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Monster モンスター by 浦沢直樹

圖片
Monster 「嘿!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陰暗,徹底的黑,不存在,一個結束的底端… 「救救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的這麼大了喔!」 抹消,失去,記憶,邪惡,孤獨… 「不是的,不是這樣子的,就算…就算這個世界只剩下我跟你,我也原諒你…我也願意原諒你!」 一個結束的風景,再看一次結束的風景,只有一個人可以看到… 「結束的風景。」 就算是取回了名字,也不再存在任何人可以叫出他的名字…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 人為什麼會變成怪物? 浦澤直樹的「MONSTER」用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提問。 已經有許多年沒有看過如此吸引人的漫畫了,或者該說,從沒看過如此的漫畫。把以往看過的漫畫翻開來比對,知名的漫畫總是會落入一定的空間與格局之 中,不斷的重複一些一定侷限的框框,像是七龍珠、城市獵人等,或許框框的邊緣會有點模糊與變化,但是內容總會令人覺得跟上次連載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是浦澤 直樹的「怪物 MONSTER」卻是一個完全的突破。徹底的。 故事情節的背景就像是已經有完整的腳本在主導,活像是將一本小說經由影像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不怪力亂神,沒有日本特有的情色內容,真實的像是正在眼 睛所看不的角落所發生的事情,就正在發生著。整個情節貫穿德國與捷克,日本人的漫畫,主角是日本人,卻對日本著墨甚少,但是如果將主角是日本人這件事情當 成是一種「潛移默化」型的對國外讀者做置入性行銷「日本 JAPAN」,卻又太小看這部漫畫的格局。 當捷克從封閉的國度中慢慢甦醒時,許多捷克的作家開始寫出在主義下的孤獨,企圖發覺自我的存在,就像赫拉巴爾的「 過於喧囂的孤獨 」 一樣,浦澤直樹在這套漫畫中,開始探詢一個自我的中心主題。劇情從德國的醫院開始到德國的小鎮結束,一次醫生仁心的拯救,似乎創造出了一個怪物,一個架空 卻又實際存在的人物,一連串貫穿十多年的抹消性殺戮,但是到底什麼是怪物,怪物又是如何誕生,為何有這樣的行為,中間存在著村上春樹式冷漠清淡的人際連 結,赫拉巴爾風格或說是捷克小說中的壓抑敘述,跳躍的穿過數個德國與捷克的場景,結合著悲痛的歷史背景,再回到人本的問題上,質問:「我看見了恐怖與怪 物,但是真的怪物是?」 這個漫畫背後的劇本不是先行創作完畢的作品,當整個大架構定下並開始著手繪製連載時,就注定了一個大格局的創作,將所看過的連續劇或是好萊塢電影拿 來比較似乎沒有能夠比得上的情節...

