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N3DS] 超級快打旋風 4

才剛把 iPod 的快打旋風拿出來打兩場就看到這個影片,真不得了啊! 自 DQ9 在日本大紅之後,許多遊戲都想在 DS 的移動交換訊息機能上想出遊戲新點子,快打旋風也搭上這個風潮,真是不錯;不過我實在很擔心那個「擦肩成戰」的對打模式,因為這種成戰模式要令人著迷一定會有戰績紀錄之類的,會不會在捷運上因為輸到不爽變成「真人快打」啊?我覺得這在台灣是極為有可能的... XD

[Mashable] iPhone 真的很受歡迎嗎?

最近台灣開始一窩蜂迷那個,就是那個嘛!然後實際上其他地方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理了,養雞場的主任說聲「韓國人的那東西不好」,大家就很高興的推~實際情況是什麼? 根據 ZDNet 的調查 軟體開發者看好 Android 的開發潛力 ,市場覺得未來四年 Android 會獲得大幅度的成長,美國地區手機的銷售 總數量上 Android 手機超越了 iPhone , 第二季 Android 的銷售成長更高達9倍 ,而 Mashable 則發表一篇最新圖表分析: How Popular Is the IPhone, Really? 大圖下載於此 ,是非常有趣的分析,不過資料主要是依據 2009 年的數據: 1. 美國有 83% 的人擁有手機,而只有 25%使用 Smartphone; 2. 在 smartphone 市場中目前系統佔有率排名分別是 BlackBerry 35%、iPhone OS 總量 28%、WM 15%、Android 13%(附註:其實最新統計數字是 Android 已經超越 WM); 3. 但是在銷售比例上 2009 年底 Android 大軍就已經贏過 iPhone 成為市場中銷售的第二名; 4. iPhone 的忠誠度很高,只有 6%的會想用用 Android 、有 89%會續抱;Android 的使用者則有 21%想改用 iPhone 、有71%會續抱(附註:我覺得 10 月份之後會改觀); 5. 軟體下載市場蘋果的 Apps Store 經營得善,目前是獨強,有 99.4% 的下載佔有率(這依然是去年底的統計); 6. 那全球呢?有 68% 的人口使用手機,但是只有 17%的人口使用smartphone,低於美國市場統計; 7. 而事實上蘋果在全球的品牌總佔有率目前只有 2%(過往兩年來 SE、Motorola、Samsung 所銷售的 Android 手機並不被當作品牌進行統計); 看結果就知道蘋果手機的受歡迎程度,到目前為止,真的是作秀作出來的,台灣媒體與手機銷售市場對於 iPhone 的熱烈怪現象也只能歸功給行銷了。 並不是說 iPhone 本身不好,而是「根本沒那麼好」,那種傾斜式的報導,跟中央社報導花博或朱立倫的好簡直沒兩樣,但是仔細觀察之下卻有很多受不了中央社報導的人能受得了許多 iPhone 偏頗的報導...

Silverlight 的台灣行銷手法讓你很開心嗎?

圖片
微軟台灣的 Silverlight 行銷網頁與活動一上線,似乎很成功的在網路上開啟了一頁討論與傳推,讓你看了很開心嗎? Silverlight 是一個強大且謀略深遠的開發平台,目標直指現在使用者族群廣大的 Flash 市場而來,甚至思考了線上、線下與無縫(Seamless)銜接的科技生活想像而來,不論效能、開發速度、開發流程的一致性都獲得極高的好評,而開發工具也越來越週延,在歐每日已經獲得極加的風評,並且已經有許多開發者相繼投入這個開發市場當中,而開花結果的時間預計就在近兩年可以看得到。 這個行銷活動一上線,我就從某管道知道了;如果在比較過微軟各國單位對於 Silverlight 的行銷手法之後,台灣人看這個網頁還能覺得很高興、很開心、認為「微軟台灣這樣行銷就對了」、「搬出這個萌娘真的很 GJ」、日本鄉民也一同為微軟台灣說聲好、不得不給微軟台灣大力按個讚,在強大的開發技術平台面前實在令人感到「台灣人也是很欠缺自知之明」而令人感到一股 蛋蛋 淡淡的悲傷吧?

