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朗壹古道:看不見的古道

[update] 在此呼籲:
如果你真的不贊成開發阿朗壹、也真的很在乎台灣最後一哩原始海岸線,請不要再計畫去阿朗壹了!請不再去留下人類的足跡、請不要去山丘上留下人為的攀爬痕跡、請不要再講一套做一套!有任何朋友邀你去走阿朗壹,請徹底唾棄他,這才能維護你想要保護阿朗壹的心意!保護自然生態、拒絕開發的最好辦法就是「請人類徹底遠離它」,因為你不可能靠近它又想要保護它!你永遠做不到的!請與阿朗壹保持距離吧!


這是一條看不到的古道,也是「號稱」台灣沿海「最後一段未開發」的海岸線,從 Google Maps 可以看到代表公路的黃色道路線到了這邊中斷掉(原圖衛星圖),而我使用路徑追蹤軟體記錄刻劃在 Google Maps 的路線來看,阿朗壹古道正是銜接了北南沿海公路的這一段路線:


對於國家公路的完整性而言,公路局非常想要打通這條道路、完成縱貫整個東部地區的南北銜接線,但是來自民間卻有著不小的反彈聲浪,理由不外乎是希望能夠保有這段「最後未開發的一段」;
事實上,這個區域早就被開發過了,並且是被重複開發過的:清朝時期這邊有原住民南北往來的路徑,有南北運輸的棧道,直到日本人從海上發射砲彈將這條古道摧毀,禁斷了山地居民輸送物資與逃亡之後,隨著百年歲月毀壞、風化,讓這條古道逐漸回到原始、看似無人的狀況;
但是當蔣介石登台,又沿著海岸線每五公里設立一個哨點,目前依然看得到這些廢棄的人工建築物,而原本運輸哨點建材的道路還剩下模糊難辨的痕跡;
沿途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原住民的痕跡,鋪平的道路、人工立起的石牆、傾頹的屋板,以及之後聲援保護阿朗壹所帶來的觀光客而踩出的路徑與留下的現代垃圾...

阿朗壹的起點


人徑


不知多少年才回復的荒煙蔓草


漸漸連人徑都沒了,但是看得出這是一條平坦的運輸道路


海的對面就是頗高的山壁與谷豁


此時並沒有風,但是無盡的海風已經改變了樹的身形


即將出海的河谷


走上看似無止盡的圓石道路




險坡,幾乎是80度垂直,許多人根本不知道阿朗壹古道有這一關,毫無準備,沒有任何的防護器具,只能靠山上垂降下的一條細繩索與四肢開始攀爬,不慎摔落絕非擦傷喊痛就可交代的:


事實上真的沒有爬多高,但是卻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色:


到另一邊下坡則更加陡峭


目前上下坡都只能靠這樣的細繩


站在山下往上看,中間有人那段其實接近80、90度的垂直,整個山豁不是被水沖刷出來的,而是被人給爬出來的:


接著又是無盡的圓石道路




這張可以當推薦桌布吧?


這一段是阿朗壹最特殊的圓石海岸,當海浪衝上來又退去的時候,因為部分圓石會被海水來往帶動,而產生鏗鏗落落的聲音,透過浪潮聲的美化,形成非常特殊好聽的聲音,像是在水池的淺水灘內倒下一袋小鵝卵石時的聲音,只是在這兒這些圓石似乎永遠都倒不完似的:


接著就會到比較大的岩岸


破碎的岩石被海水打磨的閃耀光亮


其實此時只有路程的一半




退潮後,中間會出現人可以步行通過的海邊小徑(從正中間走下去後右轉),不然就必須爬上右邊的山岩才能通過:


崖邊的山石多是頁岩





桌布二?


走過這趟,是保護好還是開發好,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度量,如果是要保留下來卻又沒有全面封閉、禁止閒雜人等進入,這種保留只是半吊子;而我們已經有太多的「保留」是這種半吊子,像我們這種好奇心旺盛的遊客不斷湧入,阿朗壹遲早會因為缺乏管理而破壞殆盡;像觀音鼻那些鼻山也遲早被爬出一條又一條的人跡山豁;

而這樣漂亮的景色卻只能保留給四肢健全、年輕體壯的遊客肆意進入參觀與破壞,而現在疾呼保護的,卻又是那些四肢健全、年輕體壯、爬出一條又一條山豁的遊客,這真是一種自私的矛盾;在各種介紹中把保留後的願景形容的像是人人可走,沿路卻缺乏各種保護設施或輔助設施,老人、小孩根本看不到這樣的風景,這邊也非單純的健走觀光路線,不能盡說是安全無虞;半吊子的保留保護變得絲毫沒有意義。

公路局已經改變道路規劃,預計從後面鑿山通路,如果海岸線邊能像國外的山林維護那樣,進行最低限度的開發與管理(像是隱匿的水泥步道、每日定期的巡視、加強遊客進入的人數管理與規劃等等),這才會是比較有意思的作法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玩玩軟路由系統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