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圖算不算「電腦繪圖」?AI照片算不算「數位照片」?到底是算AI的?或是算你的?


在古早時代,要在繪圖軟體內為某張圖片去背,要先做一張遮罩,做遮罩要先用向量工具緩慢地勾勒出形狀,選擇出區域,才有辦法做出遮罩將背景遮掉,沒幾年的時間只要用魔法棒功能點選區域就完成了,再過沒幾年在手機上已經可以精準地把不含背景的物件圖給取出來,然後有老頭說「你這不是影像處理啦」! 

iOS 的「智慧功能」,能夠完整識別物件(狗狗)後直接複製並貼到別的軟體中。

在古早時代,要在派對上放音樂、混個音,要搬弄許多台設備,DJ 要透過轉盤針對不同的唱片進行調速,中間還要設計一些橋接的音效與節奏避免突兀,過沒幾年,機器整併到剩下一兩台而已,再過沒幾年只要帶一台蘋果筆電,最近更只要帶一台 iPad 就好了。然後有老頭說「你這不是 DJ 混音打碟啦!」

在古早時代,要電腦繪圖要先學會各類軟體,ADOBE AUTODESK 3D MAX MAYA RHINO 各軟體都要玩過一遍,才能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影像,廠商也不斷精簡過程,才能讓產出加速,現在,只要精確地描述出對情景物件的想像,就能描繪出貼近想像的作品,透過自己的選擇選出來。然後有老頭說「你這不是電腦繪圖啦!」

以上所有描述的事情,最終都是透過電腦在幫使用者做事情,過程千篇一律都是在對電腦下命令,早期透過字卡、後來鍵盤滑鼠、到圖示按鈕、到選單命令、到參數表格、最近用自然語言(霍金?),但是科技的衝擊,總是、一定是、必定是,有人落在後面跟不上來。這就像堅持用陶鍋煮飯才是煮飯,用微電腦電鍋幫忙煮飯就不是煮飯,大火快炒才叫做菜,用蒸氣烘烤爐就不是做菜,堅持傳統陳舊的思維並非不好,但變成扯後腿、拖累別人進步的思維,就是不好。

有人說靠 AI 生圖(先不說繪圖)就像是用外送軟體點菜,外送的菜不叫做菜,感覺是有那麼一點道理,但整個點菜用餐的行為的目的,究竟是要獲得一整套漂亮的菜色讓大家滿意,或是私心只是想要表演自己多敖、多會、多厲害、會做完那一整桌菜啊?如果外送選項夠多夠複雜,能在這些選項中點出一套獨具個人想像的菜色,那也是創作吧?

且用外送軟體點菜,你點的是看得到圖片、只需要名稱的「成菜」「成品」,不是透過你拆解自己心中的每道菜後透過描述、去請餐廳廚師弄一道你描述的菜給你,試著回想一下 Star Trek 中的角色,每當要舉辦餐會時,主辦者要對食物複製機絞盡腦汁描述出一道精確的家鄉菜,試吃不滿意還必須請食物複製機回收,這過程到底是不是在做菜呢?

辯解不下去的人最終爭論又會回到名詞「電腦繪圖」的定義上,結果是整件事情失焦,因為名詞定義在整件事情上是最枝微末節、且最微不足道的事。而會有這些過度反應,全都是來自於不少人害怕不具備傳統技能的人拿出一幅自己永遠想像不出來、且之後自己無法突破的作品,這是對自己的立場處於思想上無能的恐懼。前述舉例全都是。更進一步的是,這些人最終極的恐懼出於在 AI 的領域上被搶走話語權,被突如其來的知名作家吳淡如給闖入了不同領域(電腦界、繪圖界、程式設計界,一下子三界大亂),而實際上這些人又都沒辦法真的好好說明在數位世界裡面,當初定義的「繪圖」到底是什麼用詞與什麼意思。

反過來想,當路上大家都是開車騎車、沒人騎馬的時候,馬術才會成為一門獨特的技能;當大家都用電腦打字打文章的時候,書法才會成為一門獨特的技能拍成 Youtube 影片賺流量;當大家都用 Autocad 時,還能堅持用針筆描圖紙的人...就只是堅持用針筆描圖紙的人;當有一天大家都是用自然語言去創作圖像的時候,堅持親手用紙筆繪圖的人...依舊跟現在一樣是一批熱愛自己手工的人。就是這樣了,未來會一直不斷的來。

也有人說那是電腦「創作」出來的東西,怎麼能算是某人的作品呢?那我們說一下現代攝影吧?現在拿起手機順手拍張照片,幾乎全都是經過軟體深度學習後,在拍攝過程當中、在多張不同參數的組合照片中、重新取樣合成一張圖片的「合成圖」(這技術最早提出來的是 19 世紀中期一位法國攝影師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使用了多次曝光的方法來拍攝海景,並將不同曝光的照片合併成一張,之後廣泛應用在數位攝影當中,稱為 HDR ,蘋果手機則發揚光大、透過更多張照片去合成影像)、且是軟體決定要怎麼合成,過程並不是由人決定要怎麼合成,這樣能說手機拍出來的是一張真的照片嗎?這樣拍出來的照片能說是手機拍攝者的照片嗎?照這段最初的問題來看,依據很多人的說法是不行的、否定的,因此你用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根本不能算是你的,這樣講會很好笑吧?