[iPod Game] Final Fantasy I / II 更新,推出中文版

圖片
Final Fantasy I Final Fantasy II 剛推出時有英文版就已經讓人爽到流淚了,是立即可以給予五星的遊戲,現在更新後,竟然有中文化內容,這不力薦一下怎麼行?沒有付費下載支持一下怎麼可以?對於日文正統 RPG 苦手的玩家、未曾嘗試過的玩家,都應該要試試看,這兩款遊戲絕對是能讓玩家體驗到 RPG 魅力的遊戲啊!更貪心一點:什麼時候能夠看到 DragonQuest III 中文版出現在 iPod 上呢?

AOL 買下了 TechCrunch

圖片
AOL 在美國舊金山時間 0928 宣佈買下 TechCrunch ,Michael Arrington 也立即寫了一篇 Why We Sold TechCrunch To AOL, And Where We Go From Here 。 這是一種惺惺相惜,還是一種防禦性的收購動作? 底下是 Google Trends 流量圖表 : 大型的 Blog-type News 被主流媒體收控與控制並不是一件好事情耶,尤其是 TechCrunch 才剛爆出「天使門案」、發現天使投資正有意尋求默契、壓低投資或收購網路科技公司的金額( So A Blogger Walks Into A Bar… )之際傳出這項收購, 怎麼看都令人不蘇胡 。 回頭看看 AOL 底下的幾個資訊管道,自從躍升為主流媒體跟平面、電視、廣播媒體分庭抗禮之後,即便聲明不做置入性行銷,撰寫風格與走向卻早已經反應出向資本企業靠攏的世態(尤其是報導蘋果產品已經偏頗到眾多讀者翻臉的喜劇); TechCrunch 從 Michael Arrington 創業起就是平民報導的主力,像是科技報導的一顆頑石,也不怕得罪任何企業,如今入贅 AOL 門下,儘管 AOL 希望保有 TechCrunch 新聞報導的方向與其獨特性,但是任誰想都知道 那、是、不、可、能、的 。 雖然 Michael Arrington 有十足的宅男居家孤獨寫作習慣,甚少進行社交,也因為這種獨立性與不給面子而創造出了 TechCrunch 天不怕、地不怕的報導獨特性,也許 Michael Arrington 個人在之後照樣能夠不理會母公司的意見(或干涉)繼續這樣的寫作,但是有人要猜猜看 Michael Arrington 會在這種情況下呆多久? 還有人要繼續高喊 we the media ?恁北早就說過了: WE FUCK THE MEDIA! CrunchBase Information TechCrunch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CrunchBase

Steve Jobs 新房子的設計平面圖

圖片
長形的。 也有周圍配置圖。 via Gizmodo 把這種平面圖挖出來,是要潛入嗎?XD

#NewTwitter 報到

圖片
對一個愛用網頁版 Twitter 的人來說(像是我) #NewTwitter 對這類人比較有意義吧?很多用手機 Apps 上 Twitter 的人求 #NewTwitter 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那真是匪夷所思啊...多用 desktop 瀏覽器登入幾次應該會比較快有 #NewTwitter 吧?(因為有在 tracking User Behavior 的) #NewTwitter 整體介面的更改很明顯的是想要強化呈現多媒體素材的功能,想要拉近與 Facebook Wall 的差距,相較起來 #NewTwitter 突然變得相當華麗,並且大幅超越了 Facebook ,但是這樣的使用觀感能夠拉到多少 Facebook 的使用者呢?我很懷疑,因為 Facebook 的使用者群漸漸也很少登入 Facebook 寫 Wall 了,進 Facebook 的目的似乎都是以玩遊戲居多,發文寫字聯絡變少了。 很明顯的,Twitter 似乎是想從 #NewTwitter 增強網頁版的黏力,目的應該還是為了廣告,畢竟 Twitter 的 promo tweet 獲得很不錯的廣告銷售成果,以後應該在 #NewTwitter 會看到更多的廣告吧?尤其是多媒體廣告~ :P PS: #NewTwitter 真的很容易一直打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