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行政區重劃 / 竹竹合併 : 順便給你看看日本時期的國土規劃

圖片
  在日本統治時期,日本對於台灣的規劃是五州三廳,在土地領域與資源分配上能更有效的應用。日本政府早已知道台灣頭與台灣尾都會有「轉彎」的問題,所以劃分區域上台北州跨到宜蘭、高雄州跨到台東段。 在國民黨佔據台灣後,威權政府為了強化管制,最先著手的就是行政區域切分與打散,將各區域切到小至里鄰後、在每個小區域上都擺放自己的人馬或軍警作為管理,小至里長大至縣市長、分級管理、強化統治,藉此也將各區的結合力道分散掉、避免集結勢力的產生而影響到國民黨的統治效能,也才造成今日台灣行政區的零碎與破散化。 從最基本的交通建設來看,仔細看北北基區,因為卡了一個台北市,要發展捷運、鐵路、高鐵,就必須跨三個縣市區域進行溝通,預算要分三份、連交通線都要用接的,無法同步進行,這從「台北捷運藍線延伸到基隆段」就看得出這種區域劃分所存在的問題,只要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愉快,什麼都不用談,而從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看,整個北部像是被台北市挖了一個洞,「台北國」獨立運作,新北市的規劃不能穿越台北,像 ubike 系統之爭,北北兩套不相同的規格,完全是莫名其妙的規劃。 如果回頭看日本本土的行政區域規劃,不難看出整個東京都大小大概就如同北北基桃+部份宜蘭,大阪府大約高屏+部份台東,這樣的行政區域才能拉出夠長遠的交通規劃線,而不會讓交通路網零散化、內外整合不一致。 六都中台南、高雄、台中在縣市合併後,可以發現交通路網與捷運可以大幅延伸、規劃上更為有效與直觀,也不會有縣市認知不一致的狀況產生,其他像是水資源調度、特定園區的規劃整併發展,都比之前縣市分治要好很多。而現在竹竹合併面臨的議題也是如此。 新竹縣市分治的問題造成產業需要發展的區域一旦跨越縣市、要往新竹縣取得土地,就產生問題,產業補助條例在縣市上規定不同,在資源調度(像是水資源)上也受到相同的影響,而在新竹市內蓬勃發展的產業要向外拓張,卻被新竹縣卡著,無法快速進行。 更遠一點看,新竹地區如果要發展高科技城市,捷運輕軌等交通路網不可能新竹市做一套、新竹縣做一套,一旦跨縣市要達成共識,大概就像北北基一樣,一拖又要數十年,會反對合併、提高規劃效能,除了國民黨(含民眾黨)為了保有地方上的既有利益與政黨利益之外,根本想不出其他反對的理由,這也是至今國民黨(含民眾黨)在反對此議題時都只有一個「政治操作」的理由,而提不出其他更具體的原因或解釋來說明反對的立場了。 看看國民黨...

#2021 四大公投 定案: #四個不同意

圖片
案次 領銜人 公投題目 同意 不同意 投票結果 得票 占比 得票 占比 17 黃💩 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3,804,755 47.16% 4,262,451 52.84% 否決 18 林為洲 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 3,936,554 48.79% 4,131,203 51.21% 否決 19 江啟臣 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3,951,882 48.96% 4,120,038 51.04% 否決 20 潘OO 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3,901,171 48.37% 4,163,464 51.63% 否決 來源 wikipedia 四個不同意,沒什麼好說的,這幾個提案人就是出來亂的混蛋,也讓環保團體、公民團體的公信力在今後被質疑與挑戰,都會懷疑背後是否有國民黨或民眾黨在背後操作。 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各政黨主張與這份在 11/30 前統計的各政黨投票意向民意調查做比對: 11/30 投票意向民意調查: 首先是 TMD (柯基他媽的黨),在投票前雖然只公開表示兩好兩壞,但在 TMD 社群與頻道當中主導的投票意向一直都是「四個同意、教訓民進黨」,所以選前投票意向就已經大幅傾向四個同意為主,比例狀態與其親哥 KMT 幾乎一致。 自 KMT 提案後立即主張四個同意教訓民進黨,在朱立倫上台後也是直接說四個同意為 KMT 的意向,自始自終都是將四個同意掛在嘴邊從沒改變,到 12 月初李豔秋於臉書也號召 KMT 眾不用管公投內容了,這次公投就是要教訓民進黨: 因為內容太多狗屁,直接馬賽克,看文章重點就是叫 KMT 不用管公投內容,教訓民進黨跟蔡英文就對了。 KMT 與 TMD 這兩個中共附隨組織不論裡裡外外,從一開始到最後結束,一直都是將此次公投作為政治鬥爭工具,希望藉此鬥倒民進黨,絲毫沒有想過要與民意溝通或是真的向民眾說明「同意票對公投後的影響」,這影響是指說「同意的話、接下來會是什麼光景?」在 KMT 於背後主導、提出這種公投題目後完全沒有任何「同意票」的願景。 其中再以選前最...

