣場全都提供一些爛東西或過季商品,要斤斤計較的話這 3600 元可能拿在手上到九月都花不出去,反而讓我更不想花錢了。最後,大年初二中午,我帶著鏡架到大年初一就有開門的苦命眼鏡行去配鏡,眼鏡行沒什麼消費券折扣,我還是把剩下的消費券用在眼鏡行了。

---------------------------------------

原本就想幹譙消費券的,不過一些效應還沒出來前,幹譙也只會被別人說是在唱衰,不過至此,消費券是否能夠振興經濟我真的是看不太出來啦。仔細想想消費券,作法跟目的還真的是背道而馳。

我原本預計要花的錢並沒有因此而花得更多,相對的,我、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以及我所知道的人,把原本要在二月、三月進行的消費提前到一月底、二月初,但是大家都想省錢,在二月、三月也都讓花錢的心態更緊縮了,猶如「家裡買很多菜,別出門去吃了」這種心態的延伸一樣。

消費券本身就像是一種「預借」的行為,跟信用卡預借現金沒兩樣(比刷卡消費還慘),政府大舉負債提撥預算發放消費券,目的是希望促進消費,可是這同時產生了兩種對未來的經濟衝擊,因為這也預借了人民下一季度的消費意願,以及對下次消費券(或各類券)的發放期望,不過這世界上就有很天才立委說「先不要管明天,先管今天過不過得去」,當然也有立委希望能夠在下半年再次發放消費券,這就像是刷卡刷上了癮頭,感覺負擔不大時就想再刷一次,實際上似乎沒有想過錢要怎麼還,對整個社會經濟來說,就像事先預借現金來爽一段時間一樣,面對這種無形債務之後將更不敢買東西,而原本想要的東西已經到手了、消費欲望被滿足了,要再次進行消費的可能性也跟著降低了。這個效應也的確開始產生。

消費券幾乎只肥到了大型賣場與百貨公司(連我也給他們肥了),感到無奈卻又不敢言的是一般的小型商家與攤販;以現在的消費水準來說,不能找零的消費券在一般消費行為當中相當難使用,500 元的面額在零售攤販、傳統市場、小型餐飲幾乎很難用得到,畢竟這些商業區域並非是統一的結帳櫃台,每個消費單位可能不太容易購買到 500 元以上的東西,而面額500元的消費券卻是大宗(3600元內佔了六張),在「要一次大量夠足」的心態下,間接促使消費者直接轉向大賣場與百貨公司去進行消費了,這真的能算是一種刺激消費的過程嗎?

而在大賣場當中,一次夠足大量民生必需品後,可以預見得是,短期內消費者提前擁有較為充裕的物資,在這段時間內消費者將不會再度進行採買同類商品,新的消費計畫將會發生在這類已販售商品消耗完畢為止,原因是以往採取少量購買策略的家庭或個人原本可能因為臨時的缺乏而到小型商店中購物來進行補充,卻因為這次消費券的影響而進一步變成大型採買的消費者,短時間內也不會再度回到小型商店當中進行補充:一般原本有可能衛生紙、垃圾袋等物資一包兩包的買,現在一次夠足了較大的量,未來短時間內將不會進行這類的採購。而實際上,原本感受到經濟不景氣最深的卻是這類無法受會得小型商家,短時間內(可能一季吧?)這些商店將會感覺到經濟更不景氣吧?

再來看看消費券所產生的「優惠」。如果把焦點從民生必需品這類的物資上移開,轉向看看其他類商品,可以看到許多賣場、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都提供一般小型商店無法負荷的折扣優惠,其中 3C 產品也是比較容易貼近消費券額度的商品,這些優惠看似相當吸引人,也的確在消費券發放後吸引不少人潮,但是仔細看看這些賣場所提供商品,許多都是採取「出清存貨」的方式在進行促銷,將去年第四季度、甚至更早期的商品拿來販售,這類商品與消費者預期想購買的商品還有一段不小距離,實際上對消費者而言並非是一種實質的折扣優惠。

消費者會感覺到比較划算的消費券使用方式,應該是消費內容當中享有服務升級,例如消費者計畫進行旅遊,到了飯店中享有升等服務,或是在採購商品上能購買到比原本預期更高一級的商品,但是這種消費行為通常是已經存在於消費計畫當中,無法被歸類為是消費券帶來消費意願的效應;事實上要民眾一拿到消費券立即產生新的消費意願與消費計畫(例如馬上增加購物或開始計劃旅遊),3600 元的額度未免也小了點。

綜觀這些情況,消費券至多只是預借現金的替換品,大多數的民眾只是把原本就計畫支出的現金改用消費券替代(不論是購買民生物資或是 3C 商品),將現金儲存起來或支付未來的消費(「未來的消費」是必然產生的,不會是突然產生或新增的),並不會在有限的預算內因為多了消費券而增加消費額,舉例來說,原本計畫購買 10000 元現金商品的消費者並且不考慮儲蓄行為的話,因為有消費券的關係,變成是:
6400元現金 + 3600元消費券= 10000 元的商品
3600元現金會被轉作支付其他消費,同一消費者能貢獻至消費市場的實質現金為 10000元;

總計這個消費行為變成是:
6400元現金 + 3600元消費券 + 3600元現金= 13600 元的商品
而這多出來的 3600元等於是政府預借人民現金直接送給商家的,其中大多數為大型賣場與百貨公司,實際上同一消費者貢獻至消費市場的實質現金依然為 10000 元;

10000元現金 + 3600元消費券 + [不定金額]=購買 13600 元的商品
原本就只計畫消費 10000 元的消費者,從哪生出 [不定金額] 來進行消費啊?從原有的儲蓄嗎?

至於媒體一直在報導馬英九到哪個商場用 200 元+ 14800 元買了 15000 元的商品,只能看作是他原本就計劃消費 14800 元,但是獲得了 15000 元的商品,或是原本就有能力花費 15000 元,反倒讓馬英九在這次消費當中收起了 200 元的現金;如果說消費券有刺激到馬英九的消費意願,應該是馬英九看到大家都領消費券後龍心大悅,原本要花 15000 元做做樣子的,突然改花 30000 元現金,然後消費券直接打賞給商家,這才代表有刺激到啊!或是買六百元的東西給兩張 500 元的消費券不搭配現金不找零,這才算是有「更多的支出」吧?

要刺激經濟總是要先刺激消費意願,這是個事實,但是經濟不景氣,許多人生活可能都要面臨困難了、民眾沒錢可以消費了,還要民眾因為領到消費券再多掏腰包花錢,是把民眾當傻子啊?回過頭來看,要民眾拿出高於原本消費計畫的現金投入消費市場當中,還是要先想辦法墊高民眾荷包內的鈔票、讓民眾賺足荷包內的鈔票再說。消費券只是政府把收到的稅收錢丟回市場再進行一次回收,跟現在股市是國家動用基金去稱點數一樣,真的是很沒意義。

現在不是民眾有錢不敢花,而是台灣人民已經被馬英九政府搞到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花了。

消費券替換所留下的 3600 元記得省著,因為五月份要繳稅了,用得上;面對那些位居金字塔頂端、政府課不到半毛稅、擁有完美避稅天賦的富翁大戶,政府針對全民退稅或是降稅,越低階級、等比級數降越多,才是最公平又實際的,因為會覺得生活辛苦、經濟不景氣、不得不靠消費券去大賣場買民生物資的人,正是這些金字塔底端要繳稅還避不了稅的人民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