在吳淡如事件過一個月後,正巧三星 Galaxy 被爆出拍攝月亮的照片作假,大家都覺得三星走上華為的邪魔歪道上了,而實驗的作法是在電腦螢幕上刻意放一張模糊不清的月亮照片,明明細節都被抹掉了,但是三星的手機對上後,不曾存在的月亮細節就全都跑出來了,手機上的感光元件就這麼大,再怎麼樣都不可能還原出真實月亮這麼遠的畫面細節,更何況實驗用的原照片上根本沒有細節。因此在 Reddit 上鬧的沸沸揚揚。

原因同前段所說,這是在拍攝過程當中、經由 AI 判定使用者是在拍攝月亮後、直接透過已經訓練好的模型去繪製合成上假的月亮表面(更多細節的表面),因為在實際世界中月亮運行軌道的關係,地球任何位置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細節一定都一樣,細節畫上去就對了。

這對率先測試三星 GALAXY 手機拍攝月亮的 MKBHD 造成不小的衝擊,所以 MKBHD 也拍了一部影片進一步說明三星是怎麼拍攝月亮的、以及與華為的作假照片到底差別在哪裡:


他也問了一個問題:
What is a photo? 
「什麼是照片?」

他也給了一個解釋:
It is this computer’s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t thinks you’d like reality to look like
「它是這部電腦認為『你希望現實看起來像什麼』的詮釋」

所以現今所有的手機拍出來的照片全都是『早已經』被電腦編輯過的「照片」,而且都是軟體認為「喔~使用者現在想要看到的這個畫面、心裡面其實應該是想要看這樣子~」據此合成出了一張「照片」,即使現在在爭辯月亮照片是真是假的時候,銷售到市面上的手機依舊很忠實在編輯「它們」認為「人類」會「喜歡且想要看到的照片」而不是傳統概念上該有的照片,使用者只不過是剛好在那個時空當中湊巧把手機舉起對上某個角度按下按鈕而已,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手機完成的,那、這照片到底算是真的、算是假的?又到底算是誰的?

連照片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可以搞成這麼複雜嗎?不,先說,照片有這麼簡單嗎?即使是現在去買一捲底片、放進底片相機內去拍一張照片後送去沖洗,沖洗的過程當中已經是沖印店的機器認為這張照片「該這樣沖印出來才會是你想要」因此才這樣沖印,並不是拍攝者決定的。即使是手工沖印,沖印師用多少顯影劑、多少定影劑、浸泡多少時間、要暈染什麼顏色,依舊不是拍攝者自己決定的,那沖洗出來的照片到底算誰的呢?真的只能自己進暗房洗照片了嗎?

所以,一旦看懂了現今手機照片的問題,這件事情又讓我們回到最初「電腦繪圖」的那個問題上: 

AI 接受人類命令後生成圖像、到底算不算是電腦繪圖呢?

AI 透過參考資料去生成的照片(月亮照片、或繪圖)到底是不是照片(或繪圖)呢?

你命令 AI 畫出的圖到底算不算你的圖呢?

你用手機拍出 AI 加工的月亮照片算不算是你拍到的照片呢?

經由你的命令或操作、AI 提出它認為你所期望的繪圖或照片,到底是不是你的作品呢?

如果想要硬解這個問題,那些手機攝影大賽可能都沒辦法舉辦下去了。

而這麼巧的,昨天出了一篇新聞 A Museum Temporarily Swapped a Masterpiece With AI Art and Chaos Ensued 原由是這樣的:

很多美術館或博物館內的真跡如果出借或巡迴展覽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原畫作的位置放上一幅替代品作為展出,避免很多到場觀眾看到空空如也的牆壁。而這類畫作通常都是仿製品、二創品、或是相關致敬作品。

荷蘭一家博物館臨時用一幅 AI 生成的複製品替換了Vermeer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作,而該畫作正在阿姆斯特丹借展。

該博物館為此舉辦了一場比賽,邀請當地藝術家提交他們自己的版本,並選出了五名獲獎者,其中之一是柏林藝術家 Julian van Dieken 的 AI 生成作品。

AI 生成的作品遭到了藝術界的反對,他們認為這不是藝術,而是抄襲。

該博物館為自己的選擇辯護,稱它沒有根據美麗或質量來評判作品,而是根據它們從 Vermeer 的作品中得到的靈感。

這意思很明白了,博物館『接受』這樣的結果,放上去、並且展出。

因此,當你去用 midjouney 或 stable diffussion 生成圖片時,如果你接受『你正在進行創作』,你一定會認為生成出來圖像是你的作品,這全都是因為『你接受』,就跟『你接受』用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是屬於你的照片、享有智財權一樣。

但如果你不接受,那真的是你的問題,你要問自己、而不是問別人,因為這已不是別人的問題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玩玩軟路由系統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