【轉貼】 這是一封 #貢寮人 寫給每一位 #台灣人 的信

圖片
我們是住在核四旁邊的貢寮居民,在地方上反核四,已經快四十年了。 我們想寫這封信給社會大眾表達心聲,特別是是給年輕的朋友。 最近很多政治人物和媒體,對核四公投吵吵鬧鬧,但都沒人願意聽聽在地的想法。我們很想問這些挺核四的政客,真的了解核四嗎?有在意過地方這麼多年反核四的聲音嗎? *** 核四其實是戒嚴時代決定的建設,從1980年代到現在,我們反對核四已經40年了。 那時候過程很粗暴,沒問過地方的意見,強制徵收鹽寮土地、驅趕居民,發生很多悲劇。但面對威權時代的戒嚴,我們都只能無奈的接受,因為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府,會動用鎮暴警察、控制媒體來打壓我們。 1986年,蘇聯發生的車諾比核災非常震撼我們,當時很多歸國學者說,核能並不像國民黨政府說的這麼安全。後來經歷的時間久了,很多人以為應該不會再發生了吧?很多核能專家也信誓旦旦地說,車諾比核災有特殊原因,以後不會再發生。 沒想到,2011年,居然又發生同等級嚴重的日本福島核災。那些核災的畫面都印證我們過去的擔憂,而且居然是發生在以嚴謹出名的日本。日本的核電廠都會出事了,那台灣呢?如果核四運轉,下一次是不是就要發生在我們的家園? 本來我們覺得核四是「蓋在我們貢寮」,但看看日本福島核災輻射外洩的範圍,其實核四是「蓋在北台灣」,我們所有人,其實都是核四附近居民。 核災十年過去了,很多年輕的一代離這段歷史很遙遠,福島核災的記憶也不是生命經驗的一部分。所以似乎有不少人覺得核能很安全,核四蓋了為什麼不用呢? ***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說法,除了生氣,更多是難過:那些以為核四安全的人,真的瞭解核四嗎?有來過貢寮,聽聽看核四究竟是怎麼回事嗎?知道地方四十年的痛苦與驚惶嗎? 核四還在蓋的時候,每天有幾千位工人在貢寮出入,地方上也有子弟在做核四工程的小包,還有外來的包商和工程師在貢寮租房子。我們在地方上做小生意,常常會跟他們聊天,聽他們講核四裡面的工程狀況。 有太多在裡面的工人跟我們說,核四工地和工程管理很亂,施工品質非常差,主控室發生多少次失火、淹水。設計圖在建廠十多年都是邊做邊改,台電跟包商告來告去、驗收隨便做、包商倒閉捲款逃跑,系統也根本整合不起來。 甚至,很多監工跟我們說,核四是他們這輩子做過這麼多工程中,最亂來的。「核四工程真的做了就做了,但千萬不要真的運轉,會出事的。」 但我們能怎麼辦?我們就住在這啊,如果出事能跑去哪? 貢寮區人最多的澳底...

日本巴慕達家電推出 BALMUDA Phone

圖片
日本巴慕達 BALMUDA 家電推出全新設計的 BALMUDA Phone ,爲 Android 系 4.9 吋手機,特殊的尺寸與帶有圓角與曲面的背板頗受市場矚目。 自帶多款自行設計的軟體像是行事曆、天氣預報、計算機、時計等等。 設計靈感來自大自然的石頭?手機採用 Android 11、 Snapdragon 765、防水防塵 IPX4 、無線充電與 5G ,並且支援指紋辨識與 Felica 付款。相機採用 4800 萬畫素鏡頭(最高記錄 1200萬畫素)。規格上中規中矩,完全主要重點放在手機設計與自帶的和風感軟體上。無鎖無合約版本售價10萬4千8百日幣。日本系手機要再度以設計於市場發光了嗎? PS:不過這樣的設計讓我想到以前一款 Asus 手機,似乎也是類型的造型... (對不起~)好像也有一款以自然石頭作為概念的手機...(再對不起) Asus P552W

Facebook 公司改名為 Meta,元宇宙或許會成爲最終級的養老院?