Taichung Taiwan doesn't need Guggenheim Museum

台灣台中,不需要古根漢。 我喜歡 ZAHA HADID 這個女建築師,肥肥胖胖的身材配上三宅一生的衣服,一副嗑藥快嗑死的樣子,建築作品的表現總是歪斜扭曲的像是從昆蟲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建築線條美的像是 從天上雲彩落到腳邊,流線又具有動感,空間具有縱深度與趣味感,多希望在台灣能有這位魅力建築師的作品出現,但是絕對不是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台灣分館。 我也曾為了這個計畫感到高興,但是那時我人在台北。高樓林立的台北,豐富的資訊與活動,繁忙的交通,便捷的生活(但蠻昂貴的生活),步行在台北的很 多角落都可以看到高聳的台北101大樓變成新的地標,讓我在當時對於古根漢於台灣設館醉心不已,心裡預測著會由心目中理想的建築師 ZAHA 為古根漢設計一個新館,而事實也是如此,對於名家的建築作品與設計誕生是一種莫名興奮的心情。但是當時,我在台北。我於最近的假日接連幾次回到台中,開始 深深覺得,或許,台灣台中,需要的不是古根漢,或是該說,根本不需要。台中需要的是前瞻的眼光與未來。這是我在強烈比較之下,獲得的妥協。 台中並沒有便捷的都區內交通。陽春的公車路線只是方便學生與老弱,幾乎看不見外國人士或外地人士靠著陽春的候車告示牌搭乘到想要去的目的地,而整個 捷運計畫除了一條中港路成為台中的主要幹道與和鐵道平行的動線外,更沒有其他多餘的計畫來做更詳細的路線或公車轉運的配套計畫,更別說遙遙無期的捷運實質 建設。雖然是中部主要的樞紐都市,但是整個集散地點靠近高速公路而非舊都心,整個發展是一面的偏向天平的另一側。想要從南區稍微偏離校區的地帶到北區或是 西區消費或是活動,都還不見得知道公車站牌在何處。台中的交通與消費習慣還沒有國際化的趨勢,雖然不見得台北柔性的「極權」教育民眾就是比較好,但是在一 個要邁向的國際化的都心最重要的交通建設得要先能有一定的規模才行。 到了七期、八期重劃區看看,建築物雖然零零散散的開始興建,但是速度慢的令人心寒,人口雖然破百萬,但是流動人口極多(我也算是一個),過了文心路 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都區,整大片的市政用地依然荒置。在台北市政府中,各單位規劃完整,服務流程一致,在建築物密度這麼高的都市內,市政府能有效率的提供 市民完善的服務,這需要必要性的空間。台北縣政府大樓雖然興建完畢後有許多爭議,但是進入縣政府之後才發現台北縣政府的確有這樣的需求,一個完整的執行中 心才能有計畫與執行的...

Welcome to Gmail ! 第二波!

不要懷疑!總共12個邀請函,從今天開始到本週日為止,要的人請在此篇留下你對METAMUSE的建議或感想,請先註冊 BLOGGER 帳號,並在 BLOGGER 的個人資料中留下正確的EMAIL(或是你要留在留言之後也可以啦!),請記得,要是可以正確收發的信箱地址。邀請函中有個啟動連結,只能使用一次,所以 點選之後記得要一路註冊完喔!很簡單的註冊過程! 動作請快,一個禮拜後這個活動就自動停止囉!如果沒有人要,我就自行回收使用了~12個喔!!感謝股狗大神的大放送吧!:)

GBwoser is comming ?

不管是 台灣CNET 或是 ZDNet 的新聞 都顯示了一個新的消息,Google 在4月26日已經註冊了「 gbrowser.com 」網址,並且聘請了微軟之前的大將 - Adam Bosworth ,似乎開始展現對瀏覽器世界的企圖,核心可能採用 MOZILLA 所開發的開放原始碼瀏覽器,到時候應該也會看到 GOOGLE 極為精簡風格的瀏覽器,結合 GMAIL 、 BLOGGER 、 HELLO 或是其他的功能,因為除了瀏覽器之外, GOOGLE也註冊了幾項專利與 ADD-ON,在 FIREFOX 大舉侵蝕 IE 獨斷的市場 (這是 NETSCAPE 永遠想不通也做不到的一點)之後,似乎又回到了瀏覽器多加爭鳴的時代,不過這永遠對使用者有好處,什麼時候 YAHOO 也會跳下來參一腳?

