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Facebook 公司改名為 Meta,元宇宙或許會成爲最終級的養老院?

圖片
  今天最關注的消息大概就是 Facebook 公司改名為「Meta」,並且為此準備了一段直播: 直播影片的內容當然是以推銷未來公司聚焦發展的項目居多,但實況甚少,Mark Zuckerberg 多次用虛擬形象出現在影片當中,感覺就是個「全球最大線上娛樂城上線啦」的概念, 但這樣的虛擬世界當然不只是遊戲而已,也有像是攻殼機動隊曾經展現的虛擬會議、協同工作等應用情景,不過終究內容是比較卡通化與娛樂化的世界,而這就是 Metaverse 嗎? Metaverse 是在 2021 年 06 月初由 nVidia CEO 黃仁勳透過線上視訊會議首次帶出的 新領域 Metaverse  (當然名詞本身是老的, 可見 Wikipedia ): 黃仁勳當時說到: 我相信我們正處在元宇宙的風口浪尖上。 元宇宙將建構在基於真實世界的虛擬環境裡,對 nVidia 而言,這個新領域主要是要銷售它所提供的視覺運算能力,同時透過線上會議展示了 一個電腦製作的虛擬 CEO 、徹底騙了全球媒體三個月 ,有這樣的運算能力,真假難辨的元宇宙的確有機會成真。 而這個 VR 虛擬世界的點又正好打中發展 VR 一陣子、似乎走進死巷子的 Facebook 與宏達電,在發酵一季之後,Facebook 終於有了新的戰略方向,決定投入元宇宙的發展當中,並決定將公司改名為與元宇宙有關的名稱 Meta 。 說到臉書的元宇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 Second Life 第二人生 這個線上遊戲,這個遊戲可能早就很多人不記得,年輕一點的也可能沒聽過了,但似乎現在還在營運當中?在第二人生虛擬世界中可以自行開拓領域、或是單純與人社交,也可以在裡面買賣房地產或物件,度過完全與現實不同的人生,而這個遊戲跟元宇宙差別在 VR 視覺 與 基礎世界 吧?或許戴上 VR 3D 眼鏡後就可以把第二人生的場景與情境轉移或映射到元宇宙裡?概念上似乎沒有相差太多啊。 元宇宙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穿戴設備的普及速度,像是輕便度與可行性都是問題吧?以現在手機的運算能力,要在 3D 眼鏡中投射出立體真實影像應該是沒有問題,但這些移動設備電力持久性、連線速度、穩定度,將會是消費者是否...

2021 公投:四個不同意 台灣更有力

圖片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天在中執會重申「四個不同意」,向黨公職祭出軍令,全力打好這一仗。30日開始,她和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會帶頭到各地宣講,全力阻止公投變成惡鬥。( 四個不同意 蔡英文下軍令:全力阻止公投變惡鬥[影] )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處理器與對應之 Macbook Pro 筆電, Intel QQ

圖片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兩款 CPU,分別能搭載最高 32GB 與 64GB 記憶體,頻寬高達 200GB/S 與 400GB/S: 對比 Apple 原本採用的 Intel i9 CPU 效能提升超過兩倍,效能驚人: 如果是論能耗比(效能 / 耗電量),原本的 M1 就已經不會輸了, M1 Pro / Max 更是突破天際線: 而前不久 Intel CEO 才出來說話,認爲自己手上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會大幅超越對手、 AMD 時代將會終結,蘋果或 ARM 也很難贏過 Intel : 而最新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於 11/04 上市,蘋果搶先發表 M1 Pro / Max 之後, Intel 將在 11/04 發售的 12 代 CPU 似乎瞬間成了次級品 甚至跟 AMD 比起來變成三級品,採用新架構與佈局勢必要更換主機板、龐大的耗能才能撐起運算效能(PL1 的 TDP 爲 125W、PL2 達到 200W),光是散熱設計與長時間運作帶來的風險就令人感到恐懼,瞬間讓 Intel CEO 講的似乎是個笑話。 蘋果當然也會跟獨立顯卡的筆電作比較,能耗比一樣驚人勝出: 蘋果這樣的處理器發展策略對比 PC 領域當然簡單許多,蘋果從不用顧及舊有的硬體升級或通用市場,相對於 PC 每 2-3 年刻意進行的處理器汰換期,蘋果可以毫無顧忌的發展自家處理器,不用考慮其他配合的主機板廠商與消費者而制定通用尺寸,一旦想要拉高處理器效能,擴展 CPU 的使用面積最快,能立即增加處理寬度與容量,也因爲面積等比增長、不會產生堆疊散熱的問題,耗電量自然也低,GPU 設計也是採用同樣的邏輯,一旦要拉高 GPU 效能,就直接擴大 CPU 使用面積、放進更多 GPU 核心,立即獲得效能解決需求,完全不用顧慮什麼相容性或升級問題。 想要更高的效能?沒問題、...