圖片
  今天最關注的消息大概就是 Facebook 公司改名為「Meta」,並且為此準備了一段直播: 直播影片的內容當然是以推銷未來公司聚焦發展的項目居多,但實況甚少,Mark Zuckerberg 多次用虛擬形象出現在影片當中,感覺就是個「全球最大線上娛樂城上線啦」的概念, 但這樣的虛擬世界當然不只是遊戲而已,也有像是攻殼機動隊曾經展現的虛擬會議、協同工作等應用情景,不過終究內容是比較卡通化與娛樂化的世界,而這就是 Metaverse 嗎? Metaverse 是在 2021 年 06 月初由 nVidia CEO 黃仁勳透過線上視訊會議首次帶出的 新領域 Metaverse  (當然名詞本身是老的, 可見 Wikipedia ): 黃仁勳當時說到: 我相信我們正處在元宇宙的風口浪尖上。 元宇宙將建構在基於真實世界的虛擬環境裡,對 nVidia 而言,這個新領域主要是要銷售它所提供的視覺運算能力,同時透過線上會議展示了 一個電腦製作的虛擬 CEO 、徹底騙了全球媒體三個月 ,有這樣的運算能力,真假難辨的元宇宙的確有機會成真。 而這個 VR 虛擬世界的點又正好打中發展 VR 一陣子、似乎走進死巷子的 Facebook 與宏達電,在發酵一季之後,Facebook 終於有了新的戰略方向,決定投入元宇宙的發展當中,並決定將公司改名為與元宇宙有關的名稱 Meta 。 說到臉書的元宇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 Second Life 第二人生 這個線上遊戲,這個遊戲可能早就很多人不記得,年輕一點的也可能沒聽過了,但似乎現在還在營運當中?在第二人生虛擬世界中可以自行開拓領域、或是單純與人社交,也可以在裡面買賣房地產或物件,度過完全與現實不同的人生,而這個遊戲跟元宇宙差別在 VR 視覺 與 基礎世界 吧?或許戴上 VR 3D 眼鏡後就可以把第二人生的場景與情境轉移或映射到元宇宙裡?概念上似乎沒有相差太多啊。 元宇宙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穿戴設備的普及速度,像是輕便度與可行性都是問題吧?以現在手機的運算能力,要在 3D 眼鏡中投射出立體真實影像應該是沒有問題,但這些移動設備電力持久性、連線速度、穩定度,將會是消費者是否...

2021 公投:四個不同意 台灣更有力

圖片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天在中執會重申「四個不同意」,向黨公職祭出軍令,全力打好這一仗。30日開始,她和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會帶頭到各地宣講,全力阻止公投變成惡鬥。( 四個不同意 蔡英文下軍令:全力阻止公投變惡鬥[影] )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處理器與對應之 Macbook Pro 筆電, Intel QQ

圖片
  Apple 推出新的 M1 Pro / Max 兩款 CPU,分別能搭載最高 32GB 與 64GB 記憶體,頻寬高達 200GB/S 與 400GB/S: 對比 Apple 原本採用的 Intel i9 CPU 效能提升超過兩倍,效能驚人: 如果是論能耗比(效能 / 耗電量),原本的 M1 就已經不會輸了, M1 Pro / Max 更是突破天際線: 而前不久 Intel CEO 才出來說話,認爲自己手上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會大幅超越對手、 AMD 時代將會終結,蘋果或 ARM 也很難贏過 Intel : 而最新的 Intel 12 代 CPU 將於 11/04 上市,蘋果搶先發表 M1 Pro / Max 之後, Intel 將在 11/04 發售的 12 代 CPU 似乎瞬間成了次級品 甚至跟 AMD 比起來變成三級品,採用新架構與佈局勢必要更換主機板、龐大的耗能才能撐起運算效能(PL1 的 TDP 爲 125W、PL2 達到 200W),光是散熱設計與長時間運作帶來的風險就令人感到恐懼,瞬間讓 Intel CEO 講的似乎是個笑話。 蘋果當然也會跟獨立顯卡的筆電作比較,能耗比一樣驚人勝出: 蘋果這樣的處理器發展策略對比 PC 領域當然簡單許多,蘋果從不用顧及舊有的硬體升級或通用市場,相對於 PC 每 2-3 年刻意進行的處理器汰換期,蘋果可以毫無顧忌的發展自家處理器,不用考慮其他配合的主機板廠商與消費者而制定通用尺寸,一旦想要拉高處理器效能,擴展 CPU 的使用面積最快,能立即增加處理寬度與容量,也因爲面積等比增長、不會產生堆疊散熱的問題,耗電量自然也低,GPU 設計也是採用同樣的邏輯,一旦要拉高 GPU 效能,就直接擴大 CPU 使用面積、放進更多 GPU 核心,立即獲得效能解決需求,完全不用顧慮什麼相容性或升級問題。 想要更高的效能?沒問題、...