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型社會‧M 型台中
當大前研一論及『下流社會』的時候,在日本媒體上就曾提到『M型社會』一詞,是不是為了新書鋪路,這很難看得出來,但是 商業週刊 的確是為自家出版社大打特打『 M型社會 』一書,熱鬧搬上封面故事,不過這本書已經是日本去年的書籍了,現在在台灣用『M型社會來了』這一詞似乎早已嫌太晚,不如說『早就來了、來得讓你不知不覺』,很多人正是不知不覺而已,怎麼說呢? 連續著幾年,幾乎每個月我都會回台中一趟,並非眷念、並非思鄉,而是一回到台中,我就有一種度假的感覺,很輕鬆的關掉手機、度過一個慵懶的週末假期。回到台中一定是不免跟朋友出去吃吃喝喝,在台北上班的死黨夫婦也常常跟我約好時間一同回台中去,因為只要有個三四個人,「單店美食之旅」常常就演變成「巡迴吃美食表演」,非把台中新開、新穎的餐館名店給 RUN 個一圈才甘願罷休。 可是在兩年多前,我們突然討論到一個問題:「現在回到台中要吃個好吃的,如果不是往便宜小吃去,大概就要花個一、兩千元去上個知名餐廳,想找個 B、C 級美食真的是越來越少了...」當時我有一本專門記載美食餐館的筆記本,裡頭學日本美食節目那樣,將各餐廳依價位概分出 A ~ D 等級,A 當然是價位貴到無上限的,B 級約是五百元至一千元,C 級則是五百元以下,但是也還有個價,D 級則是一般路邊攤、夜市、小吃或徹底便宜的百元內小店等,四個類別中針對各個吃過的餐廳再區分優劣好壞。有店新開,吃過了、幾天後還記得(表示有印象)就加入,倒了、結束營業了,就劃掉,過了一些時間的記載,發現以「吃」來說,新舊替換的餐館如果不是朝更高價、高規格的標準去走(像是預約制),就是朝更平民化的範圍去拓展(像是在地的精緻小吃),B 級與 C 級的美食漸漸少了。 尤其是在離職後回到台中時,更感到其「已經形成的結果」,平常時候 50 元就可以買到菜色比 7-11 御便當更新鮮、還好的池上便當,要再更好一些,70、80元就能有口味道地的嘉義火雞肉飯配上兩菜一湯,同樣的價錢也可以選擇到環境乾淨、菜色擺盤都漂亮的自助餐飽餐一頓,也難怪御便當在台中賣得不好。 當有什麼假日(像中秋節)或是有什麼特殊日子(朋友生日),要吃好的東西通常就直接往千元以上的去;一通電話到沒招牌的知名達人店,吃個固定套餐、小喝個酒,一人千元出頭跑不掉,料好一些就真要兩張小朋友才出得去;夜晚去吃個日式燒烤,隨便來個幾串也要個千元,這還沒算酒錢。要找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