新垣結衣新巧克力廣告公開 - 日本低 GI 健康訴求 - 近來日本的影片廣告

圖片
主打健康考量的巧克力。 這裡沒有業配文。新垣結衣 新廣告「明治巧克力效果」 在網路上優先正式公開播出: 看到健康飲食的議題 自 20 年前日本經由蛋白質控糖治療糖尿病與老年肥胖症後,日本掀起追求低糖、低澱粉、低醣值的飲食風,低糖低澱粉飲食也 讓人避開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爆發的一連串食品危機 。 在日本盛行低糖低澱粉低醣值的飲食方法後,最直接受到衝擊就是日本國內的製酒業,因爲幾乎所有飲食指南與健康書籍書籍都指向酒精飲料是屬於高碳水高醣值且必須經由肝臟代謝的飲品,日本製酒大廠也立刻擬定對策開發出許多減醣、低醣、甚至標榜零醣值的啤酒與飲品。 其次衝擊的即是零食製造業,大量減醣、改用代糖的零食出現在市面,進而開始降低澱粉類零食、轉向開發各類以肉類、海鮮類、膠質類爲基底的各式零食,取代原本澱粉爲主的零食市場。而終究這股風潮穩定下來後,重新回歸到市場基本面上各取所需。 這波廣告可以看到明治主打巧克力帶來的健康效果,企圖重建一般人對巧克力零食的印象,對抗「只是甜食、必須降低食用次數的負面觀感」,強調巧克力內含巧克力多酚能為人帶來各種好處,網頁上明載巧克力一次攝取太多,巧克力多酚將會被身體排出,建議是一日多次食用,同時附帶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熱量建議,每日可以食用 200 大卡的零食。 明治也將巧克力含量提升到 72%,降低熱量,認爲在此範圍內不會引起血糖過度波動,屬於低 GI 食品,從這一整個產品開發與行銷概念來看,零食業者爲了打入健康市場,作出各方面精心安排的努力,相信這股零食健康風潮。應該會繼續發展下去。 台灣的發展速度就相對慢了,主因是台灣以傳統統計方式作為食品營養學基礎、等待淘汰的老人營養師實在太多了,新世代藉由血液分析進行追蹤的新一代食品營養師還在努力萌芽的階段,直到近期才有看到零醣值啤酒、零醣肉乾與甜菊糖巧克力出現,低碳水飲食從防彈咖啡、到 168 節食、健身活動大量推廣才開始佔有市場一小席地位。 看到廣告播放的議題 另一個是看最近日本的影片廣告,日本影片廣告製作在網路串流的影響下,逐年開始從電視頻道轉向網路平台發展爲主,尤其是日本青少年世代開始大量接受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 等社群平台、幾乎不看電視的社會現象逐漸形成後,又遭遇到這兩年中國病毒武漢肺炎所帶來的經濟衝擊,遠距上班、居家上班成爲公司考量工...

Apple 預計在 10/18 10 a.m. PDT. 舉行發表會、並已上 YouTube 預告

圖片
  蘋果在上個月秋季發表會後,市場原本就預期會將會依照往例、在 10 月份會有另外特別發表會(EVENT),公開非定期更新(像手機、平板等爲定期更新)的新品(所以被列做 EVENT),時間就定在 10/18 PDT 早上 10 點,預計是台灣 10/19 凌晨 1 點。 而這個發表會時間正好定在 10/20 Google Pixel 6 發表會的前一天,這種商業手法還蠻常見的,之前三星跟 Google 經常搶在蘋果秋季發表會前幾天公開新品,但這次卻是蘋果這樣搞,且蘋果更直接的 直接在 YouTube 中定下直播時間 ,這是蘋果很少做的事情啊。 很多人是預期蘋果將會發表一連串電腦新品,不過一切都是傳聞,所以也沒什麼好猜的,就等 10/19 凌晨時再看看。不過按照這幾年慣例,等隔天早上直接看別人整理好的資料比較簡單舒適了。賈伯斯走後,科技界很少有驚喜了,不論是哪一家的新品發表會,都不會因爲好奇而搶著要知道內容,反正事前都走漏不少訊息、事後也都沒有引起什麼波瀾。

星艦中知名的柯克艦長 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將於今晚升空前往太空

圖片
  在星艦迷航記當中飾演柯克艦長的  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 將於台灣時間今晚 21:30 (8:30 a.m. EDT  = 13:30 UTC) 搭乘 Blue Orign 的火箭太空船啟程前往太空一遊,高齡 90 歲的他扮演了半輩子的柯克艦長,終於能前往浩瀚無垠的宇宙(雖然是只有一下下),也將成為地球太空史當中年紀最大的太空人。 Blu Origin 網站將會 全程實況直播 ,同時也會 在 Youtube 頻道上進行 直播,一起見證人類太空史的新里程碑吧。 via Gizmodo

夕張 - 因礦業式微而整個傾頹的北海道城市

圖片
這是一部上周末比較常在 Youtube 推薦被看見的影片,一位現在 旅居日本的中國人老宋 拍的影片,去看了 90 年代許多台灣人都聽過的日本城市 夕張 的現況。 很多人聽到夕張應該想到的都是白綠外皮、果肉橘黃多汁的哈密瓜,以及藉由哈密瓜所製作的各類零食與點心吧? 夕張市位於日本北海道中部地區,其實最初是因挖掘煤礦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近年(也大蓋 20 年間)才因生產哈蜜瓜聞名,台灣人或多或少都從朋友帶的伴手禮、零食、或是水果店內聽過夕張這個名字。 隨著日本管控煤業、大幅降低挖掘需求後,夕張逐漸面臨到人口外移、經濟下滑的狀態,也曾企圖轉型爲觀光都市、西飲大型集團投資要成爲滑雪場,卻都宣告失敗,在北海道的氣候下,讓這座城市逐步走向傾頹,原本有 12 萬人的城市逐年萎縮到剩下不到 8000 人,人數少到野鹿都已在城市內散步、休息,不會懼怕人類。 JR 在 2019 年也宣布暫停夕張支線的運作,原因不外乎是載客量已經完全無法負擔鐵路交通的維運,當地現在只剩下居民生活使用的公車還勉強運行著,除了搭公車只能自行開車前往,很難想像這是距離北海道札幌不到 60 公里的城市。 一個城市的傾頹,情景總是令人感傷,遺留下的廢墟,卻也讓人遙想當初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