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社交網站重點在?

社交網站會成功的重點,簡單的說是「提供大量很容易接觸到的陌生人」與「維持使用者之間稍大的距離感」,但是從這句話去看事情的時候,覺得很多人的分析角度有點不太對,完整點、現實一點的說法是「提供使用者可以很輕易的接觸到大量的陌生人、讓使用者自以為真的認識很多人、最後讓使用者認為跟一些陌生且不親密的人對話或互動就是完成 Social 的任務,進而把這個簡單的任務完成」,就成為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

你會發現 Twitter 是如此,原本是以 Micro-Blog 做出發點的 Twitter ,現在被當成是 Social 網站在使用了;使用者很輕易的就可以在上面透過一兩個人的 tweets 開始去接觸到一大票人,但是其實在上面你看不盡也看不清某個自己所 Follow 的人的全貌,也因為這個原因你才可以很輕鬆的就按下 Follow ,然後跳到下一個陌生人去,甚至前一個人你也不見得早已聽過,對方也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 Follow 了他,如果這個人是上千人 Follow Up 的更是如此。就是要讓使用者如此容易卸下心防才能這麼輕易的連結上。

再來是,使用者會 Follow 的特定一票人通常跟使用者本人其實是處在並不是很熟悉的狀態,或是生活並未有深交的狀態,才有機會結合在一起,而這種關係通常也只存在於網路上,很難拉到虛擬網路之下放在真實生活之上,這個去歐美中台等地各抓幾個帳號出來研究一下大概就知道了;也因為這一層「你我其實不是很熟」的陌生關係,使用者才可以開始暢所亂 Tweet 了起來,因為彼此見不到面,真的 Tweet 了什麼也尷尬不起來。反倒是生活當中很熟的兩人在 Twitter 上互相 Tweet 不出個東西來,頂多是彼此插個嘴後又各自朝向自己建立的不熟聽眾去 tweets 了。

有人可能不認為 Twitter 是個 Social 網站的好例子,畢竟 Twitter 一開始是以 Micro-blog 做出發點的網站,從 Twitter 來開始說明是因為 Twitter 的人際關係簡單好懂,回頭來看 Facebook 上建立關係的模式大致上也是如此;建立在真實通訊名單上的 Facebook 小團體通常會親密很多,但是小團體並非 Facebook 成功的原因,而跳躍出小團體一直往外連結也只是成功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是透過網路而產生連結的使用者之間就很不熟了,大多數在上面更新個人狀態時都開始偏向資訊分享、呢喃或是宣告,偶而看到不熟的人有某些宣告很吸引自己時,就留個 Comment 或是打上個 Like it,似乎藉此感覺到有了一些互動,事實上並沒有很多的親密關係或朋友關係在裡面發生,即便是個性開放的老外我也很少看到有在 Facebook 上面直接約 Party 、吃飯或約會的,真的會在上面寫上很私人事務的人大概也都是隱版了;因為大多數會在 Facebook 上公開對話而產生交際的人都是「生活當中沒辦法太熟」的人。如果要把對象換成 Plurk ,大概也差不多。而在上面公開辦趴、約聚會等等絕大部分的目的都是為了行銷、行銷、行銷。

反過來看好了,像有的人玩 Facebook ,建立起的朋友網絡就上千個,如果依照社交網站的定義來看這種使用者,他一定是個超級 Social 明星了,那其他人是怎麼跟他接觸或連結上的?對於每個朋友他都能普遍熟悉到某種程度嗎?我想並不會,相對的正是因為陌生到某種程度以外,才放在這種社交網站來經營,這也不過是剛好而已。社交網站裡面的使用者之間要的就是這種「爆量」的「不夠熟」,才玩得起來。

這種距離感是社交行為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隱性成分吧?因為「我在你的面前就是因為有這些距離感,所以還可以維持某種『好』的一面來面對你,因為我跟你不熟,以至於你不會知道「我昨天看 A 片打手槍、前天偷看隔壁洗澡、上週滿腦子想跟你上床、希望明天你就到我床上來、、、」等等等,可是某種程度你又知道我、聽過我或認識我,所以才算是「社交」啊。在以往有很多社交網站都在短時間內擁有巨量的人口了,卻敗在這種距離感的營造上 ( 不然你以為 Facebook 裡面搞一堆煩人的小遊戲是幹嘛?增進情誼的?那是讓你假裝有事做的!)