[轉摘] 老男人的第二個春天

憶起已經過去的2003年,最值得回味的娛樂事件,恐怕只剩下那些40歲以上老男人們的重出江湖了。這些生於1960年代的人在人們視野中隱匿了十 年以後,突然又帶著一大把年紀的所謂“滄桑”所謂“記憶”集體亮相並博得一片喝彩的時候,誰都不免在興奮之餘有些惴惴:這真是我們的時代麼? 40歲以上級男藝員們的賽歌會 崔健出場,頭戴白帽身穿紅衣白褲。場內的觀眾都開始向舞臺前擁擠,先前的咒罵和不耐煩都一掃而空。開場曲《飛了》一句“我孤獨地飛了……”觀眾一片尖叫。 這是2003年12月31日夜晚的廣州,一場被譽為中國搖滾史上最大型的露天音樂會。兩個多星期後,伍佰北京個唱在首都體育館開場,崔健以嘉賓身份 出場。依然是那頂白帽子,依然是那首《飛了》;不同的是,北京之於廣州,對崔健來說顯然有著更強烈的象徵意義。在廣州唱《花房姑娘》時,崔健甚至改了歌 詞:“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廣州的方向。”可現在在北京,崔健說的是:“北京的父老鄉親,你們好嗎?十年了,十年前我們在這裡見過的,現在你們還好 嗎?”聯繫到這些年中國搖滾和崔健自己的歷程,不難聽出崔健這句普普通通的煽情話背後的顫音。 短短十來天的時間裏,崔健在中國一南一北兩個重鎮迅速煽動起一種叫做“十年了”的情緒,這種在天地間彌散,讓人們激動、流淚和回憶的情緒。仔細想 想,其實崔健並非十年情意結的始作俑者,十年情緒煽動者也不止崔健一個。時間倒回去整整一年,另一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也在同一個地點上演過同樣情緒的一齣 懷舊戲。 事實上,這出由40歲老男人主演的懷舊戲早在2002年底就拉開了序幕,標誌是這一年年尾北京首體的羅大佑“圍爐音樂晚會”。嘹亮的小號聲中,羅大 佑緩緩走上舞臺,觀眾的反應開始並不激烈,拿一位現場觀眾的話來說:“我並沒有表現得多麼激動,而是一種淡淡的、暖暖的感動。”這恰恰是羅大佑要營造的氣 氛,《你的樣子》、《鹿港小鎮》、《愛人同志》等經典老歌信口唱來,自始至終溫情脈脈,沒有衝動,現場瀰漫的只有歲月和音樂。會後眾多媒體的報道,無一例 外地使用了“滄桑”、“記憶”、“重溫舊夢”等熱詞。 和崔健、羅大佑的“江湖地位”比起來,趙傳似乎更清楚勾起回憶的重要性。2003年9月5日,還是北京首體,趙傳以一聲“北京你好”拉開個唱序幕。 趙傳不斷重復能夠回到首體是他的驕傲:“首體是我心中的聖地,我能夠回來真的很高興。”當回憶起多年前北京歌...

AMD vs APPLE !?

仔細看看這篇文章,從「星際大戰前傳II、III」( STAR WARS )開始使用大量的超微處理器開始,APPLE的MAC處理器地位在電影後製市場中漸漸的落後,原因是 APPLE 的 CPU 技術一直無法突破兩顆 CPU 以上的瓶頸。這篇來自 TOM’s Hardware 的文章分析了現在的繪圖市場,但是似乎忽略了 APPLE 新的企圖,APPLE 正在改造他們的作業系統與硬體架構,往伺服器市場悄悄的前進,而大多數廠商似乎還沒有警覺到一個擁有親善介面的伺服器,會攻佔大多網路工程師的心,加上開 放程式碼的自由軟體在後端做 SUPPORT 的動作,僅限於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市場跟全球的伺服器市場來比較,似乎顯的小家子氣了。

IDF - INTEL科技論壇

圖片
這張照片看起來好眼熟?像是iMac?可是卻是跑XP喔!這是韓國設計的ALL IN ONE電腦,在IDF上展出,開發時程與出貨時間都比APPLE的iMac來得早,韓國在三星的帶領之下,設計真的不能小覷了。圖片來自CNET TW一篇關於 IDF的現場報導 ,文字內容很有趣,值得一看。 INTEL也終於推出了雙核心CPU ,不過速度似乎比AMD慢的太多,因為 IBM已經決定在伺服器中使用AMD的64位元CPU - Opteron,不過比較有看頭的是INTEL的新雙核心CPU都有支援HT(HyperThread)技術,一顆CPU當兩顆用~AMD的CPU陣列加乘功能(一顆CPU是一顆,但是兩顆CPU會被交叉當成四顆)何時才能隨著晶片的推出啟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