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愛你們這些「職特使用者」,現在更愛你們的錢!

這個標題來自於八月份時於 OSNews 上刊載的一篇文章: Apple Loved You Pro Users; Loves Your Money More, Now,這位作者本身是個 Mac Pro User ,他分析近年來 Mac Pro 的售價、電腦硬體效能的進展跟變化、以及硬體成本,企圖從中找到他心中所疑惑的三者關係。(Pro User :此翻「職特使用者」,請見附註)

在過往幾年當中 Mac Pro 是蘋果很重要的一條支線,同時也是蘋果電腦產品項目中讓使用者感覺「最有機會自行組裝或升級」的機種,而目標當然是鎖定蘋果專業高階使用者與開發者;一開始推出時讓很多人驚豔,系統擁有高效能、設計簡約又整潔、同時在當時 C/P 值算是高的(如果設計費用也佔很大的比例的話)。

有賴於 Mac 開始改用 Intel 架構, Mac Pro 在初期依然是「高效能」的代名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演, Intel 一直符合摩爾定律的速度在開發新的處理器,使用者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夠用同樣的金額獲得更高的效能,但是這位 Mac Pro 的使用者卻開始懷疑 Mac Pro 價格了,蘋果真的很在乎他們的使用者嗎?

「Macs are too expensive」一直是網路上流傳的名言,他開始調查處理器價格與整體架構的價格比例,其中透過這個圖表能更快的知道結果:


在整套系統的定價當中,處理器所佔的成本一開始還很不錯,但是在09年INTEL處理器改朝換代後,蘋果也隨之調整價格,而處理器所佔的比例突降到很低的水準,而這些「蘋果專業使用者」很高興的支付了這些金額、抱回一台「價格與效能比」C/P值比兩年前還差的機種;不過這還是低階的版本,如果看 Mac Pro 當中更高階的版本(售價也多出更多的版本),結果就更誇張:
作者也承認這個分析當中忽略了顯示卡啊、主機板啊、其他的硬體,但是他想要凸顯這個問題,因為高階處理器通常是整台硬體當中最昂貴的部份,尤其是INTEL多核心處理器更是如此。

可是硬體成本佔比通常會在套裝電腦的價格中持平、隨著時間演進而獲得更高的效能(像是筆記型電腦),或是,效能如果沒有隨時間演進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套裝電腦的價格則會隨著硬體成本下降而下降。然而蘋果沒有這麼做,在這台可擴充設備的 Mac Pro 上,他們在調整售價之後訂出了更高的價格,正式的「掏深」這些「職特使用者」的荷包,藉以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作者最後只說消費者願意付出這些金額去購買這些內在外在都很美好的機器、消費者也期望能夠做出更好的東西,大概就是他想像中這些花費所消逝去最值得的地方了。

直接明說這樣的銷售定價不合理,一定開始有人跳出來反駁「 Mac 機器很美啊、系統安全啊、賈伯斯很帥啊」之類的,這大概就是「願意支付那多出的金額」的最後理由,可是三年前的機器一樣很美、系統一樣安全、賈伯斯那時都還沒有因為癌症進醫院開刀呢,當時硬體成本的佔比就是不像現在這樣的不合理。

消費者花大錢買法拉利,至少可以保證馬力或速度舉世無匹,至少一般汽車裝配廠沒辦法自己組出一台同樣威力的跑車出來,但是花大錢去買一台電腦商場自組就可以獲得更高效能的職人主機(甚至現在的定價快要可以買到兩台效能近似的 DELL 桌上型主機),買 Mac Pro 似乎就很不聰明了。而實際上 Mac Mini 與 iMac 相較於 Mac Pro 來說,成本與利潤的比例似乎合理多了!(但是在市場當中依然偏貴,只是沒貴這麼多。)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手機上:蘋果 iPhone 、 iPad 與 iPod Touch 改用自家生產的 Apple A4 處理器(還有其它部份的元件),正是試圖掩蓋手機製造成本下降但蘋果定價卻居高不下的問題,同時也避免整個全球生產市場的價格機制去突顯蘋果的定價問題;只要內部元件都換了商標、不在市場上公開銷售,即便功能、效能、體積跟對手差不多,一顆 1 元美金的處理器拿來當 100 美金賣,只要蘋果閉口不談成本或進價,消費市場也是死無對證。(有沒有覺得這很像詐欺?)

有許多網路文章都在拆解 iPhone 、 iPad 或 iPod Touch ,企圖從零件中分析出元件成本,這樣的作法除了市場投資人可以猜測蘋果的利潤之外,也是告訴消費者「這個東西根本不值得花這麼多錢,就算加上設計也一樣不值得」,而在摩爾定律下,這些設備應該要在固定價格帶內效能越來越高,不然每 18 個月也要往下調降價格、要越來越便宜。

過往我們怎麼「稱讚」那些「利潤極大化」公司的?黑心企業?死愛錢公司?卑劣的資本主義家?實際上蘋果已經是一間利潤極大化公司了,而這樣的分析與最近的硬體拆解,也確定了這件事情。 10 年前,一批人批鬥新力在家電市場的不合理定價與高利潤,10 年後有一批人(說不定是同一批)拿著 iPhone 手機歡天喜地。炒股票的人當然會很高興,因為市場上有這麼明確的投資標的,但消費者卻不能一直無知下去。

這樣的文章可能讓蘋果信眾與愛好者都感到刺耳,畢竟沒人喜歡自己拿了隻 iPhone 就成為別人眼中的「潘娜」,但是,在知道商品利潤被不合理的極大化、蘋果對台灣市場的不理不睬、沒有直營的服務維修、不做直營門市、對消費者的訴求愛理不理、剝削台灣品牌的生產勞工之後,卻還有情願花錢搶購 iPhone 4 的消費者們,除了「潘娜」之外,說是「火山孝子」會比較好聽嗎?因為有不少錢是進了類似媽媽桑的電信商與銷售門市的口袋啊~ 這也只能說聲GG囉!(end)

----可愛分隔線----

附註:
Pro User ,原英文的文章標題其實是指 Mac Pro 的 Users,簡稱 Pro Users ,但是實際上 Pro User 跟 Powerful User 一樣是在英文技術文章裡常用的名詞,只是一直沒有一個恰當的中文名稱可以使用,像是專業使用者、專門使用者、專職使用者都有點不符合那種技客情境( Geek Fu~),而希望能有跟「威能使用者」的翻譯一樣,創一個特化的翻譯名詞;

問了 wenli 之後,wenli 給予「職人」這個名詞,的確蠻有 Pro 的意味在,在技能上如果是針對專精領域、特別的領域的 Pro 稱作是「職人」的確很有感覺(像是設計、美術類),而在新的科技時代裡,這些技能通常都是特化過的技能,所以 Pro User 就大膽稱作「職特使用者」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