無名正妹會漂亮,就是因為有距離感,無名正妹之所以多,就是因為基本的人量夠大,而只要能跟這些大量的正妹很快的產生一些簡易的自介連結、彼此互推一下,無名就會變成是台灣最大的社交網站了。「刻意維持某種距離感」跟「能很輕易接觸的爆量」就是社交網站成功的重點,會真的變熟悉的,反而不算是社交了。

好,開始岔題:
為何很多人都覺得 Google Wave 不會是什麼社交網站殺手或即時通訊殺手?這大概是一種網路打滾久了透出來的一種直覺,要歸納出原因也是可以的,那就是 Google 的服務通常都不具備社交網站成功的要點。

現在回頭看 Google Wave ,第一點大概就打槍了,不過沒進去過沙盒玩過,也只能從影片猜猜; Google 向來沒有提供使用者立即接觸很大量陌生人的管道, Friends Connect 頂多做到把 Followers 跟互有交換通訊通過信的 Friends 分開而已,而在沒有「陌生人集散中心」的情況下,要立即接觸到大量的陌生人,很難;在 Google Wave 的介紹影片裡面也沒看到可以透過在 Google Wave 內的朋友名單一層一層連結出去認識新人,或是搜尋某位陌生人立即來段即時通訊,這當中並沒有展現六度分離與連結關係,反而像是背後有一套既有的工作群組名單或是 Gmail Contacts 。

第二點是,要用 Google Wave 的話,在某種程度上處於任意兩點的兩個使用者之間都要有某種程度熟識或是某種深層的關係,不論在生活上、工作上、某個交集點上要關係很深,才玩得起來,而不是單單只是像 Twitter 或 Plurk 那種連結而已。先不說什麼很複雜的功能,一般人會開放讓 Twitter 上的 Followers 共同協作第二天要用的文件嗎?有些人可能會嘴硬說「會啊」,那就先把你的 Twitter 帳號給我,我來 Follow ,記得把我加入你公司的工作群組當中,我半夜馬上進去幫你搞一下... 通常這類會共用到這類功能的人大多都已經是「共事」的人、某種程度有信任感的人、公司企業跨部門的人才會使用到,這不是社交網站上結識的泛泛之交就能立即開始的事情。

再舉個例子好了,你會希望 Twitter 上某個 Follower 隨時可以跟你即時通訊、並且注視螢幕看你是否有開始回話嗎?如果有這種 Social 明星、跟每位都熟、都有話說、而用 Google Wave 的話,他大概也只能被釘在電腦桌前而走不出門去 Social 了吧?如果很難想像,你就想彎彎如果是使用一套「即時社交軟體」,她一上線螢幕上會出現多少「安安」就好了... 電腦應該瞬當了吧?

這兩個例子想說的是,Google Wave 看起來太沒「距離感」了(甚至比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看起來更沒距離感),以至它一點都不「社交」;會一起使用 Google Wave 的人大概就是公司、親友與 windows live messenger 上部分的人,算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集合遠比在 Twitter 、 Plurk 或 Facebook 上所建立的集合要小的多太多了。

所以, Google Wave 不會是 Social 工具,至多是威力很強的通訊工具而已( Google 自己也這麼說 ),同時也別被嵌入網頁的功能所驚嚇到,因為這跟分開嵌入幾項 Google 的服務到網頁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而通訊工具當然可以嵌入一些社交網站的機器人,像是 Gtalk 、 Y! Messenger 、 Windows Live messenger 都可以加入 Plurk 、 Twitter 的機器人來更新訊息,開放 API 的 Google Wave 當然更要可以做到才行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玩玩軟路由系統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